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当前我国正处于急剧的社会转型时期,原有的师范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开放型的教师教育体系正在逐步形成。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模式已经由以前的规模和质量并重的模式,转向以内涵提升为主的模式,这种模式对教师整体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教师教育转型发展的机遇与挑战,高等师范院校必须厘清办学思路、明确定位,积极回应社会转型发展对教师的新要求。教师教育的开放性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取向都要求高师院校提高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向社会提供高水平的师资。

从2001年开始,我国进行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和稳步推进,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明确提出要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到2020年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在当前教师教育开放化、教师教育一体化、教师职业专业化的现实背景下,高师院校原有的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教育改革的形势。2011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教师[2011]6号),进一步明确了教师职前培养的课程目标与课程设置;2012年,教育部又颁布了《中学、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教师[2012]1号),对教师培养培训提出了标准化的方向和内容;2012年教师职业资格考试开始进行全面改革。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教师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促使教师教育必须努力提高质量和效率。

教师教育课程在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传统的教师教育课程存在着重“学术性”轻“师范性”、重理论轻实践、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脱节等问题,致使培养的学生缺乏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不能适应基础教育对人才的需要。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高师院校要坚持师范性与学术性的统一,不能厚此薄彼,要做到师范性具有高学术水平,学术性具有强烈师范特色。同时,高师院校还要加强师范性和应用性的结合,应用性是今后我国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所必需的技术实践能力。

如何遵循教师成长规律、科学设置教师教育课程,保证新入职教师基本适应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成为一个现实而又迫切的问题,编写突出实践性、专业性,符合新标准、新精神的教材就成了当务之急。本套教师教育系列教材,分别为《心理学基础理论与应用》《教师学理论与实践》《教育心理学》和《教师专业发展与规划》,并尝试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和探索:

本套丛书紧密结合《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和《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及教师资格考试等最新国家政策、文件的精神,将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吸收儿童研究、学习科学、心理科学、学科教学研究等新成果,体现出新理念、适应新标准、满足新需求的时代性特点。

本套丛书力求深入落实“实践取向”“能力为重”的精神,以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为着眼点,在保持理论体系完整性和严谨性的基础上,走出知识本位的传统模式,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关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实际问题,注重实践教学环节,设计灵活多样的习题,强化实际操作的训练,强调知行统一、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突出了实践性的特点。

本套丛书摒弃传统教材知识点设置按部就班、理论讲解枯燥无味的弊端,以图文并茂、清新活泼的风格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将案例化思想要融入理论讲解中,以中小学、幼儿园优秀教学案例和应用实例增强教材的可读性,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果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注重了趣味性的特点。

为了落实“终身学习”的理念,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本套丛书将学业规划和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纳入课程内容,从“认同专业、规划学业,自主学习,追求卓越”入手,指导学生制定大学期间的学业规划和未来的专业发展规划,为学生成长和发展导航,强化了长效性的特点。

在编写体例上,首先,每个单元开头都设计了引子或问题,引导学生对本单元内容有一个概要的了解;其次是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使学生了解本单元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再次,增设了实践应用栏目,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强化实际操作训练;最后,列出每单元的思考与练习题,和学习目标呼应,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本单元的知识体系和核心内容,呈现了系统性的特点。

本套丛书的写作和出版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研究和探索过程本身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于进一步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胡连利

2016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