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研究假设

(一)什么是研究假设

研究假设是在进行研究之前的设想、暂定的理论。简单地说,即研究问题的假定答案。假设更明确地说明和规定了课题,是对研究结果的推测,或者说是对研究中设计的变量间的相互关系的设想。在有假设的研究中,研究围绕着假设而展开,变成了验证假设的过程。假设为研究确定了方向,犹如海上的灯塔给夜间行船指明了航向,假设在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研究假设事实上是研究问题的肯定性回答。每个人的周围每天都会围绕很多疑难情境,往往会产生一些疑问,善于研究的人会对这些疑问进行思考,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研究假设,这实际上是对自己的问题所做的临时性回答。假设是有待证实的定理或结论,定理或结论是已被证实的假设。

假设在内容与表述上应注意:一是假设应以叙述的方式加以说明;二是假设应说明两个以上变量的关系,但在每一个假设中只能陈述两个变量的相关关系,两个以上变量的关系可以用一组假设来加以说明;三是假设有待检验,并必须是可检验的;四是假设应全面反映研究中所涉变量的不同取值之间可能存在的相关联性。假设能帮助研究者明确研究的内容,通过逻辑论证使研究课题更加明确,并按所确定的目标选择研究方法和收集相关资料,指导教育研究的深入发展。有了假设,研究者就能根据研究目标的要求,在限定的范围内有计划地设计和进行一系列的观察研究、实验研究。好的假设是教育研究的核心,是探索教育规律、形成理论的前提。但一个明智的研究者也应该看到,假设再完美,毕竟还是未经检验和证实的,在理论层面或实践层面或许还存在很多方面的不足与错误。因此,尊重事实,在过程中完善假设是科学研究重要的一步。

(二)假设的类型

研究假设是在研究问题被界定之后建立的。所谓研究假设,就是根据一定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对教育研究中的一系列问题提出的假定的看法。依据形成过程、性质和复杂程度的标准,研究假设可以划分为六种类型。

1.按形成过程分类

按形成过程,研究假设可分为研究性假设、归纳性假设和演绎性假设三种。

研究性假设是依据理论和以往研究对本研究结果的叙述。在研究性假设中,呈现出方向性假设和非方向性假设两类。方向性假设预示了结果的方向,期待其指向有关联性的发展方向,指出相关或差异的特点。例如,三年级的有智力缺陷的学生对普通学校的接受度比一年级低,但比五年级高。此假设中通过低、高等揭示出假设的方向性,所以属于方向性假设。非方向性假设即对研究结果无法做特定方向的预测。例如,轻度智力障碍学生被安置在普通学校比被安置在特殊学校在学习态度上存在差异。非方向性假设一般在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内在关系不是非常确定时,仅凭借已有知识经验确定研究对象及其内在变量之间相关,但不确定其变量之间存在何种相关的情况下运用。

归纳法从特殊到一般,可以体现出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也可体现出事物的共性。在这里我们说的归纳性假设指在调研基础上,研究者通过个人观察、访谈等方法对已获得的材料进行总结、概括等归纳出的理论、设想、经验等。例如,1902年英国医生G.F.斯蒂尔第一个将多动症与其他问题儿童区分开,他描述“多动症儿童明显无法集中和持续注意力,并无法应用自己的意志力做出决定或一个动作。他们几乎没有控制自己动作的能力,也不能预见一个动作的后果”。通过概括总结,后人将“多动症”概念归纳为发生在儿童期,行为表现与其年龄极不相符,以注意力明显不能集中、活动过多、任性冲动和学习困难为主要特征。

演绎法就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过程。演绎性假设指从一般教育学理论出发,依据这一理论推导出一些新的具体的结论。例如,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建构主义者正是从维果茨基的这一理论出发,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scaffolding)”作为上述概念框架的形象比喻,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2.按性质和复杂程度分类

依据研究假设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可把假设分为预测性假设、解释性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预测性假设指在了解事物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对未来发展方向及其趋势做出的科学性判断,是一种高级的假设形式。预测性假设主要适用于范围广、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综合性研究课题的提出,例如,当前我国特殊教育政策对今后五年我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变化研究。预测性假设提出的大多不是与当前关系密切的现实课题的研究假设。

解释性假设指解释事物内在因果联系,说明事物发生、发展原因的一种较为复杂的假设形式。在研究中,解释性假设是处于解释这个层次的,是从整体上揭示事物各部分互相作用的机制、研究主题的最初状态和最终状态的因果关系原理。其复杂程度仅次于预测性假设。例如,任务分析法之所以能够帮助智力障碍儿童有效地掌握学习方法,是因为其符合智力障碍儿童教学中的小步子教学的原则。

描述性假设是关于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观念,即描述事物轮廓、状态等外部存在形式的假设。例如,我认为特殊儿童家庭更需要社会支持,而小明则认为特殊儿童家庭更需要法律政策援助。研究者通过对事物状态、特征等的描述,进而推测事物之间的相关联性。例如,演示法符合智力障碍儿童教育中的直观性教学原则,是针对智力障碍儿童的有效教学法之一。

【思考与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问题

2.选题

3.变量

4.假设

二、简答题

1.如何发现问题?

2.选题的意义何在?

3.选题的来源有哪些?

4.假设的类型有哪些?

三、实践操作题

结合本章所学知识,试拟定一个合适的研究题目,并说明选题原因。

【推荐阅读】

[1] 李方.现代教育研究方法(第五版)[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温忠麟.教育研究方法基础(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 叶澜.教育研究及其方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4] 理查德·沙沃森,丽萨·汤.教育的科学研究[M].曹晓南,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5] 齐梅.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6] 华国栋.教育研究方法(第二版)[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

【参考文献】

[1] 张红霞.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2] 李方.现代教育研究方法(第五版)[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 孟庆茂.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

[4] 温忠麟.教育研究方法基础(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 陈帼眉,姜勇.幼儿教育心理学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6] 雷江华,方俊明.特殊教育学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7] 齐梅.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8] 丹尼尔·P.哈拉汗,等.特殊教育导论(第11版)[M].肖非,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9] 华国栋.教育研究方法(第二版) [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

[10] 叶澜.教育研究及其方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11] 刘良华.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与案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2] 理查德·沙沃森,丽萨·汤.教育的科学研究[M].曹晓南,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13] 梅雷迪斯·D.高尔,等.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第六版)[M].许庆豫,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14] 威廉·维尔斯马,斯蒂芬·G.于尔斯.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第9版)[M].袁振国,主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15] 宁虹.教育研究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6] 周新富.教育研究法[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12.

[17] 郑金洲.教师如何做研究(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18] 孟万金,管群.教育科研[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9] 顾永安.教育研究方法[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0] 张煜晨.韩国中小学生闲暇活动调查研究[J].现代教育论丛,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