第一节 与女性就业相关的因素

一、女性就业的影响因素

女性就业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微观个体因素和宏观社会因素。从个体特质来看,研究发现,诸如年龄、受教育程度、在家中的地位、婚姻状况等因素显著影响女性就业(艾佳、王毅达,2003)。邵建平、范雯(2007)通过对甘肃省女性的就业状况与影响就业的关键因素——年龄、受教育程度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描述了女性就业影响因素的相关性特征。

(一)社会性(宏观层面)影响因素

1.就业竞争形势

就业竞争形势作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对女性的就业产生直接的影响。当就业形势不严峻时,女性就业往往会水涨船高;当就业形势严峻时,女性就业也会受到限制。

2.宏观经济状况

宏观经济中诸如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水平等诸多因素对女性就业数量和质量产生影响。经济繁荣时,就业水平往往较高,反之就业水平就会下降。所以,宏观经济向好的情况下,女性就业会增加,工资和福利也会随之上升,从而吸引更多女性参加工作。

3.女性权益保障

女性权益保障是指法律、法规、工会、妇联等女性权益保障组织的作用。目前,各国均有明确的法律、法规以防止性别歧视,我国也制定了相关条款,并有工会、妇联等女性权益保障组织保护女性的权益。女性权益的保障可以增加女性就业的质量。此外,反对女性就业歧视的政策也可以保证女性就业的数量。

(二)个体性(微观层面)影响因素

1.养家糊口的压力

我国目前个人收入水平还不及发达国家,因此家庭的经济需求只有夫妻双方都参加工作才能得以满足,并且各种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不断上涨,家庭生活负担相应增加,所以出于养家糊口的压力,女性也要就业。

2.婚姻状况

婚姻状况对于女性就业水平也会产生影响。一定比例的已婚女性可能会回归家庭,但是对于单身女性来说,工作仍然是重要的谋生手段,她们必须通过就业来获得家庭收入。

3.受教育程度

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往往意味着就业机会的增加。有文献认为,我国女性的受教育程度逐年提高,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初、高中教育,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必然会提高女性在就业中的竞争力。但也要看到,女性受教育的程度较之男性,仍然在比例上存在劣势,因此,进一步提高女性受教育程度仍然是十分重要的。

二、制约女性就业的因素

我们可以对上述影响女性就业的因素进行归纳,从而得出制约女性就业的因素,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就业制度的局限性

社会性别视角的普遍缺失,导致我国现行的就业政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我国现行的就业法规还存在制度流动。比如,我国实行的是按性别区分年龄的退休机制,导致两性工龄长短和在职情况的差异,进而导致退休后领取退休金的数量和享受福利的不同。再如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女性的生理特征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成本,并且女性就业期间会结婚生育,因此,在同等条件下,企业往往不愿意聘用女性。

(二)传统文化中刻板印象的影响

对于传统文化中的刻板印象,前文中已经有一定的介绍,即由于受到刻板印象的影响,对于女性的社会定位依旧带有传统性别观念的色彩。

比如,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失败发生在男性身上,往往归咎于个人能力;如果同样的失败发生在女性身上,通常会被夸大为群体性无能。再如,现实社会中,长期以来在社会性别分工的影响下,对女性家庭角色的期望远远高于对其社会角色的期望,从而将女性的生存空间限制在家庭中,将女性生存的意义限制在妻子和母亲的角色上,这样的角色期待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女性的主体意识,影响了女性的自我定位,让女性自觉或不自觉地降低对事业的追求和欲望,缺乏竞争意识。而且,从期望理论来看,社会对男大学生的高期待可以诱发男性优异行为的产生,而男大学生在高期待下产生的优异行为更促进了社会对他们的高期待,这是良性循环下的互动关系;相反,社会对女性的低期待,削弱了女性进取的动力,而由此产生的女性不如男性的表现,进一步加深了性别中的刻板印象。

三、影响女性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

(一)经济发展是推动女性职业生涯的根本动力

经济水平的提升将更多的女性推向劳动力市场,而且在劳动力市场中占据越来越多的高层位置,这些都提升了女性的职业发展要求。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相对来说,可供个人选择的就业机会更多,职业规划的范围更大,更有利于个人职业的发展,从而使原来游离在占主导地位的行业、职业之外的女性有更多的机会就业,乃至充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二)政治民主意识增强提供制度基础

政治民主意识使得男女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这给女性职业生涯发展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将男女性都纳入决策主流之中,为女性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三)文化变革影响女性对职业生涯的认识

文化变革的影响是深远的,会影响到很多代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传统文化的变革使人们更客观地看待两性之间的差异,并且去掉了性别歧视和性别不平等的文化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女性对其职业生涯的认识。职业女性一般接受过高等教育,拥有较高的知识水平、能力以及整体素质,对社会先进意识有较强的认同感,因此,文化因素直接影响女性的职业意识、职业追求,它在女性职业生涯发展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四)组织因素影响职业行为和职业发展

个人的职业生涯是在一系列特定组织中度过的,组织价值观、人际关系以及领导者的管理风格等,往往影响着个人的职业行为和职业发展。当女性职业价值观与组织不相适应时,就会使女性遭到明显冲击。当组织的氛围较好,让女性产生职业归属感时,她们会更愿意追求职业的发展。此外,群体规范及氛围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促使个体按照群体的优势文化环境来改变自己的行为态度,主要表现为从众、暗示、感染、模仿等。当女性接受和适应群体规范时,则必然表现出更加积极的状态。

(五)个人特质影响职业生涯发展

从客观上来讲,女性的生理与心理特质对女性的职业生涯的影响极大。在生理方面,女性生育使得她们在劳动力市场上不能连续工作。在心理方面,女性还需要应对诸如性别歧视、对女性角色的刻板印象、家庭和工作的冲突等压力。女性需要更大的勇气和心理承受能力来处理家庭和事业的关系。此外,受教育程度也是影响女性职业生涯的重要因素,女性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可能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