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数字校园应用优秀成果与典型模式

6.1 “数字校园实验项目”成果概述

2009年,北京市教委把“数字校园实验项目”作为探索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模式的切入点,这是促进教育综合改革,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前瞻性、战略性决策。实验项目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在于实践。这些年来,数字校园实验工作分批次、分阶段进行,扎实前行,取得了丰硕、系统的实验成果,并在全国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的发展进程大背景下,引领了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的实践步伐,辐射着教育信息化指向学校信息时代系统化变革的实践成果。

这些成果一方面体现在有形的软硬件系统,以及对学校教育教学实实在在的模式建构与实践成效上;另一方面,从系统化实践中建构了新的理论体系、制度体系和服务保障体系,锻炼了一大批覆盖全市各区以及实验校的教育信息化深化发展队伍,更新了观念,提高了认识,锻炼了能力,发掘了需求,积淀了基础,为北京市基础教育信息化迈向“互联网+教育”时代夯实了基础。成果的形成具有阶段性、动态性等特征。

2014年,在第一批29所数字校园验收总结大会上,北京市教委通过对实验工作的回顾和反思,形成了“37333”模式的总结,在五个方面形成“五大成果”。

第一,生成了“三”项能力。“数字校园实验项目”推动了多个层级的信息化能力发展,包括市、区两级信息化主管推进能力,学校层级的校长信息化领导能力以及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

第二,创新了“七”大模式。“数字校园实验项目”推动了实验校在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方面的全方位探索,进而通过广泛、全面、深入的应用呈现了丰富多彩的应用生态。从整体上看,七个方面的应用效果突出,呈现了较为清晰的模式,包括教与学、学生成长、教师发展、校园管理、家校互动、校际协同、资源建设与应用。

第三,提升了“三”个质量。“数字校园实验项目”取得了积极的实践成效,反映和落实到了学校办学、师生发展等方面。在学生学习方面,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个性需求越来越能更好地得到满足,学习成绩得到提升。在教师发展方面,体现在面向“互联网+”时代教研能力的提升,在问题诊断能力、教学优化能力、教学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发展。在学校办学方面,基于信息技术的全方位支持,学校管理效率和整体办学效益都得到了提高。

第四,形成了“三”个积累。“数字校园实验项目”是全市教育信息化面向整合、提升期的发展性项目,其目标是为新阶段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更有效的支撑。通过“数字校园实验项目”的开展,新时期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发展获得了更好的积累。这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形成了以市级项目引导、各区信息化深化发展推进的经验,探索了一种市级投资的信息化项目建设模式;二是为新时期推动教育信息化融合发展初步建构起新的机制,形成了建设管理、深化推进、规范评审、绩效导向的验收制度体系;三是在数字校园建设推进过程中,整体上创新了学校信息化发展产品生态体系,从2009年初的硬件主导性方案到逐步覆盖到软件、服务融合的数字校园方案,由此推动了全市范围内数字校园产品与服务的生态链条成长。

第五,助力了“三”个带动。“数字校园实验项目”在其推进过程中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其建设成效超越了项目自身范围,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反映在以下方面:一是带动了全市各区教育信息化的深化发展,一些区实现了数字校园的广泛覆盖,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发展效果;二是带动了全市范围内学校信息化、系统化发展的实践,数字校园成果辐射了全市非实验校乃至全国中小学,如北京市丰台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以下简称丰师附小)等数字校园的影响力覆盖了全市及全国;三是项目实施不仅带动了数字校园产品与服务的发展,更带来了产业的成长,带动了一批创新企业的发展,为北京市产业发展贡献了力量。

在2016年第二批38所数字校园验收总结大会上,北京市教委对实验工作进行了又一轮总结。实验校有力地推动了信息技术深度融入学校教育教学核心业务,并变革着学与教的流程,建设成果呈现了五个新的特点。

第一,混合课堂模式助力信息技术生根教与学。在数字校园第二批实验校中,一批学校探索了线上课堂和线下课堂相结合,网络课堂和实体课堂相结合,课前、课中、课后全线贯通的新模式,在激发学生兴趣、尊重个性、满足个体需求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为实现信息技术生根教与学做了积极尝试。线上线下的信息技术应用表明了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水平向纵深方向发展。

第二,教师研修和资源建设逐步融入教与学环节。数字资源是教师研修和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如何发挥数字资源在教师研修和课堂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是数字资源建设工作的难点和痛点。数字校园第二批实验校中涌现出一批将资源融入业务环节的创新模式。资源进入教研表明了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开始逐渐深入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成长。

第三,协同办公推动集团校管理效率大幅提升。随着优质资源重组整合工作的不断推进,北京市中小学形成了一系列集团校。如何在集团校、一校多址的新情况下实现管理工作的协同,是各个学校面临的难题。针对这一特点,北京市数字校园实验校中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基于信息化的协同办公模式,有效地提升了学校的协同管理水平和效率。数字校园推动集团化办学的发展表明了数字校园建设在教育“深综改”背景下越来越成为学校办学综合治理的有效途径。

第四,多元协作成为数字校园领域的联合军。如何有效整合“互联网+”力量,协同国家、市、区、校四级部门工作,做到多元协作,一直是数字校园建设的重点和难题。数字校园第二批实验校建设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协同创新模式。这方面的发展表明了,在“数字校园实验项目”的推动下,学校整体发展进入了“互联网+”时代。

第五,学校越发关注教育大数据体系建设与应用。随着数字校园建设工作的推进,大量教育教学数据不断积累。如何整合各类教育教学数据,开展数据挖掘分析,不但是优化服务教育教学流程、提升个性化服务水平的基本途径,更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决策能力的必经之路。数字校园第三批实验校建设工作中涌现出一批大数据分析的典型模式和案例,形成了“大数据分析,数据体系建设先行”的鲜明、务实的特征。

基于此,北京市教委对第一、第二期数字校园成果进行了整体性总结。经过学校申报、专家提炼评选形成的优秀应用成果包括教与学、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学校管理、评价诊断、资源建设、家校互动、校园文化、校际协作9大类26小类42项市级优秀应用成果。这些成果技术先进,实用性强,已经得到推广。

综上,“数字校园实验项目”伴随教育改革与发展以及新技术的进步,越来越深入学校办学与学校发展核心,越来越同步于“互联网+”时代重塑学校形态、重构学与教关系、激发学生潜能、促进个体生命成长的发展进程,并为迎接“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变革积攒变革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