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人类属性特点的生理学基础及心理学实验新解

(要点)人类属性决定了人类社会化的形成。人类不管通过个体还是通过集团、国家、组织,都是通过积极主动的竞争、合作,以精细化的分工等实现人类社会化的改造,在此过程中,建立共同遵守的制度、合约与法律是人类属性追求的必然。

生命本质属性是统一的,但是,不同生命个体,在构建自身与第二结构系统要素关系的过程中,形成了生命个体自身而非其他生命个体的结构系统。因此,所有生命个体在具有生命共同本质属性基础之上,形成了属于生命个体自身属性特点。基于此,人类为了认识人类自身,进行了众多研究。这里介绍生理基础及有代表性的心理学实验结论及其新解,对人类本质属性特点给予佐证。

人类属性特点的物质基础

(观点)动物界当然包括人类,存在记忆的物质基础。

记忆伴随着人类的存在而存在,伴随现实经验关系记忆的强化而加深。

人类逐渐学会用两脚直立行走,前肢解放出来,为人类能够劳动提供了可能。从解剖学看人类记忆的物质基础,科学研究发现:大脑是人类贮存记忆、思维、语言等物质基础的器官。“大脑半球表面被灰质覆盖,称大脑皮质,即是由大脑的神经细胞的胞体(又叫神经元)组成。大脑皮质的总重量为600克,占全脑皮质的40%,面积约为2200平方厘米,大脑皮质分为新皮质(出现在爬行动物,主司运动与思维、语言等)和旧皮质(主要调节内脏活动),人类的新皮质占96%。人类的大脑半球极为发达,左右大脑半球间有直立深邃的大脑纵列,大脑纵列的底端有连接两个半球的巨束纤维——胼胝体,负责左右脑的信息沟通。信息的传递靠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其中神经递质在神经通路连接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5]因此,人类大脑为人类记忆、语言、思维等提供了物质基础。

图2-3 人脑半球外侧面

记忆物质的存在。我们知道,当母鸡开始孵蛋以后,将鸡蛋换成鸭蛋甚至换成乒乓球,母鸡也要孵化到21天。奥地利动物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洛伦兹,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发现了“印刻”现象。即小鸡、小鸭子等把出生后最先看到或听到的事物引入它的感觉中,从而对该事物产生本能的追随反应。印刻现象,是动物天生的、本能的、迅速的记忆,发生在动物生命早期很短的时间里,因此,这种记忆为动物形成依恋和合群关系提供了前提。这种无须强化、在一定时期容易形成的反应叫作印刻现象[6]。由此,可以推论:动物界当然包括人类,存在记忆的物质基础。

其实,动物的记忆不仅存在关键期或敏感期,而且记忆伴随生命个体生长而存在,记忆是生命个体与第二结构系统要素建立关系态的表现,是生命个体与第二结构系统要素发生作用的前提与基础,是决定生命个体与第二结构系统要素相互作用建立怎样的关系态。新华网2005年4月14日报道:华东师范大学脑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所林龙年副教授与美国波士顿大学钱卓教授,在世界上首次发现大脑记忆的编码单元与大脑密码的解读方法。可以猜想:记忆的编码单元是生命个体记忆物质的某一激发关系态存在形式,记忆物质的激发关系态存在形式,遵循于量子物理学规律,就像原子核外的电子形成的电子云,电子出现概率多的地方,就好像是电子轨道;记忆物质的某一激发关系态,就是存储记忆信息时,信息物质(存储信息的记忆物质)的某一分布状态,当信息物质分布状态越清晰,生命个体的记忆就越深刻,否则越模糊。生命个体记忆物质众多的激发关系态形式,就是生命个体众多的信息储存,即生命个体与第二结构系统要素某一关系激发关系态的记忆储存;该生命个体记忆物质某一激发关系态形式,是动态而非静态,引起生命个体建立关系态的任一信息,如视觉信息、听觉信息、触觉信息等,都对应生命个体记忆物质某一激发关系态形式。但是,记忆深刻与否取决于刺激后产生的记忆物质量及其分布状态的清晰程度。

根据记忆物质某一激发关系态存在时间的长短,分别对应于生命个体的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如果生命个体曾经有引起生命个体建立关系态的某一历史信息,但生命个体记忆物质又无法呈现相应的某一历史信息的激发关系态,那么生命个体就不存在或淡化甚至消失这一信息的储存;生命个体的感觉:没有见过或记不清了甚至彻底遗忘了。而生命个体的记忆物质由某种原因而产生的随机分布的激发态,便产生不同的类生命记忆,诸如梦境、幻觉、顿悟等。生命个体长期的、固定的某一激发态历史经验关系记忆的储存,即转化为生命个体第一结构系统要素——生命个体历史经验关系记忆。生命个体的这一“历史经验关系记忆”,是生命个体呈现本质属性最基础、最重要、最经典的关系储存或知识储存;也是生命个体代际间固有的历史经验关系记忆的储存,这一记忆的存在,不需要生命个体与第二结构系统要素先建立意向对象而进行意识活动,只需依靠“历史记忆关系”做判断,下“指令”,进而产生生命个体的行为现象。因此,生命个体“历史经验关系记忆”呈现的生命行为现象与生命个体无意识呈现的行为现象相类似,只不过“无意识”是生命个体当前的暂时记忆产生的行为。

上述历史经验关系记忆、现实经验关系记忆,有意识、无意识的生命个体行为,本质上都是生命个体依据“记忆”进行判断,下达指令,呈现生命个体行为,而这一系列程序——内生机制,均建立在人类神经系统之上。神经系统是人类生命个体信息传输通道;神经元的树突、轴突、神经胶质细胞及其生命个体刺激后在大脑结构——如“海马”处产生记忆物质并呈现不同激发关系态的储存系统;生命个体的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现实经验关系记忆、历史经验关系记忆等相互联系,呈递进关系。在此有必要进一步强调:记忆伴随着人类的存在而存在,伴随现实经验关系记忆的强化而加深。

两个著名实验新解

(观点)两个著名实验告诉我们,人类生命个体除与其他生命个体有相似之处,还有其人类自身的特点——人的社会属性,即竞争、合作与分工。

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实验。有关动物记忆的研究,人类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有的实验虽然没有以研究记忆为目的,但是对动物的记忆现象给予了有力的证明。如俄国著名生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实验,该实验证实了无条件反应、条件反应的存在,揭示了人类学习就是条件反射的过程,将记忆看作条件反射的巩固。对此实验现象的分析,巴甫洛夫将无条件刺激引起的固定反应,称为与生俱来的,即指食物引起唾液分泌;对“与生俱来”巴氏并没有给出具体解释。在此,我们认为“与生俱来”,就是生命个体本质属性的历史经验关系记忆(前面已讨论)。巴氏的条件刺激是指伴随食物或稍前于食物出现的声音,在条件刺激形成后,有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即实验中的声音引起唾液分泌,巴氏以“反射”解释狗听见声音产生唾液分泌。

笔者认为“巴氏反射”,简单化了动物对信息的处理,不是一束光照射到平面镜产生反射现象那么简单,而是动物听见声音,即动物本身与声音建立关系态,进而与食物建立关系态,两个关系态在动物头脑中实现了储存,建立了初步的记忆物质的两个基态。当多次重复,即强化两个基态的关系态,使得动物建立的初步记忆物质的两个基态结构越来越清晰,即生命个体完成了现实经验关系记忆。

在此基础上,动物凭借两个记忆物质基态的逻辑关系,建立起动物最简单的思维推理:声音(信息)——判断——推理——食物——唾液分泌。简言之,动物建立了喂食与摇铃的关系记忆,此关系通过神经系统传导——产生唾液。由此推断,记忆是动物生命个体作出推理、判断的基础。一切动物生命个体都存在思维能力,只不过程度不同罢了。其实植物生命个体也有记忆,不过与动物生命个体表现方式不同。当然,也存在植物生命个体依据记忆做出判断——即植物思维(与本节内容无关,不再论述)。

其实,不管是动物生命体,还是植物生命体巴氏实验中条件反射概念都是存在的。条件可分为:生命体内刺激和生命体外刺激。比如,人类生命体饥饿的反应是生命体内刺激反射效应;人类生命体的打喷嚏等是由于身体对空气、阳光等外在条件的不适应产生的条件反射,等等。因此,生命体的条件反射与生命体存在的思维功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生命体思维功能是建立在记忆基础之上的,而生命体的条件反射是不需要记忆,只是由于生命体灵性存在的必然。

囚犯困境实验。从生命的本质属性特点,可以知道,生命个体在存在的基础上,总是希望以较少的付出,追求最优的生命质量。因此,在现有的资源条件下,生命个体相互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在竞争生存中,生命种群之间、生命种群的个体之间建立不同的关系态,构建种群与种群、种群个体之间的生态平衡系统。其中,人类生命个体也不例外。但是,人类生命个体除与其他生命个体有相似之处,还有其人类自身的特点——人的社会属性,即竞争、合作与分工。

这里来考察著名经济心理学中的囚犯困境实验。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数学家纳什,就此实验提出了著名的“纳什均衡”,即两人合理的选择都是坦白,原本对双方都有利的共同抵赖策略就不会实现。我们再从生命本质属性视角考察囚犯困境实验。第一种情况,囚犯A和B没有建立攻守同盟,面对检察官两名囚犯只有两种选择——坦白或抵赖。由于每个生命个体,都在追求生命最优,因此两名囚犯的选择遵循“纳什均衡”理论。第二种情况,假如两名罪犯在作案前建立攻守同盟,那么按生命追求最优原则,两名囚犯必定选择共同抵赖。第三种情况,允许罪犯A和B在作案后选择:(1)不建立攻守同盟;(2)建立攻守同盟。依据生命追求最优原则,两名囚犯必选择第二种。

分析三种情况可以看出,人类在没有进入社会化时期或没有条件、机会进行合作,个体追求生命最优——充分体现竞争,遵循“纳什均衡”理论;若人类进入社会化时期或有条件、机会进行合作,人类生命个体追求生命最优——选择合作,实现最优。因此,人类生命个体在追求生命最优化的过程中,一般要思考两种方式:一是采取竞争的方式获取自身生命最优化;二是采取合作的方式获取利益最大化,实现生命自身最优。人类生命个体选择哪种方式取决于“利益最大化”的可能性。当人类生命个体不可能选择“合作”时,一定采取“竞争”的方式追求生命最优化;当有可能选择“合作”一定首选“合作”,达到合作小群体利益的满足。

由此,对我们的启发是:人类生命个体的本性决定了人类的社会化属性——合作。一方面,从人类生命个体而言,人类社会化合作的更高层次,是实现人类群体内部个体成员的分工。随着人类社会化的深入,人类在不断的追求用较少付出获取更多的利益,从此有效地推进了人类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对此,专业化在人类社会中也被分化出来。随着人类生命个体追求生命最优,也导致人类生命个体需求的多元化,从而进一步促进了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另一方面,从人类生命个体组织而言,合作推进了利益集团的形成与建立。人类生命个体追求最优化,必将导致利益集团追求最优化,其结果是:追求集团垄断。不同地区利益集团的垄断,最终形成以地域为界的民族集团或国家集团,集团以垄断为特征并形成集团自身的文化。集团与集团、国家与国家,以及世界形成的国际组织均是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以此实现集团利益的持续最优。为保证集团内部、集团之间、各组织之间有序竞争与合作,必须建立共同遵守的制度与法律约束及确保制度与法律得以执行的专门机构。

总而言之,人类属性决定了人类社会化的形成。人类不管是通过个体还是通过集团、国家、组织,都是通过积极主动的竞争、合作以精细化的分工等实现人类社会化的改造,在此过程中,建立共同遵守的制度、合约与法律是人类属性追求的必然。

[1] 杜祥培.教育与人的发展.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41.

[2] 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精要.郑晓明,葛春生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53.

[3] 杜祥培.教育与人的发展.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42.

[4] 赵德刚主编.生命科学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89.

[5] 时龙,李荐.友善用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9:7.

[6] 边玉芳.儿童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