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我常常对优秀的老师怀有敬意,因为当我回忆自身成长和受教育经历时,总是被他们给予我的引导和帮助感动着。我也对死气沉沉的课堂,教条式讲解的老师怀有深深的遗憾,因为现在看来,我们本来可以让教育环境和教学过程变得更有趣、让学生有更好的成长。然而优秀教师总是一种比较稀缺的资源。那么,教师专业是如何发展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措施是什么?优秀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何特点?

伴随着批判理论等社会思潮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半个世纪以来人们对教师专业的看法经历着“被造”到“自我成长”的转变,教师专业性的表现除了丰富的知识、娴熟的教学技能、利他的服务精神,还表现在他们拥有自身理解和社会认同的教育理念以及专业自主性。换言之,教师是行动者的同时也是思想者。教师要以活跃的思考和思想带动富有活力的教学。使课堂成为一个具有生命气息,充满思维挑战,严谨有序而开放自由的学习共同体。这样的教学正是新课程改革的理想。以解放学生主体性为旗帜的新课程改革为研究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极佳的背景。许多研究和经验告诉我们,善于反思,勤于总结是优秀教师的重要特征。本研究正是揭示了不同水平的教师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中教学之后的反思在内容、层次和过程上存在着种种不同,不同的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有着很大的差别。这恰恰说明思考与思想对优秀教师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在这份书稿杀青的时候,我离开香港也快三年了。虽然离开,但心绪总是经常回到香港中文大学那美丽的校园。在香港中文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三年,是我生命中一段重要的成长历程。许多老师给予我终生难忘的教导和帮助。导师黄显华教授既严格又慈祥。他以深厚的学术底蕴和循循善诱的启导方式引领着我畅游于理论的海洋。同时,他所践行的理想的实用主义教育信念,深深地影响着我关注理论于实践中的运用。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殷切期望中,点点滴滴地培养着我独立、批判与力求创新的能力、精神与勇气。黄教授所营造的平等与轻松的交往氛围,常常启发着我为师的向往。林智中教授经常引导我寻找“背后”的东西,对问题进行探根寻源式的不断挖掘。每当在研究中遇到重要的难解之惑时,他入木三分的分析,每每让我有经受洗礼的感觉。他对我生活上的关怀,也常常温暖我心。李子建教授以广阔的学术视野启发着我不断地思考,在研究中给予的切中肯綮的点拨都使我茅塞顿开。给我的关心和鼓励,使我在艰辛的求学之旅中增添了很多信心。台北市立教育大学周淑卿教授热情的鼓励也增强了我的自信,她的批判性建议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后续研究中继续拓展的空间。卢乃桂先生对我不论在为人,还是治学方面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先生渊博的学识,睿智的洞见常使我如沐春风。先生对我生活上和未来的热情关心,更是常常令我感激满怀。从霍秉坤师兄热情的、及时的、具体的,而又挑战性的建议和帮助中深受教益。

本研究的田野调查是一段相当顺利、愉快的经历。当我跟校长联络时,她以非常热情和干练的态度接受了我,并为我在学校安排了很舒适的食宿。我所邀请的四位老师都以极其开放的心态接纳了我。在调查过程中我跟许多老师实际上都成为很好的朋友,坦诚交流。我不仅收获了宝贵的资料,而且收获了珍贵的友谊。不过,很遗憾的是我不能公开他们的名字。深圳大学的李臣之教授在我研究过程中多次给予至关重要的热情帮助和关怀,我常常把他的认真与谦和作为学习的榜样。北京大学陈向明教授在我研究选题阶段给予了及时的帮助。

我的硕士导师,西北师范大学王嘉毅教授一直是我学术之路的引路人。王老师广阔的学术视野、敏锐的问题意识总能给我学习和进步的动力。我在香港学习的时候,王老师每次来信都不忘“祝学习进步”的殷切嘱咐。许洁英教授对我在学业和生活上均给予了非常宝贵的指点和帮助。万明钢院长寥寥数语的指导经常让人回味。在与李瑾瑜院长亦师亦友的交往中我获益良多。

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张斌贤教授多年来的真切关怀,张老师的时时鼓励与提点不断地给我新的动力。从与朱旭东教授的交往与学术讨论中深受教益,他的研究视角常常给我启发。朱老师的指导与鼓励给我以极大支持。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责任编辑李志老师的帮助。

还有许多老师、朋友和同学在此不能一一道谢,不过他们给我的力量以及之间的友情总是常常温暖我的心田。每当人生中遇到挫折时,父母是最温暖的依靠,他们用一生的勤劳让我懂得如何去珍惜与进取。与妻子陆春萍女士,彼此早已成为对方生命中的一部分,美丽人生,我们在相伴成长。

赵明仁

2009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