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王湛

李明阳同志寄来《教育路上行与思》的书稿,我读起来感到很亲切。

李明阳同志是学师范的,毕业后先在安徽的一所农村师范学校任教,而后走上教育行政管理岗位,在省教育厅工作已经二十又四年。在厅里的20余年中,有10年是担任厅基础教育处的正、副处长,7年前升任厅领导,现任安徽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总督学。我简略介绍李明阳同志的工作履历,是想说明他30余年的教育工作生涯主要是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我与李明阳同志相识并有交流,正因为我也是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21世纪初的几年,我在教育部任副部长兼任教育部总督学,主要负责基础教育工作。当时李明阳同志正担任安徽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工作上的联系多一些,围绕基础教育工作的交流也多一些。今天读李明阳同志教育书稿,书稿中主要写的是关于基础教育工作的实践与思考,读来既勾起许多回忆,也激起很多共鸣,因而觉得亲切。

李明阳同志在基础教育管理工作的领域里一路走来,且行且思,他的实践与思考,有三点值得一说。

其一,其行求实。安徽的基础教育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安徽地处我国中部,是一个人口大省,农业大省,也是基础教育大省。安徽夙有“耕读传家”的重教传统,城乡群众对“有学上”“上好学”,有着强烈的诉求。但是安徽基础教育底子较薄,满足群众“有学上”“上好学”诉求的困难也较多,安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要艰难得多。21世纪初,作为全国农村税费体制改革的试点省份,安徽的基础教育更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农村税费改革与教育何干?不了解这段教育历史和当时中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的人是很难把这两件事联系起来的。但当时农村税费改革对农村义务教育影响巨大,原来支撑农村义务教育的农村教育费附加和面向农民的教育集资这两大支柱一下子撤掉,新的保障机制尚未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的大厦靠什么来支撑,对当时全国的教育事业来说,是最紧迫、最严峻的问题。而一开始国家有关部门和安徽省设计的方案对税费改革给义务教育带来的影响认识是不充分的,应对措施也是乏力的。这时,最关键的问题是让方案制定者、决策者对实际情况有准确的了解,对税费改革给义务教育带来的影响有深入全面的评估。此时,说实话,听实话,反映实情,了解实情就至关重要了。我们不能忘记安徽省教育厅和安徽教育系统的同志们,他们坚持实事求是、敢讲真话、反映实情,表现出科学的态度和无畏的勇气。李明阳同志正是安徽教育界积极而勇敢地反映实际情况的许多同志中的一员。当时他正担任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这个岗位在当时应该说处于风口浪尖。2000年下半年和2001年,我几次和国家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去安徽调研,在省、市、县、乡及基层学校召开座谈会,了解情况,听取反映。李明阳同志参与了调研的组织工作,我也是在那个时候和他有了较多的接触。由于安徽的试点和探索,在农村税费制度改革的同时,我国基础教育的管理体制和投入体制也发生了重大变革。2001年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对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重新定位,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经费投入也纳入公共财政保障的范畴。这一段改革历程向我们表明了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教育体制改革的成功是与一线广大的改革参与者求真务实的工作实践分不开的。

李明阳同志工作实践中的求实精神不止表现在安徽农村税费改革那一阶段,在其他工作中也多有表现。比如他抓教育督导工作,也注重出实招。多年来坚持省委组织部、省政府教育督导团、省教育厅对县(市、区)党政领导干部教育工作年度督导考核不动摇,促进县市区党政领导干部尤其是主要领导真正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安徽富有特色的教育督导工作在全国很有影响,《中国教育报》曾专题报道“安徽教育督政四年督出7.38个亿”。

其二,其思求深。行成于思。管理工作实践要取得良好成效,与深入的理性思考是分不开的。做行政管理工作,做领导工作,力求思考得深一些,不是故弄玄虚地追求深邃,而是善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现象深入下去,贴近真实,逼近本质。李明阳同志从教师成长为教育管理干部,有城市也有农村教育工作的经验,这样的经历使他能从不同视角看教育,思考得更加深入些,更加深刻些。他的思考求深,一是避免浮泛化。他主张教育管理的中观指导论,从中观立场上将宏观决策具体化落实在微观领域里,防止对下“中而不介”,照抄照搬;二是避免简单化。在谈教师队伍建设时,他分析了数量、质量和管理同时困扰着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提出要处理好人与物、质与量、德与才、远与近四个关系,统筹把握队伍建设;三是避免形式化。针对课改中走形式的流俗,他直言“不要把‘你棒、我棒、你真棒’等同于激励教育,防止捧杀了我们的孩子;不要用演戏排练的方式上示范课,防止误导学生弄虚作假”等,教人求真,学做真人;四是避免主观化。他以“一道艰深的历史命题”为副题,从政治、法律、国际社会、传统文化、西方历史等多重角度,深入追寻了教育公平的历史必要性,倡导在理性自觉的基础上坚定推进和实施教育公平;五是避免经验化。他把师德放在社会道德建设的大系统中,提出教师“是社会崇高道德的化身”,“师德建设的水平决定国民素质的高度”;“师风建设的成效影响社会风气的优劣”,所以“师德应是整个社会道德的表率,教师应是社会道德建设的先行者。”再如他阐述教育督导的内涵,不是停留在一般的行政表述上,而是从学理的角度,指出“教育督导是对教育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判断,以期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旨在更富理性、更有规律地开展教育督导工作。他在《跳出教育看教育——教育要刻不容缓地回归教育本位》一文中说:在教育保障机制未建立的时候,教育不得已而越位,校长们不得不把主要精力用于跑钱、跑项目上;但当教育保障机制建立后,教育必须刻不容缓地回归到教育本位,校长们要集中全部精力抓教学、抓管理、抓质量,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以质量回报社会。

李明阳同志是一位实践工作者,他的文稿主要是部署、指导和总结实际工作的。但他坚持且行且思,注意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去研究工作,指导工作,既乐于思考,又善于思考。所谓善于思考,就是注意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探求本质,力求其深。

其三,其言求雅。李明阳同志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多年,但不失教师本色,博览好学;善诗文,晓书法,学养甚厚,多才多艺。他撰写有关教育方面的文章,写工作文稿,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在坚守准确、简洁、畅达原则的同时,力求凝练优美。偶尔引经据典,恰到好处,意味悠长。“信”与“达”的同时求“雅”,文质彬彬,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以上三点,是读李明阳同志文稿时的感受和联想。李明阳同志且行且思,我则且读且思。写出来,应李明阳同志之请,作为他这本书的序。

2012年8月16日

(王湛,教育部总督学顾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主任,曾任教育部副部长、教育部总督学、江苏省副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