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接受《中国教师报》记者马朝宏专访
一、“物”的问题解决有力,“人”的问题浮出水面
中国教师报:安徽省专门为教师工作召开会议,可以看得出省里对教师工作的重视。为什么选择这个时机召开全省教师工作会议?
李明阳:近几年,国家和省里对义务教育投入不小,主要着力解决义务教育的三个问题:保安全——解决危房;保吃饭——解决教师的工资;保运转——解决学校的公用经费。没有安全,其他一切都谈不上;教师工资不能按时足额兑现,怎么让老师安心工作;没有公用经费,学校不可能正常运转。所以国家和省里下大力气首先解决这些最为基本的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回顾我们走过的路,2001—2005年,安徽省用于危房改造的经费已达32亿,改造危房783万平方米。2006—2007年,还将投入18.4亿,另外投入1.1亿建寄宿制学校。今年春季,全省城乡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国家和省又投入20多个亿,以保障学校运转。
这三个方面都是最基本的保障条件,涉及学校的生存的“物质”层面。现在是教育的“三保”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义务教育“物”的问题得到有力解决后,而“人”的问题即教师的问题自然浮出水面。
当前,制约教育发展尤其是教育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已经凸显为教师问题。“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换句话说,一旦教师队伍出了问题,就不是短时间能够解决了的。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重要性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已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把一些贫困地区教育问题概括为缺教室、缺教师,言简意赅;也是“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宣布实施“免费师范生教育”。安徽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也多次强调,必须在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同时,花大力气去解决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教师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了。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召开了这次会议。
二、数量、质量、管理,同时困扰着教师队伍建设
中国教师报:您认为,现在的教师问题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李明阳:现在教师队伍的现状具体表现为数量不足、队伍不稳、管理不活和素质亟待提高。数量、质量和管理同时困扰着教师队伍建设。
中国教师报:据我们了解,不只是安徽省,在全国很多地方都存在着教师数量不足或者说缺编的现象,有些地方还非常严重。您能谈一下安徽省的具体情况吗?
李明阳:教师不足具体表现为以下形式:一是学段性的。这几年高中包括职业高中发展迅速,全省高中教师紧缺问题十分突出,其次是初中;二是区域性的,南北方也不一样,北方一些地方的问题主要是财政供给问题以致有编难补或者不补,南方则因为是山区教学点多,要保证学生就近上学,不能简单撤教学点,这样即使只有几个孩子,也要配必要的老师,这样编制就不够了;三是学科性的缺编,比如,英语、计算机等老师缺得厉害。
我们省的教师编制标准本来就低于国家两个百分点。程艺厅长的报告已经讲了,安徽省师生比高中是1∶23.2、初中是1∶23.3,这两项排名在全国都是倒数第一;小学师生比例是1∶21.8,全国倒数第七,职业高中的比例近1∶40,教师资源明显不足。而且,45岁以上的老师占教师总数的近48.6%,有的学校50岁以上的老师占了一半以上。
中国教师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李明阳:对于有编不补的区县,去年省里下文通报了有关县市区教师的缺额情况,省委组织部门和省教育厅联合开展了对各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教育考核,教师是考核中的重要一项,目的是督促各地补充教师。阜阳属于缺教师比较严重的市,他们现在已经着手解决这个问题了,并制订了计划和具体措施,预计能在3~5年内使教师得缺口情况有所好转。
省教育厅将按照省委、省政府领导的批示要求和有关部门就如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紧研究、协商。
三、多管齐下,提高教师队伍质量
中国教师报:安徽全国人大代表黄裳裳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提出,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最缺的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她还举了一些安徽省的例子。对此,您能否谈一谈,贵省对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有哪些措施?
李明阳: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是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要职责和任务。
第一,要严格把好教师入口关。要把“不是什么人都能当教师”的理念体现到政策中,不行的就要拦在外面。现在,资格认证和聘任权利都放在县里,门槛有点低了,存在有的县把关不严问题。校长也是如此,要实行校长聘任制和任期制。
第二,加强培训。现在倡导远程教育培训,远程培训的好处是培训面大,经济,但远程培训一定要做好过程的监控和结果的考核,不然难以保证质量。我们在这些方面做探索,霍山县和无为县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校本培训和远程教育培训可紧密地结合教学实践、可让优质教育资源走进学校,我们要做好。
第三,重视教师的业务考核。宣城市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他们的体会是,考核内容结合教学实际、考核过程确保公正、考核结果有效运用是做好业务考核的关键。
中国教师报:除了上述措施外,针对农村是否有一些特别的措施?
李明阳:今年安徽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若干意见》,其中,特别强调了对农村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要实行倾斜政策,规定区域内学校之间的教师要流动。此外,还进一步加大支教的力度,规定城镇学校新进教师,原则上应先到农村薄弱学校任教1~3年。还有,对在农村学校连续任教5年以上的老师,第六年开始向上浮动一档职务工资,等等。
中国教师报:有人对教师流动持有不同意见,认为学校是有文化积淀的,老师对学校有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而这样流动对教师不公平,也不利于他们个人的发展,可能对学校也会有不利影响。对此,您怎么看?
李明阳:校风的形成包括多种因素,如学校所在区域的文化和历史、学校的历史、教师队伍、生源等诸多因素;校风是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才能形成。可以这么说,虽然学校文化和每个人都有关系,但是它不是某个个体带来的,也不是某个个体能够带得走的。所以教师合理、有序地流动对学校文化有影响,但不足以改变一个学校的校风甚至是学校文化。
老师都喜欢好学校,这是人之常情。但站在另外一个角度,也应该给相对比较差的学校的老师一个锻炼的机会和展示自己的宽阔的舞台啊。好的老师到相对差一点的学校,也会利于这个学校的校风建设。我想,真正的好老师应该是既能教好基础好的学生,也能教好基础相对差的学生。
四、保证教师的合理合法收入是地方政府应该承担的责任
中国教师报:《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若干意见》中规定,农村和城镇统一工资标准,而且要不低于公务员水平,对于有些区县来说,财政上会不会存在困难?
李明阳:在实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之前,虽然明文规定杂费不能发津贴,但有些地方教师津贴还是用收取的杂费来发。现在免杂费了,有的地方教师的津贴发放就出现困难了。但教师合法待遇一定要保障,当地的政府应该承担起这个责任,因为这本来就是政府的责任。
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不能片面理解为就是免学生的学杂费,它包括四个方面,通俗一点讲,就是“学生学杂费不要交,教师待遇不能少,学校保障要提高,校舍改造要确保”。老师的合法待遇是不能降低的,在实施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的过程中,国家和省反复强调这一点。
五、把教师的注意力引到教育教学上来
中国教师报:程艺厅长在4月5日的报告中已经说了,2000—2004年,安徽省共流失教师472名。其中包括一些特级教师和“教坛新星”。评选出来的教坛新星因为名声在外,更容易外流。但是,我看到在这次会议下发的资料当中,有一个关于“教坛新星”评选的文件。为什么还要大张旗鼓地开展评选活动?
李明阳:在制定教坛新星评选方案的时候,我就强调,我们的目的绝不是为了选出几十名省教坛新星,而是通过这种活动,使教师全员参与,整体提高。
通过这个活动,我们想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要把教师的注意力集中到教育教学上来。教师就要像教师,校长就要像校长,校长潜心治校、教师潜心执教。二是要以优质教育回报社会,进一步树立教师无私奉献的形象。
优秀教师流失关键是我们有的地方还不完全具备留住优秀教师的条件,而不是评“教坛新星”之过。
六、作为教师,就应该有奉献精神
中国教师报:师德培训是教师培训的首要任务,您认为现在我们应该倡导一种什么样的师德?
李明阳:师德非常重要。极少数教师的不良行为和态度会对教师的整体形象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像体罚问题,虽然体罚学生的老师是极少数的,但是往往带来的影响非常恶劣。
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和对别人是不一样的,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社会,人们对老师的要求,尤其是道德要求要远远高于对其他社会成员的要求,老百姓认为社会上很多事情,别人能做但老师是不能做的,这也反映出在老百姓的观念里,教师应该是道德比较高尚的群体。
对老师在日常教学中的行为和态度,老百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前,老师对学习差一点的学生态度不好,家长可能会接受,现在,人们要求教师对孩子都能一视同仁。其实,这也是教师应该做到的。孔子明确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认为应该扩大受教育的对象,学生只要诚心求教,不分贫富,不分好差都应热心教诲。就像刚才我说的,好的教师既能把好学生教得更好,也应该能把差学生教好,否则就不是好老师。这也是师德的一个重要方面。
深入一步说,党和政府正是基于教育的公益性,基于教师这个职业的“奉献”的本质特征,始终强**师的待遇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待遇,始终强**师的待遇要得到保障。我们老师当然应该具备奉献精神。
中国教师报:师德重要,但是师德又是比较抽象的东西,您认为怎样加强师德建设?
李明阳:第一,在评价教师的时候要把师德放在首位。我们教坛新星的评选,师德是首要的,如果没有这一点其他免谈。第二,师德要有章可循。要结合实际,制定针对性强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规章制度,对教师的导向、约束等都要具体化、规章化。如果没有可操作的规章制度,师德建设就会虚化。第三,要把师德教育贯穿于教师培训的全过程。第四,应当建立一个社会监督机制。第五,应该建立教师师德考核评价机制,充分运用这个考核的结果,坚持师德考核在教师晋职、晋级和评优中的一票否决。第六,应该坚持树立正面典型。建立表彰工作的长效机制。
七、高师院校要为基础教育提供良好的师资
中国教师报:这次会议,我们看到安徽省各个师范院校的领导也参加了,为什么会作这样的安排?
李明阳:基础教育对师范院校有些怨言。有的校长反映,师范院校有的毕业生对基础教育“新课程”不了解,当然这是个别现象。还有老师说,师范学校的毕业生质量不如以前了,质量下滑。高师院校也有他们的苦处,新课程在中小学刚刚开始,进入高校的课程有个过程。另外,师范院校好的生源短缺,一定程度影响了毕业生的质量。
我们这次所以请师范院校的负责人来,是希望师范院校能够关注基础教育的现状,听到基础教育的声音,关注新课程改革,关注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应当说,从前年以来,高师院校开始重视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效果就非常明显,只要开始重视了,很快就能培养出适应“新课改”的教师。高师院校的质量直接决定着教师队伍的质量,我们希望高师院校能够多关注基础教育的现状,和学校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共同合作,为基础教育提供良好的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