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的父母职责

——读《教育学者谈家教系列丛书》启示

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因为孩子在教育中成长;家庭教育永远吸引人们的关注,因为孩子来自家庭。俗话说:“一个民族的未来是从摇篮开始的。”西方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卢梭(1712—1778)在《爱弥儿》中也谈道:“教育随着生命开始而开始。”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最初也是最终的老师。一个人一生最伟大、最艰巨的任务就是“养育”孩子,让孩子健康地成长,让孩子成为一个合格的人。

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却认为,能结婚就能生孩子,能生孩子就能做父母,做父母是不需要学习的。另外还有很多人已经为人父、为人母,却不知道如何正确地养育孩子,他们所做的只能说是“养”而没有“育”。这样的教育方式是低级的,无法提高到人性的高度,无法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所以即使你已经为人父、为人母,也不意味着你就能承担父母的责任。那么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都有哪些责任?怎样才能教育好孩子呢?

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育学者谈家教系列丛书》谈论了如何做父母,如何在家庭中培养孩子。此丛书简洁生动,蕴含了进步的家庭教育理念,读了之后让人豁然开朗。家庭教育学是一门科学,我们应当遵循它的规律,使孩子健康地成长;家庭教育是一门艺术,父母巧妙有效地实施让孩子成长为一个健全的人。家庭教育永远是最值得关注的。

(一)家庭教育——“培根教育”

刘良华教授说:家庭是人成长的根部和根本,家庭教育是“培根教育”。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孩子将会成为“问题儿童”。这样的孩子在日后社会生活中将遇到诸多的困难或者导致人生的失败。

家庭是孩子成长中最初始的环境,家庭是一个人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的第一个教育场所,具有终身性,贯穿人的一生。人正是在这个最初的家庭教育中,学习、认知、定位自身的家庭角色,学会同他人合作、相处与竞争,最终达到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一个自然人成为合格的社会人所具备的各种素质和基本行为规范、道德素养都依赖于家庭这个场所——在其中实践并得以体验和发挥,得到适当的调整后才能在社会交往中达到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可以说,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基本功来自家庭。没有家庭的培养,一个人不能成为合格的社会人。

有句话也说道:推动摇篮的手,也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手。家庭教育失败,整个国家就陷入衰败。为什么现在我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家庭教育呢?因为我们已经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是社会关系中一个基本的关系,家庭是社会关系的基石。社会中的社会生命个体首先是家庭生命体,每一个家庭生命个体构成了社会生命个体,构成了社会群体。如果我们把社会视为一个有机整体,那么家庭就是这个有机整体的细胞。

(二)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在场

有人曾说过:对孩子来说,母亲角色的缺失是残忍的,而父亲的缺席将会给孩子带来难以弥补而深远的影响。缺少父母亲情的教育是残缺的,残缺的教育难以达到人的完满。在上述系列丛书中刘良华教授写道:“对孩子来说,他极度地渴望爱,又极度地渴求安全感。在爱与安全感两个要素之间,任何一个要素的缺失,都将对孩子的成长构成不可修复的伤害。”张文质教授也在书中写道:“你(父母)和孩子的关系越亲密、越自然,你对他的影响就越广泛,你能够改变、改善、帮助他的地方就越多。”一个生命的成长正是在父母的视野中一点点成长,在父母的爱中成长。爱是生命中温情的彼此相伴。家庭日常生活所形成的爱融入内心,铸就坚强的生命,使生命获得一种坚定,使孩子最终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但是,我们不能忽视这样一个现实,在我们现代生活中,每个人都行色匆匆追求自己的成功,这些人也是孩子的父亲或者母亲。由这些父母所组成的家庭,成功欲望、金钱欲望、物质欲望等掏空了父母与孩子间的珍惜和温暖;这样的家庭教育背弃了孩子的成长,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中成为一个孤独的、弱小的小兵。缺失父母亲情的孩子对世界充满了恐慌和拒绝,他将是一个封闭的人。所以,父母一定要尽可能地陪伴孩子成长,只有父母的在场才能给孩子充足的爱和安全,有父母陪伴的孩子将是一个开阔的人。

在这个意义上,父母们需要记住:下班的路应该是回家的路;周末的时间是属于家庭的,属于孩子的!

(三)“仙女妈妈”和“伙伴爸爸”

孩子喜欢听故事,喜欢童话故事。他们希望自己就是故事中善的天使,打败恶的英雄,或者渴望生活中也能出现帮助自己走出困境的天使。那么,让我们的母亲来充当这个角色吧。母亲,你的怀抱仅仅有爱是不够的。张文质教授在书中写道:“对我们而言,我们缺少的是一个化身成仙女的母亲,一个神奇的、美丽的天使,一个给予我们无限宽容和安慰的人,一个对我们永不放弃,总是最后能让我们获救的人。”母亲,请你从现在开始做一个“仙女妈妈”,孩子的成长不仅需要你的爱,使他获得更多的温暖、安全、宁静;更需要你在他成长过程中给予无限的宽容和安慰。你的爱让孩子成长,你的宽容与安慰让孩子坚强。在“仙女妈妈”的养育下孩子将是一个勇敢的人,对外在世界充满了无限的向往,在你的爱的关怀下孩子愿意打开他的心扉,与他人和世界沟通。

父亲,孩子的爸爸,请你成为孩子的好伙伴,陪伴他成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需要一个能和他玩且能给他提供帮助的好伙伴。张文质教授在书中写道:“我们怎么才能当好父亲、当好母亲,也许我们重新做回一个孩子就可以了,我说的是应该让一颗童心重新回到我们的心灵,就是我们能够以一个孩子的方式去看一个孩子,而不仅仅以一个成人去看孩子。”父亲的陪伴增加了孩子的自信和阳光,父亲对孩子的温情陪伴就是为了成就阳光自主的他。孩子也十分期待父亲的在场,在孩子的眼里父亲是强大的,父亲代表着正直和安全。孩子需要在父亲的搀扶下触摸外在世界,在父亲的引导下感受外在世界的美好。有父亲陪伴的孩子将是一个性格开放、渴望交流的活动家。父亲,请你记住:当孩子在仰望你的时候,他也在渴望着仰望整个世界,期盼有一天他能进入这个世界。

孩子的成长是一段脆弱而希望闪烁的历程,需要父母的指引和爱护。父母深入地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的想法,以他们的眼光看问题,站在他们的立场上想问题,这样能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正是在这样的点滴中,父母铸就着孩子的独立人格,完整着孩子的人生。

(四)理解童年的秘密并守护儿童的智慧之光

教育好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并理解孩子,充分尊重一个生命自然成长的过程。张文质教授在书中说:“人的生命都存在着无限的神秘性、无限的不可知性,对所有的生命我们都应该保持谦卑、敬畏和谨慎。”刘良华教授在书中写道:“每个儿童都有自己成长的秘密,这些秘密构成了儿童之间的差异:一是性格上的差异;二是智力上的差异;三是性别上的差异,即男人(男孩)和女人(女孩)的差异。”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秘密,这些秘密就是孩子的特性。父母需要了解并理解孩子,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不能快也不能慢。孩子的成长正是需要我们这样的耐心与尊重,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要鼓励它、小心翼翼地帮助它,留心守候着孩子们智慧光芒的闪现。对于父母而言,最重要的并不是给予孩子们智慧,而恰恰是守护住他们的世界中本有的智慧,不让它们掩盖在成人世界的维权之中。

1919年,鲁迅著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90多年后,怎样做父母,依然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育学者谈家教系列丛书》无疑给我们重新思考今天怎样做父母的问题提供了思想的空间,细细品味,受益匪浅。做新时代的父母,培育新时代下的孩子,父母的改变才能引导孩子健康的成长。当我们期待孩子们多受教育的时候,应该考虑的一个问题是:首先需要教育的是父母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