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自留地

作文著书,都是在课余时间里进行的,课堂里我在自己的自留地(自己任教的班级)播种、耕耘,日积月累也留下了不少东西,这些是按照自己的思想操作进行的,很有些个性色彩。我是这样想的:观念思想固然重要,但如果一切仅仅停留在观念的层面上,显然也是不够的;再者批判固然重要,但如果一切仅仅停留在批判上也是不够的,很显然还必须建设。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开始从“批判现实主义者”走向“建设现实主义者”,追寻终极目的。我以为,语文教学要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但更为重要的是应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于是围绕着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我开始了系统建设,撰写并发表了系列论文。我主持的课题“自主探究性语文学习模式研究”获教育部有关部门批准,立项为国家级课题,最后通过专家验收,顺利结题。

我在自己的班级里开展很有意思的实验:让每个学生每个月读一本文化名著,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茨威格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房龙的《人类的故事》、李辉的《风雨中的雕像》、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思朵夫》、培根的《培根论人生》、卢梭的《爱弥尔》、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宗白华的《美学散步》,还有《歌德谈话录》《时间简史》《别闹了,费曼先生》……就这么一本一本地读下去,要求学生每周作书摘笔记,和大师对话,写眉批感想。每月写一篇书评或读后感,用一两节课时间来讨论,互相交流、碰撞,不时有思想的火花闪耀出来,这是文化的积淀,这是思想的熏陶,这是人格的升华。我要求每节语文课由一位同学(按学号轮流)介绍一首诗,然后全班同学用三分钟左右的时间把它背下来。一个月一本书,一节课一首诗,这是什么?这是丰厚的养料,这是人生的文化基石,基础教育不就是为孩子们的人生奠基吗?

我让孩子们收看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看着看着,把家长也吸引到电视机前,一家三口围绕电视内容争论不休……学生在随笔中说到,阅读文化名著是点亮一盏心灯,收看《焦点访谈》是打开社会之窗。几年来我所任教的学生,无论是高考成绩,还是作文竞赛,无论是知识结构,还是综合素质,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作为一个批判者固然不易,但毕竟有一份潇洒和痛快,自由地挥洒自己的思想。而作为一个建设者其实更为艰难,因为没有那份潇洒痛快,却有着背负行囊长途跋涉的感觉。为了不至于过于寂寞,我依然像先前一样,在旅途中不时地“呐喊”几声,以壮行色,张开大嘴向前奔跑。我在我的课堂教学中也力求体现我的个性,因而我的课赢得了我所任教的每一届学生的好评。我多次为国家级、省市级骨干教师上示范观摩课,人民教育音像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出版了我的教学光盘、教学录像,中央教育电视台几次播放我的课堂教学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