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两语(二)[1]

近几年来,教育技术发展得很快,许多学校不仅装备了计算机,而且装备了多媒体,这就给优化教学过程提供了条件。现代化教育技术有许多优越性:制作得好的教学软件可以生动形象地把教学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可以设计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多媒体软件更是有声有色,学生可以与计算机对话,便于学生自学;计算机联网以后,学生可以在网上找到许多资料,可以通过网络与老师、同学交谈。最近又出现了网上学校、虚拟学校。这一切无不冲击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因而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教育思想。有人说,学校将消亡,课堂将消失,有纸载体将被无纸载体所代替,当然教师也就可有可无了。我不认为这是正确的。

教育,从大教育观来讲,当然也包括自我教育,即通过自学提高自己的文化程度和文化素养,但从教育的本质来讲,它是人类为了生命的延续,把自己的经验传给下一代的培养人的活动。学校是人类进步的产物,它使培养人的活动有了专门的场所,有了专业的人员——教师,使得教育更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青少年儿童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自然比自我教育有利得多,即使在自学工具十分发达的今天也不例外。学校是一种特别的社会组织,学校的育人环境、文化氛围、文化传统是任何其他社会组织所不能替代的。

教师也是不可替代的。不仅因为教师有专门的育人知识和能力,而且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可估量的,更何况最优秀的计算机教学软件也必须有教师的参与才能制作出来。

至于有纸载体,即课本,恐怕短时期内也是取消不了的。且不说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现在还没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条件,即使有了这种条件,课本也有它的优越性:课本容易编写和制作,学生容易携带和使用。

当然,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必然会引起教学过程的变革,必然要求教育观念有所转变。要改变老师滔滔地讲、学生静静地听的传统教学模式,把学生放到教学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越性,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生动。

有些发达地区的学校装备了多媒体教室,教师都自己制作课件,很少使用黑板。那么,是否可以说要告别黑板与粉笔呢?我想也不必这样说。黑板也有它的优越性,黑板简便易用,老师在课堂上想到什么就可以在黑板上写什么画什么,用不着事先制作好。当然老师也可以在投影仪上写和画,但黑板的成本就低得多。

解放思想,活跃学术,是件大好事,有利于学术繁荣。提出新观点,建立新理论,也是大好事,它可以丰富学术宝库。但是有些同志却总是急于建立新体系,这也叫“学”,那也叫“学”,似乎他的论点不叫“学”就不过瘾似的。学者,学科之谓也。一门学科的建立谈何容易。科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经过了几千年,科学分为物理、化学、生物等众多学科又不知经过了多少年。近百年来,科学技术有了飞速的发展,学科不断分化和综合,出现了许多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教育科学也不例外。但是建立一门学科体系却不是容易的事,不是随便安上一个“学”字就成的。必须有自己的概念、范畴,有内在的逻辑体系,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切不可为了提高某种理论或观点的地位就把它称为“学”。

由此而想到,现在有些教育实验缺乏理论指导,动不动就提出一些新经验、新观点、新理论。其实有些观点并不新,不过是换了一些新名词。教育理论工作者不能不为之担心。我不反对标新立异,更不反对新观点、新理论的提出,但总希望提出的新理论能真正指导实践,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我想,在当今变革的时代,出新经验、新理论的时代,教育理论工作者更要戒骄戒躁,踏踏实实地做一番艰苦的工作。

[1] 写于1999年10月,部分载《教育参考》200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