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树立什么教育观念[1]
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做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并且制定了一系列措施。认真贯彻全教会的精神,需要教师、家长以及全社会成员解放思想,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最近发生的几起学生暴力事件,虽说是个别偶发事件,但不能不令人痛心和震惊。痛定思痛,这反映了什么问题呢?除了片面追求升学的社会根源外,就是不正确的教育观念和错误的教育方法所酿成的恶果。江泽民的谈话指出,全社会都要关心支持教育事业,深刻地阐明了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要做到这一点,一定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教育方法。正确的指导思想就是正确的教育观念。那么,我们需要树立哪些正确教育观念呢?
一是,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教育的价值观是人们对教育的作用和意义的认识。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教育价值观,不同的阶级、不同的利益集团有不同的教育价值观。但是都不能离开教育的本质来谈教育价值。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呢?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就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传递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促进人的发展,培养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这里面包含两个意思,一是促进人自身的发展;二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这二者是不矛盾的,是相互依存的。特别是在当今时代,需要人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才能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却认识不到这个教育本质,只从个人的利益来考虑教育的目的和作用。家长想的是,自己的孩子能不能考上重点中学或大学,至于孩子是不是得到全面发展,是不是符合社会的要求,考虑甚少;各级领导只关心每年的升学率,于是给下面学校下指标,把升学率看作他的政绩;校长和教师在这种强大的压力下,只知道强迫学生学习,用考试和分数压学生,片面追求升学率。这样的教育价值观必然会扭曲教育的本质,如果再加上使用错误的教育方法,必然会使教育走向反面。教育本来是培养人的活动,却变成了摧残人的活动。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多读一些书,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望子成龙”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要有正确的方向,也即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其实,仔细分析一下,每个家长“望子成龙”的思想动机并不相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种是补偿型。学生的家长许多受到“**”之累,未能上大学,总想自己没有机会上大学,绝不能让孩子步自己的后尘,千方百计要让孩子上大学。另一种是面子型。一部分家长,特别是干部和知识分子家庭,觉得如果孩子没有考上大学,家长就很没有面子。有的孩子就看穿了这一点,和父母吵架时就说:“你们老说为我好,还不是为了你们自己的面子。”第三种是利益型。有些农村的家长希望孩子“跳出农门”;有些城里的家长希望孩子上了大学能够找到好的工作。当然,也有许多家长是有正确的教育价值观的。即使是上述几种类型的家长,其思想动机也不是单一的,也总是想让孩子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但由于教育价值观不端正,往往只重视孩子的学习,很少关心孩子的思想;只重视孩子的分数,不关心孩子能力的发展,再加上家长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的担心、急躁情绪,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沉重压力,处理不当,会引发一些消极的,甚至反面的后果。
我们要从国家的盛衰、民族的兴亡高度来认识教育的作用和意义,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是,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人们往往把人才和天才混淆起来。我认为,一个人能够勤奋学习和工作,对社会有高度的责任感,并为社会做出一定贡献,就是人才。天才只是少数,是指那些有异常的资质,在认识自然和社会方面有重大发现或发明,或为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社会是由各种人才组成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各类人才。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就指出,要造就数以亿计的工业、农业、商业等各行各业有文化、懂技术、业务熟练的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具有现代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具有开拓能力的厂长、经理、工程师、农艺师、经济师、会计师、统计师和其他经济、技术工作人员;数以千万计的能够适应现代科学文化发展和新技术革命要求的教育工作者、科学工作者、医务工作者、理论工作者、文化工作者、新闻和编辑出版工作者、法律工作者、外事工作者、军事工作者和各方面党政工作者。这还只是一种概括性分类,如要按照国际劳工组织的国际标准职业分类(ISCO),则社会的职业可分为8大类、83小类、284细类以及1506个职业项目,每个职业项目还有许多具体职业,多到上万种。缺了哪一个具体职业社会都难以运转。例如,今年(2000年)春节,送奶的民工回乡过年了,北京有些居民就没有牛奶喝。有一年我在巴黎,正遇上清洁工罢工,结果满街都是垃圾。当然,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份好的工作,收入高的、所谓体面的工作。但是,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人的天赋、兴趣、爱好都有差异,工作自然有差别。任何工作只要勤奋好学都能做出成绩,都会受到人民的尊敬。不久前去世的伐木和植树英雄马永顺就是全国人民的榜样。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真是一点不假。再说当今变革的时代,一个人已经不太可能一辈子固定在一个职业上,也没有哪一种学校能够保证其毕业生一辈子的职业。学校教育重要的是打好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生走向社会再不断地学习。一个青年只要善于学习,改变职业的机会多得很。去年(1999年)我在巴黎第八大学讲学,接待我们的是一位获得博士学位不久的高级讲师,他就曾经当过十年火车司机。我想,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建立以后,这种现象一定也会出现。
三是,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这里包含两个问题,一是:什么是好学生?二是:怎样对待所谓差生?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听话的就是好学生,或者学习好的又听话的才是好学生。事实上,听话的孩子很少有创造性。孩子有活泼好动的天性。但是不知道从哪一年开始,也不知道发源地是哪个学校,全国小学生都要背着手上课。为什么这样?就是不让学生乱说乱动。许多小学的学生干部大多是女孩子,因为女孩子听话。我参观一所小学,布告栏上公布的“十佳少年”,九个是女孩。难道男孩子中真的就没有好学生?恐怕不是,而是老师的偏见。用“听话”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自然就不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
有些老师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谁是最聪明的,谁是最笨的;有的老师给学生排队,一号种子、二号种子、三号种子;有的老师当着孩子的面在家长面前数说孩子的缺点。这样很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一个人如果从小就失去了自尊心和自信心,长大了他还能有什么进取精神!
我们应该相信,每个孩子都有优点,都有进步的愿望,包括差生。对待差生,老师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怀。因为差生总有一种自卑心态,常常不愿意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如果老师嫌弃他,不放心交给他任务,他就没有信心改正自己的缺点,他就会疏远学生集体;如果老师再用恶语伤他的心,他可能更走下坡路;如果再在社会上结交一些坏人,就可能走入歧途。对待差生,老师要拉一把,而不是推一把。要尽量寻找他内心深处哪怕一点点进步的火花,通过肯定、鼓励把它点燃起来。有些老师对差生爱不起来,这就是学生观的问题。我们要用培养下一代人才的责任感来热爱每一个学生,包括差生。
四是,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传统的教学质量观是学生学到的知识越多越好,考试的分数越高越好。现代教育则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对事物的态度。布鲁纳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说过:“我们也许可以把培养优异成绩(的学生)作为教育的最一般的目标;但是,应该弄清楚培养优异成绩这句话指什么意思,它在这里指的,是不仅要教育成绩优良的学生,而且也要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最好的智力发展。”(布鲁纳:《教育过程》,上海人民出版社)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日新月异,学校教育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人类所有知识教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教育质量的高低要看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学到的知识也不是越多越好,要看他能不能举一反三,能不能迁移。
有的老师要求学生门门功课都要优秀,这是不符合学生成长的规律的。人是有个别差异的。每个学生兴趣爱好都不同。要求一个学生门门优秀,就必然会抑制甚至扼杀他的特殊兴趣和才能。用这种标准来培养人才就不会有普希金,也不会有钱锺书。
全面的教育质量观是既重视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又特别重视学生有没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没有特长和爱好,个性是否得到充分的发展。
五是,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但是传统教育却把教学变成老师一方的活动,“老师滔滔地讲,学生静静地听”,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教学过程对学生来说就是学习过程。学习要靠大脑的积极活动。如果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通过大脑的活动,这些知识就不容易理解,也不容易记忆,更不可能迁移。子曰:“学而不思则罔。”要让学生在教学中思考,问一问为什么。教学的启发式和注入式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能不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注入式教学着重把现存的结论教给学生,不要求学生思索,更不喜欢提出问题;启发式教学则要求学生积极思维,提出疑问,寻求答案。所以说,启发式教学中老师不仅提问,而且要能启发学生提问。我们的老师往往习惯于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设计一套问题,当然有经验的老师总结了以往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希望学生沿着他的思路去思索,这也许能少走弯路,但却限制了学生的思路。这种方法还不能算是真正的启发式教学。今天,我们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培养他们积极思维,敢于提出疑问,敢于提出与老师不同的意见。可以说,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一个好学生。
我们教学中的毛病是只重视学习的结果,不重视学习的过程。我们有的老师上课不能说不认真,讲得越细越好,唯恐学生听不懂,效果却适得其反。就像婴儿吃惯稀烂的食物,消化的能力就会衰退。外国许多国家的教学很重视教学的过程,课堂上学生非常活跃。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要启发学生的思维,就要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并为学生留有自主学习的空间。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目的也就是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让他们自主地学,自觉地学,学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学生的主体性并不妨碍老师的主导作用,而是对老师的要求更高。老师的主导作用要表现在能否启发学生的主体性上。
六是,要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师生关系是一股巨大的教育力量。师生关系融洽,教育就不是难事。师生关系紧张,学生对你的教导就会产生一种抵触情绪,你讲的课他也没有心思听。要建立什么样的师生关系呢?过去讲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我认为还不够,应该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伙伴关系。师生应该是一种最亲密的关系,仅次于父母子女的血缘关系。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的伙伴,要能互相交心。这种关系的基础是理解和依赖。老师在学生心目中是很有权威的,这种权威可能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敬爱、依赖;一种则是惧怕、疏远。要让学生敬爱、依赖你,老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理解学生,依赖学生。一般说来,老师总是热爱学生的。教师的爱主要体现在理解学生、相信学生上。但是也有的老师往往由于不了解学生,提出的要求不切合实际,不能为学生所接受。有些老师就会使出教师的权威,说什么“都是为你们好”,学生却不领情。有的老师甚至在“都是为你们好”的美丽辞藻下掩盖了错误的教育方法。有的老师教学水平很高,可是因为师生关系不够好,教学只能是事倍功半。
父母和子女之间也应该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伙伴关系。不能总是借口“都是为你好”而把要求强加给孩子。即使是合理的要求,也应让孩子理解。有些父母虽然对孩子不那么严厉,但关怀得过多,使孩子感到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也容易出问题。
总之,“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这恐怕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1] 原载《中国教育学刊》2000年第2期。原题“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本文略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