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育创新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国际经验03
第九,无协议自然合作。这种合作形式没有契约、协议或合同,甚至也没有资金上的联系,仅仅是出于意愿、需要和真诚而互相合作。“洛克威尔国际科学中心”的“帕洛·奥托实验室”(PAL)与斯坦福大学的合作就是如此。
除美国以外,日本的产学合作形式也是丰富多样的,主要有联合研究、委托研究、建立科学研究中心、委托培训、建立高新技术园区等。[76]
除了上述各种交流方式之外,另外一类产学结合的形式是以人员的交流为主,在这里人员交流不仅仅是为了教育的目的,科学研究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英国的工程博士既要在学校完成专业课程,参加其他必要的活动,还要在合作企业进行实习。在公司中,他们被称为研究型工程师,与公司的其他职员一样遵守公司的各种制度,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他们不仅在学校中有导师,在企业中也有导师,这就有效地弥补了学校和公司各自的不足。导师团队既有学术知识,也有实际工作经验,他们共同确定研究题目和培养方案的实施计划。在学习的四年中,有四分之三的时间在合作公司工作,一年的时间在学校完成课程。企业实习环节的要求是比较高的。[77]这就有利于把高深的理论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在实际工作中熟练地运用学到的理论。
德国的产学合作主要体现在职业院校的产学合作上。职业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企业接受实践操作技能的培训。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处所,指导学生实习,并资助学校建立实验室,接受教师到企业进行项目研究。学校则向企业传授或转让新技术,促进企业的发展。因为德国制订了中小企业创新网络计划和创新技能计划,所以在德国不仅拥有专门培训基地和人员的大型企业可以进行产学合作,其他不能够提供职业培训的中小企业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参与产学合作。[78]
以上我们论述了发达国家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这三方面的经验。下面将以芬兰的个案来考察芬兰如何推行教育创新以促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20世纪80年代以来,芬兰已经从以投资为导向促发展的国家转变为以创新为导向的知识型前沿国家。现行的芬兰国家创新系统历经几十年的不断演变,在创新体系的成果享有和体系管理两方面已变得日益复杂化,致使系统整体绩效呈现出下滑趋势。为了应对全球化挑战,持续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芬兰于2009年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对现行的国家创新体系进行了系统的国际性评估。评估报告结论认为,芬兰需在构建国家创新战略上继续向前迈进,并建议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首创精神作为两大政策目标。在评估报告中,创新被理解为教育、科研以及创新系统的建设。在芬兰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过程中,教育创新始终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芬兰国家创新体系与其说是企业的创新、技术的革新,不如说是教育的创新和科学研究质量的提升。在政策层面备受关注的就是芬兰的大学改革。芬兰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一条重要经验是,通过建立系统的教育创新政策体系实施教育创新,利用教育创新带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这对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芬兰十分相似。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我国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社会问题。利用高附加值的知识创新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养活日益老龄化的人口,也是我国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另一方面,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赢得了“世界工厂”的美誉。在工业制成品中,中国已有超过130种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中国制造”凭借物美价廉的优势已经行销全球。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仍长期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如何提高我国知识与科技的原始创新能力,推动我国经济向全球化产业链高端发展,也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另外,全球性金融危机也给我国现有的经济增长方式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变得刻不容缓。芬兰重构其国家创新体系的经验对于我国推动教育创新、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在整个芬兰国家创新战略中,教育创新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创新也被理解为教育、科研以及创新系统。通过教育创新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建立教育创新政策体系保障教育创新,是芬兰重构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经验。评估报告认为,当前芬兰面临最紧迫的挑战是提高芬兰的研究质量。正在进行的大学改革是数十年来芬兰创新体系的重大变革,其目标旨在提高研究和教学质量,改善高等院校的社会影响力以及推进各大院校的国际化。大学改革的内容如下。
第一,改革现有大学经费分配制度,建立以质量为导向的大学经费分配制度。评估教育和研究所需的改革,在此基础上改革芬兰大学的融资制度,通过规范大学经费分配来调整研究成果质量,重塑芬兰国家创新体系,从而更好地解决当前的问题,应对未来的挑战。
第二,在大学和理工学院之间进行明确的任务分工,减少资源的分散和重复浪费。虽然芬兰创新体系强调以用户需求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求大学主要从事纯应用性创新活动。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优秀的创新型人才,进行基础性研究,提供国际一流的科研条件和专家认可的国际商务活动场所。理工学院则主要提供技术性人才和满足区域商业活动需要的专家。
第三,颁布《新大学法》。芬兰教育创新体系的重要政策之一就是芬兰《新大学法》的颁布。新大学法赋予大学更多的独立自主权,使大学获得了充分的财务自治和独立的法律地位。大学拨款制度更是以大学的研究和质量为标准。而且,芬兰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提高大学学术研究质量:①增加基础性研究的投入。实现国际水平的研究需要系统的、具有高水平科学研究潜力的科研单位的长远发展。②优化大学结构。改变大学部门过于分散、领域内职能重叠的状况。规模调整后的芬兰大学排名优于欧盟15国,即高于欧洲平均水平,跻身全球前500强。③增加大学的实践性。专业化和卓越发展必须在实践中得到鼓励和支持。④增加科学研究事业的吸引力。《新大学法》制定了大学应对社会需求的整体规划、具体策略和目标,并使大学在科学和学术能力上变得更具有竞争力。
第四,实施教师专利权免税制度。2007年1月初芬兰颁布的《大学发明所有权法》规定,大学教师所申请的专利权可以免税,以此促进大学发明的利用和科技成果的广泛普及。
第五,建立国家科学技术创新战略中心和设立芬兰创新基金。国家科学技术创新战略中心的建立,促进了芬兰现有区域大型工业企业技术更新实验的实施。芬兰创新基金的建立,增加了芬兰创新体系组成的多样性和对具有更长远目标的创新活动的支持。
(四)教育与国家软实力提升
1.教育与文化软实力
软实力是最初由哈佛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约瑟夫·奈在1990年的著作《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中提出的。相对于一个国家在经济和军事方面的硬实力而言,软实力指的是通过吸引力而不是强制力而获得理想的结果。而吸引力来自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理想和政策。在后来的定义修正中他点出了软实力的实质:软实力是一个国家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力。软实力难以量化、不可触摸,成效也无法立竿见影,但软实力的影响综合、广泛、持久而深刻,因为深层的文化与意识形态相对稳定,其影响通过文化和意识的载体——人而体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文化软实力作为综合国力的一部分,是一个民族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精神力量。它不仅在国际关系上意味着对他国的吸引力,作为优秀的文化,它具有带来生活的愉悦,发挥国民的最大潜力,树立民族自信心,与异文化和谐相处以及进行自我更新等各种功能。
实现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需要教育创新。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教育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主要途径之一。教育主要通过提升文化水平和养成人的道德品格达到软实力强国的目的。在西方国家发展和崛起的历史过程中,教育不仅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回顾西方国家发展和崛起的历史,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使人们接受、传播和创造文化的能力得到增强,还为文化创新争取和建构了更加宽松和有利的环境。资产阶级革命不仅在当时的西方解放了经济的生产力,而且也解放了文化的生产力。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这些西方国家在近现代创造了繁荣的文化,积累了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文化力量,这是它们的综合国力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79]
教育也是启动和唤醒国家软实力的主要因素。世界发达国家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并非没有因厄运而招致挫折和毁灭,但是在危机时刻,教育总是能够唤醒一个国家的文化意识,并在民族文化意识的激励下,重新焕发重建的力量。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经济危机不仅使美国社会遭到重创,也令美国人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想惨遭破灭。但是,美国人借助教育摆脱厄运。“当美国民主陷入危机的时候,当美国经济濒于衰退的时候,当美国的民主梦想沦于破灭的时候,美国人和美国政府自然要求助于教育:教育使美国人重振了希望,教育使美国社会重新塑造和培养新一代美国人,重建了新的理想的美国。”[80]同样,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面开发教育的动力功能,实现国家在废墟上的重建,在战后短短20年,成为令人瞩目的经济强国。
文化软实力可以通过物化成果、制度和精神等表现出来。精神是文化软实力中最基本的要素。它包括自然精神、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宗教精神、人文精神、政治精神、伦理精神和哲学精神。[81]教育通过提升上述的各种精神来达到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目的。回顾发达国家的历史发展轨迹,社会公众道德品质的普遍改良是教育促进国家软实力提升的一个重要方面。“教育不仅教人以知识和技能,还养成人的道德品格。教育促进国家崛起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也表现在教育达成社会公众道德的普遍改良上。社会道德水平也是综合国力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普特南在论述其‘社会资本’理论时就认为这一概念与‘公民道德’有着紧密联系。如果是符合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或者是适合时代要求的道德,那么它应该是构成一个国家社会资本的重要基础。教育不仅可以提高民众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进而促进社会制度的完善,而且它还可以通过养成国民合乎社会和时代要求的个人品德,促进、维护和保障个人之间和谐的关系,建立社会整体的道德共识,从而改善社会运作状况,推动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譬如,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包括通过宗教训诫,近现代西方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建立了一个适应时代要求的、全社会公认的诚信体系。所以说,普遍提高民众道德素养,建立和维护适合时代要求的道德体系,也是教育在国家崛起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一条重要途径。”[82]
2.教育促进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如上所说,文化软实力包括伦理精神和人文精神在内的自然精神、哲学精神、政治精神、科学精神、宗教精神和艺术精神。伦理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社会最普遍的精神。只要是一个社会人,就会有伦理和人文的思考。因此,本节以伦理道德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提升为主要内容,探讨如今世界和西方的教育在伦理道德精神和人文精神上有什么样的理念。
道德教育的内容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文化当中,道德教育的内容往往有所不同。但由于人类的共同特质和全球化时代各个国家面临的相似的挑战,道德品质的教育往往又有相似性,一些普适的价值观也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而且,对优秀品质和文化的追求在各个国家又是相似的,特别是在全球化的时代,强势的西方流行文化铺天盖地席卷全球的时候,我们是否更应该看到他们文化传统中最为本质、最优秀的部分,并在文化交融中做出更为理智的选择?鉴于此,我们认为对现在世界范围内和对西方社会道德品质教育的内容有所了解还是有必要的。以下内容首先从联合国的视角看,作为世界公民需要有怎样的伦理规范;然后从西方人文主义的角度看,作为现代人应该具备怎样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质。之所以选择人文主义教育内容和目标作为参考,是因为人文主义教育的内容是构成西方人文精神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也比较能把握西方教育在塑造怎样的现代人。在这里,人文主义教育并不是文艺复兴时代强调从经典的阅读中获取营养的教育,而是带有西方传统人文色彩又具有现代价值观的人文教育。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
我想首先借助联合国的报告来了解全球视野下对人类的良性生存应该有怎样的价值观,以及教育应该怎么做才能实现这些目标。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联合国认为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是因为彼此缺乏理解,于是开始强调国际理解的教育;到了70年代,目标逐渐扩大到国际的理解、合作与和平,并提出了人权和自由的人类的基本价值观。教育目标也不再限于理解,而是面向世界公民的培养。到了90年代,随着贸易、合作和全球人与人之间互动的频繁,国际理解教育重又获得新的关注,和平、人权、民主主义成为基本价值观。随着1995年成为世界宽容年,2001年召开了以多样性与共生为主题的会议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始强调多元文化与包容,开始强调共生。回顾历史,我们发现联合国的观念几经演变,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强调的国际理解到21世纪初对共生与包容的认识和提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著名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发展是教育的四大支柱。报告不仅谈到了四大支柱的必要性,也提出了教育实现以上目标的路径和方法。其中学会共同生活强调的就是共生,涉及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如果我们认同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那么从如何学会共同生活这一项中我们可以看出联合国关于人类道德价值观的基本理念以及如何通过教育践行这样的理念。
人类历史常常留有冲突留下的伤痕。在学校里进行非暴力的教育固然可喜,但似乎不足以解决现在存在的问题。人类有高估自己或自己所属团体的能力的倾向,而对其他人和团体抱有偏见。此外,弥漫在国内和国际的经济竞争把个人成功和竞争变成了现代的价值观,导致人与人之间,各个阶层和国际之间的对抗和紧张,疏远了彼此之间的距离。报告认为,教育应该采取相得益彰的两条路径:一是儿童在孩提时代的早期教育中应该学会发现他人的存在,二是人们在教育的第二个阶段和终身教育中,应该参与共同的项目活动。
如果要实现第一个目标,教师要教会学生认识人类的多样性,意识到彼此的共通性和依赖性。此外,不管是家庭的教育还是社会的教育,都要教会孩子们从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人的反应,这对他们以后的社会性发展很有益处。最后,教育方式不能损害孩子们对他人的权利的认识。如果教师过于教条,以自己为榜样,扼杀孩子的好奇心,而不是让他们参加生动活泼的讨论,他们的态度就会影响孩子们对他人的开放态度以及以后面对个人、团体和国际冲突的能力。也正因为如此,对话与讨论被认为是21世纪教育的有效方式。
当人们在一起为激动人心的项目而工作时,彼此的差异和冲突会弱化,一种新的身份认同会产生其中,这会使得人们超越个人生活的常规,赋予他们共同之处以价值。如果为共同的事业而奋斗,不同阶层和国家之间会出现团结的精神。因此,在学校正规教育的课程中,应该从低年级开始就把合作项目作为体育和文化的活动之一。另外,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和学生加入共同的项目能教会学生解决冲突的方法,并且为学生今后的生活提供参考。
联合国的报告隐含了认识文化的多样性、彼此尊重、对外开放、同情、理解等帮助人类和平共处所需的价值观。虽然这个报告并不涵盖道德文化教育的方方面面,但联合国作为关心全人类发展的国际机构,报告观点对于世界各个国家的道德品质教育也许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人文主义教育的视角
西方人文主义从古典到现代有不同的含义。古典时期注重对美德的培养,如心胸宽广、反思、高贵的性格、良好的品位、仁慈和社会责任感等。现代人文主义的话语强调更多的是个人的自主和自我实现、批判性思考、创造性的想象力、对他人的尊重、同情与关心、积极参与的民主公民身份,还有对人权和多元文化理念的坚守,以及对环境的责任等。进入21世纪后,对于人文主义一个普遍认同的概念是,人文主义包含世界主义的伦理道德观,视人的发展、幸福的生活和尊严为所有思想和行动的最终目标。
人文主义有它的哲学、社会政治和教育基础。在哲学意义上,人文主义认为人是自主、理性,有自由意志、道德良心、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人,这些品格体现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尊严。在社会政治方面,要实现平等、团结、多元、公正和民主;在教育方面,要发展个人潜力,过最好的生活。基于这些认识,有学者提出了人文主义的教育目标:在思想上,要发展头脑开放、广博的教育,注重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的培养,实事求是;在道德上,赋予每个人作为人的价值,为社会公正和和平而奋斗,对别人表示尊重、平等和关切;在公民职责上,要有社会责任感和政治参与,还要有多元、容忍和自我克制的能力和素养;在文化上,富有好奇心、宽广的视野,有体验的深度,致力于文化的优秀和文化的多样性;成为“世界公民”,不仅了解和关注个人本土的社会和文化,也要了解其他的文化以及全球关注的伦理的和生态的问题。
人文主义教育在教学方法上也达成了共识。与权威主义的教育传统不同的是:人文主义教育不用通过羞辱身心的方式来管束学生。人文主义教育尽量创造一种能够保护学生不受思想压迫、体罚和羞辱的公正和安全的社会气氛与学习气氛;教师通过对话与学生沟通的方式进行教育,加强他们的力量;多方位地发展学生的性格;通过通识教育和自由教育打下优秀文化的基础;通过社会参与打破学校和社会的界限,把教育和民主生活联系起来。“知识之树”也就是“生活之树”。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知识,而是生活;有安全的、美的、开放的基础设施来辅助人文主义的教育。
人文主义教育是建立在人类尊严基础上的教育。人文主义教育承认人的理性、道德感、自由意志、创造力和想象力等。人文主义教育的目标与时代互相呼应,符合时代发展所需的价值标准,对于处于全球化趋势下的世界各国有积极的意义。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国际教育机构在这方面做的大型的调查研究。尽管资料有限,但也可以增进对这个领域教育实践的了解。2009年,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就世界38个国家(5个亚洲国家,26个欧洲国家,6个拉丁美洲国家和1个大洋洲国家),来自5300所学校的140000名8年级学生和62000名教师展开了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各国均认为公民教育很重要,但在实际中采取的是多种多样的教育方法。学生们不仅在教室里接受公民教育,也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和集会、课外活动,以及感受课堂气氛来接受公民教育。大多数国家采取下列三种方式:一是单独公民教育科目,二是融入其他科目的公民教育,三是公民教育作为跨课程的主题。研究发现公民教育的过程有扩大化的倾向,在教室里和教室外开展公民教育;发展学生的知识、理解和技能;强调在做中学,既包括在校内的学习,也包括在校外的学习。公民教育的主题也比较多,这些题目是最常见的:人权,不同文化和民族,环境,国会、政府和选举。
与上述公民教育相似的是,在道德教育方面,西方国家比较注重在专业科目中贯穿道德伦理的教育或是美的教育,并且有自己独到的方法,如在医学、工程学和商学等专业科目中进行道德伦理或品质的教育。在美国印第安纳医学院的课程中,所有的课,不管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从微生物学到家庭医药实习,到四年级的选修课——外科肿瘤,在主要内容之外都必须清晰明白地处理职业精神、道德推理、交流和其他主要的能力的问题。除了正式课程之外,通过非正式课程来影响学生的职业认同和价值观是最有力的。学校会采取措施来加强人文主义文化的建设。例如,通过教师发展项目来帮助教师学会用多种方式来创造支持的、合作的学习氛围。在挑选学生的时候看重人文和人际关系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学业成绩。挑选那些能为教师和学生创造支持氛围的领导并让委员会来评估他们的情商和建立关系的能力,让常务委员会反省相关政策和程序隐含的价值观等。学生因此看到人们如何对待彼此,他们自身如何被对待。这些非正式的课程加强了他们对在正式课堂内学到的价值观和能力的反思。[83]印第安纳大学的实践告诉我们,道德教育在课堂上,也在课后;在教师的说教中,也在学院的文化氛围中;他们通过“耳闻目睹”,亲身经历道德教育的过程;道德教育的过程是认知,也是体验。
道德选择对于工程学的职业来说也是很重要的。由于这个原因,伦理成为工程与技术鉴定委员会(ABET)批准的课程必须涉及的题目,并且成为贯穿整个课程的基本内容。在伟谷州立大学的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工程学院)设计的课程中,道德作为一个主题出现在所有的必修课程中,这就要求所有的教师认真地为道德实践建立一个思想基础。该校的道德教育,主要受到两所学校的影响:西点军校和美国海军学院的道德教育办法和在课程设计中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经验。工程学院向所有的新生介绍“荣辱观”(包括道义法规),并发给他们写有行业道德规范的卡片,使他们认识到这个职业对于伦理道德规范的要求。作为职业的一部分,工程学院的课程要求1500学时的与公司合作的经历,这使得教师们能够有机会把伦理道德作为很自然的一部分教给学生,方法是通过阅读职业规范和相关的道德讨论,通常用学生自己的案例。此外,学生们有机会加入服务项目,这就加强了他们做负责公民的意识,把这一意识和他们促进人类幸福的职责与职业道德准则联系起来。[84]
道德教育不是孤立抽象的科目,而是和学生所学的专业相互结合的。道德教育不是教条,而是引发人的思考。道德教育在课堂上,也在生活中。道德教育作用于思想,更体现在实践。可见,透过道德教育这个窗口,人们不仅可以看到知识和生活成为一体的教育实践,也可以看到学问中始终存在的人文关怀。
教育最根本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经济的发展,更是为了人的发展。对这两个目标的取舍不仅决定了教育的内容,也决定了教育的方式。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会选择以人为本的教育目标,但是在实践中会出现和理想目标偏离的情况:偏重知识和技术的教学而忽视知识和技术运用的道德伦理。与这个问题类似的是文化软实力和硬实力之间的关系。文化软实力并不是硬实力的陪衬和补充。相反,软实力并不依附于硬实力。软实力是硬实力的基础和母体,也是硬实力的原动力。这在个人和国家的危机时刻表现得最为明显,因为危机时刻通常意味着外在世界的瓦解和崩溃。软实力作为精神力量不会随着外在世界土崩瓦解,反而会成为振兴的力量。虽然软实力难以量化和描述,但是在教育中重视包括伦理道德精神和人文精神在内的各种精神的培育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道德水平、艺术情操,等等。这些精神特质将共同汇聚成一个国家的精神底色,构建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1] 周绍森.科技创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2] 李宣海,沈晓明.教育:塑造未来奇迹的创造者——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报告[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3] 周绍森.科技创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4] 张武升.教育创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5] 杨曼英.创新教育导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6] 何传启,张凤.知识创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
[7] 吴季松.知识经济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年.
[8] 吴季松.知识经济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年.
[9] 殷石龙.创新学引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10] 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11] 张斌.技术知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
[12] 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13] 张斌贤,刘慧珍.西方高等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14] 傅树京.高等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15] 刘军仪,杨春梅.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的模式[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年第2期.
[16] 王明友.知识经济与技术创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
[17] 周绍森.科技创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18] 周绍森.科技创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19] 周绍森.科技创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20] 周绍森.科技创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21] U.S.R&D Increased in 2013,Well Ahead of the Pace of GDP.www.nsf.gov.
[22] 李宣海,沈晓明.教育:塑造未来奇迹的创造者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报告[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23] 李宣海,沈晓明.教育:塑造未来奇迹的创造者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报告[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24] 眭依凡.大学: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兼谈美国著名大学的成功经验[J].中国高教研究,2006年第12期.
[25] 陈煜,汤智.创新人才培养:美国比照下的反思与变革[J].中国高教研究,2008年第4期.
[26] 李雪飞.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与课程改革之路——一种历史的视角[J].全球教育展望,2006年第11期.
[27] 孙旭东,李成刚.工程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美国Rose-Hulman理工学院的案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年第3期.
[28] 胡建梅.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研究——以MIT为主案例[D].浙江师范大学,2005年.
[29] 丁妍.日本高校创造性人才培养研究——以东京工业大学的课程改革为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年第6期.
[30] 李雪飞.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与课程改革之路——一种历史的视角[J].全球教育展望,2006年第11期.
[31] 张晓鹏.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6年第3期.
[32] 李雪飞.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与课程改革之路——一种历史的视角[J].全球教育展望,2006年第11期.
[33] 眭依凡.大学: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兼谈美国著名大学的成功经验[J].中国高教研究,2006年第12期.
[34] 张晓鹏.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6年第3期.
[35] 黄兆信,赵国靖.中美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比较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年第1期.
[36] 沈东华.美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及其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4年第11期.
[37] 张晓鹏.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6年第3期.
[38] 李雪飞.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与课程改革之路——一种历史的视角[J].全球教育展望,2006年第11期.
[39] 韦秉兴,冯键玲,廖丽珍.日本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些主要做法[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40] 刘忠,张维明,张勇.英国高等教育创造性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年第4期.
[41] 陈煜,汤智.创新人才培养:美国比照下的反思与变革[J].中国高教研究,2008年第4期.
[42] 刘宝存.美国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与本科生科研[J].外国教育研究,2005年第12期.
[43] 苏玉霞.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习明纳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功能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4] 胡建梅.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研究——以MIT为主案例[D].浙江师范大学,2005年.
[45] 孙旭东,李成刚.工程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美国Rose-Hulman理工学院的案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年第3期.
[46] 孙旭东,李成刚.工程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美国Rose-Hulman理工学院的案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年第3期.
[47] 马力.浅谈日本大学的创新教育[J].吉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2期.
[48] 陈煜,汤智.创新人才培养:美国比照下的反思与变革[J].中国高教研究,2008年第4期.
[49] 田德新,张喜荣.美国创新人才培养机制[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9期.
[50] 雷环,王孙禺,钟周.创新型高水平工程人才的培养——英国工程博士培养的创新与矛盾[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年第12期.
[51] 马安伟,杨国权,于彩虹,张喜梅.日本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冶金教育,2006年第5期;乔继红,乔宇静.日本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对海南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J].热带农业工程,2009年第2期.
[52] 印度重视技术创新人才培养[J].安徽科技,2001年第10期.
[53] 张喜梅,薛焱华,冯丽娜.美国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经验探索[J].辽宁教育研究,2006年第4期.
[54] 张喜梅,薛焱华,冯丽娜.美国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经验探索[J].辽宁教育研究,2006年第4期.
[55] 张喜梅,薛焱华,冯丽娜.美国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经验探索[J].辽宁教育研究,2006年第4期.
[56] 眭依凡.大学: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兼谈美国著名大学的成功经验[J].中国高教研究,2006年第12期.
[57] Altbach,P.G.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J].Academe,2004,90(1).
[58] Ki-Soek Kim.A Great Leap Forward to Excellence in Research in Soel National University,1994-2006[J].Asia Pacific Education Review,2007,8(1).
[59] Altbach,P.G.Peripheries and Centers:Research Universiti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J].Asia Pacific Education Review,2009,10(1).
[60] Keiko Yokoyama.Entrepreneurialism in Japanese and UK universities:governance,management,leadership and funding [J].Higher Education,2006,52(3).
[61] 许迈进.美国研究型大学研究:办学功能与要素分析[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
[62] Rosamunde F.J.Becker.Academic Freedom in England and Germany: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J].Globalisation,Comparative Education and Policy Research,2009,7(2).
[63] Ki-Soek Kim.A Great Leap Forward to Excellence in Research in Soel National University,1994-2006[J].Asia Pacific Education Review,2007,8(1).
[64] Keiko Yokoyama.Entrepreneurialism in Japanese and UK Universities:Governance,Management,Leadership and Funding [J].Higher Education.2006,52(3).
[65] Rosamunde F.J.Becker.Academic Freedom in England and Germany: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J].Globalisation,Comparative Education and Policy Research,2009,7(2).
[66] 丁学良.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J].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第3期.
[67] 许迈进.美国研究型大学研究——办学功能与要素分析[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
[68] 李长华.美国高校教师管理的新变化及其原因探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第6期.
[69] 许迈进.美国研究型大学研究——办学功能与要素分析[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
[70] Akiyoshi Yonezawa.Japanese Flagship University at a Crossroads [J].High Education,2006,54(4).
[71] Steven Brint.Creating the future:“New Directions”in American Research Universities [J].Minerva:A Review of Science,Learning and Policy,2005,43(1).
[72] 李振兴.创新的第三引擎——英国高等教育创新基金发展概况及其启示[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15年第2期.
[73] Robert Kneller.The Beginning of University Entrepreneurship in Japan:TLOs and Bioventures Lead the Way [J].The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07,32(4).
[74] Aldo Geuna,Alessandro Muscio.The Governance of University Knowledge Transfer: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Minerva,2009,47(1).
[76] 刘宝存.创新型国家建设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77] 雷环,王孙禺,钟周.创新型高水平工程人才的培养——英国工程博士培养的创新与矛盾[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年第12期.
[78] 刘宝存.创新型国家建设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79] 项贤明.教室里的强国动力——教育在近现代世界主要国家崛起过程中的重要作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80] 唐代兴.文化软实力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81] 唐代兴.文化软实力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82] 项贤明.教室里的强国动力——教育在近现代世界主要国家崛起过程中的重要作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83] Anthony L.Suchman.Advancing Humanism in Medical Education [J].Journal of Gene-ral Internal Medicine,2007,22(11).
[84] Shirley T.Fleischmann.Essential Ethics—Embedding Ethics into an Engineering Curriculum [J].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thics,200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