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教师修养的话题

一、实践与境界

何为“修养”?“修”是“切磋琢磨”。《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说“君子”的人品如同经过雕琢的金石美玉;“养”是涵养性情或陶冶情操。《现代汉语词典》对“修养”的解释是:一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如理论修养、文学修养等;二指养成正确的待人处世的态度,如这人很有修养,从不和人大声争吵。目前学界主要认为“修养”一词有三种含义:一是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水平;二是指养成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三是指一种学习、磨炼、涵养和陶冶的功夫。[1]综上,“修养”一词可以概括为:一是学习和实践活动;二是学习和实践活动后的某种境界和水平。

对于教师修养含义的认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人认为教师修养是教师自觉长期进行自我建构理想人格的实践活动;有的人认为教师修养包括自省、自重、自强三个方面;有的人认为教师修养涉及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有的人认为教师修养是教师思想道德情操、文化知识结构、专业理论水平和教学艺术水平的综合体现;有的人认为教师修养应该在政治素养、心理素养、文化素养方面重点加强等。[2]

综上,我们认为教师修养的含义是指教师的思想道德、政治法律、专业知识、教学技能等方面的素质和培养过程及达到的境界和水平。

二、“向左”与“向右”

在中国古代,教师主要有两种角色,一种叫做“经师”,另一种叫做“人师”。所谓“经师”在早期主要是指讲授“经书”的学官,到了汉代以后主要指教授学生的师长。我们现在已经不学习“经书”了,而是学习各种专业知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用“业师”来代替古代所称呼的“经师”。[3]而在古代,教师的另一种角色是“人师”,主要是教导人的品德和指导人行为的教师,教人如何做人,提高道德素质和人格,因此,“人师”在道德和学问上都应当成为学生的表率。在现实生活中,随着学科的分化和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一些人对教师“教书育人”的认识也产生了分化,把“教书育人”理解为“教书”与“育人”,甚至对教师角色的解读走向了两种极端,即在教师修养认识上的“向左”和“向右”。而这两种认识都具有片面性,并由此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

“业师”论认为教师修养指教师是否具备从事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所需要的专业理论知识,“业师”的责任是传授知识,除了各种知识外,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人格可以不管。因此,只对其专业理论学识和专业技能进行一定的培养和考察,认为只要达到要求就具备了作为一名教师应有的修养,而不管他是否具有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道德修养,在这种观念下培养的教师就是所谓“经师”。

教育专家认为,教书、教育、育人是教师的三重境界,教师不能成为只教书不育人的“教书匠”。为什么现在的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感情不深?这不单纯是学生的问题,有些教师存在着功利心,对待成绩不好的学生和成绩好的学生不能一视同仁,经常板着脸训“差生”,而不是发自内心地爱每一个学生。

育人是对教师更高的要求,不是只注重于教书,而不关注育人。有些教师没有自己的教育方法,只是把旧有的知识填鸭式地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去,立足于只教书而不育人,把教师行业仅仅当成满足吃饭穿衣等生存需求的工具。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说:“教师仅仅有教育理论知识是不够的,教师必须系统地研究自我,使自己的内心做好准备。”对于“业师”来说,只要不触及他的生存利益,他就不会主动地跟上时代的步伐进行新知识、新理论的补给,不会真正关心学生的成长及他们的未来发展。

而对于“人师”有人将其理解为绝对的“道德楷模”,认为教师修养不仅仅是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绝对高于常人的思想觉悟和道德观念,做到乐于奉献、甘于清贫、淡泊名利等。所以遇到名与利、公与私、取与舍等情况时,要求他们做到大公无私、先人后己、身体力行。某论坛中讲了这样一件事情:

某老师家在外县,在当地算是小有名气。A市某学校用高薪将他招聘过来,担任该校某重点班的班主任。这位老师工作兢兢业业,也深受同学信赖。可是不久,老师的父亲得了癌症,来A市看病。老师为了多尽点孝道,每天下午没课时就到医院照顾父亲。时间一长,被学生家长知道了,找到校长,认为这位班主任不能拿出全部精力教好学生,应该换班主任。学校了解情况后,竟将老师开除了。开除那天下午,这位老师没有去看父亲,他呆呆地坐在教室里陪学生自习,他是多么留恋这个教室和同学啊!平时自习教室是乱的,那天却静得出奇,同学们都感到好像自己做错了事,谁也没有出声。后来,一位同学给老师打了一杯水,老师接过水,没有喝,却匆匆走出教室,他是怕同学们看见他的眼泪。班里几个女生先哭了起来,接着班级里一片哭声。但是,哭声并不能挽救这位老师被开除的境遇。

(http://bbs.my399.com/thread-2948-3-1.html,2013-1-20。)

有些人认为教师就要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只有这样的人才配得上教师的称号,如其言行只略高于或者等同于普通人,就会被世人鄙夷、嘲笑、甚至怒骂。教师队伍中当然不缺乏这样高境界的人,但是要求整个教师群体都达到这样的高度则不现实,我们只能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地努力。

上述这两种对教师修养的片面认识在实际的生活中会产生什么不良影响?第一种观点是降低或忽视教师行业的道德修养方面的要求,这就使教育管理者在教师资源缺乏的情况下,任由一些修养不合格的人进入教师行业,导致败坏教师形象、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现象出现,侵害学生利益、甚至违法犯罪的行为也会发生。第二种观点过分拔高了教师行业的要求。教师仅与无私奉献、道德高尚、学识渊博等评价相连,与金钱、物质、个人利益等远离,他们成为民众理想中的“圣人”的现实化身。我们不否认有这样的令人敬仰的教师存在,但我们却忘记了,教师首先也是一名普通的社会成员,有人的欲望和需求。对于大多数教师而言,忽视和抹杀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最终会导致曲高和寡的境况,会让很多教师失去追求职业理想的内在和现实的动力。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逐渐重视,对教师的要求也发生着变化,总的趋势是对教师的各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每个家长都期望自己的孩子得到专家般的教育和家长般的爱护。教师不仅要在学识、思想、理论、技能等方面有较高的水平,而且能够在道德方面给下一代起到表率作用。因此应该将“人师”和“业师”二者合一,教师在教书的同时也要育人。但是,如果我们的认识还停留在上述两种片面的观点上,对今后教师修养的提升、教师队伍的建设、教育的长远发展都会造成消极的影响。

三、“成人”与“成己”

作为教师来讲,“成人”就是成就学生,指导学生成长,帮助学生走向成功。同时,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职业,还需要“成己”,即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还要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发展自己、完善自身,追求职业理想。良好的教师修养既可以“成人”又可以“成己”,实现了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

(1)良好的教师修养有利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人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在教师的手里操纵着幼年人的命运,更操纵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说明教师在培养人才、发现人才、教育人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的童话大王郑渊洁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就被学校开除了,以后再也没有上过学。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当时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是《早起的鸟有虫吃》,但是郑渊洁没有按照老师给的题目来写,而是按自己的想法,写了一篇《早起的虫子被鸟吃》,结果老师很生气,因为他没有按照老师布置的题目来写,而是把作文的主题写反了,老师认为郑渊洁脑子有毛病,以至于后来被学校开除。

但是郑渊洁最终成功了,他依靠自己的能力成为“童话大王”。从被学校开除来看,他又是不幸的,可想这样一件事情会给他当时幼小的心灵造成多大的伤害。问题是还有多少学生因为教师的原因而被耽误!

(http://www.chinawriter.com.cn/2005/2005-09-06/16174.html,2013-1-25。)

教师作为“伯乐”当得好不好,能否有一双发现“人才”的慧眼,有一套培养“人才”的方法,其个人修养就是能否实现上述目的的必备条件。教育家叶圣陶指出:“一个学校的教师都能为人师表,有好的品德,就会影响学生、带动学生,使整个学校形成一个好的校风,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对学生的成长大有益处。”

(2)良好的教师修养有利于自身的全面发展。教育是培养人、塑造人、完善人的过程。教师通过提高自身的修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教师与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相互影响,教师要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寻找教育教学的新方法。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满足学生不断成长的需要,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教育的目的。同时,良好的教师修养可以使教师加强对自身和职业的肯定,获得一种精神的愉悦,从而为以后的工作提供精神动力。

(3)良好的教师修养有利于引领社会的道德风尚。教师作为特殊群体对于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净化社会风气、引领社会道德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作为一种社会职业,其职业道德规范和守则属于社会道德的范围,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个组成部分。陶行知先生在晓庄师范学校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农民疾苦,长大后尽心为农民服务,身为校长和留学归来且拥有博士学位的他,脱掉皮鞋,穿上草鞋,同师生一起开荒种地,挑水担粪。他常说要学生做到的,教职员首先要做到。陶先生的师表风范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师因为其特殊的社会角色和较高的文化水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社会道德的引领者,良好的教师修养会影响、带动受教育者及其周围的群体,从而改善社会风气,推动社会道德进步。

[1] 栾高明:《试论高校教师的修养》,《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0年第2期。

[2] 沈爱琴:《高校教师修养浅谈》,《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3] 罗国杰:《论“业师”和“人师”》,《高校理论战线》,201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