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师范教育是开创教育新局面的突破口[1]
在1983年召开的全国普通教育工作会议上,几位中央领导同志都强调加强师范教育的重要性。邓力群同志在会上说:根据实际情况看,发展普教事业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但第一位的问题是师资问题。万里同志也强调:落实教育这个战略重点,首先要有人才,即合格的教员。这就把加强师范教育提高到开创教育新局面的战略地位。
“**”以后,教育战线经过“拨乱反正”,调整、整顿,教育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教育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从总体上讲,教育质量仍然没有恢复到“**”以前的水平。一般地区小学的入学率较高,但巩固率较低,合格率更低。中学,特别是初中学生分化的程度很严重,初中毕业生的合格率也很低。这种现象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国目前师资水平低,不能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加强师范教育是当前刻不容缓的事情,是开创教育新局面的突破口。
要加强师范教育,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要不要师范教育,在我国已经争论了20多年。有人主张培养师资并不需要办师范院校。师范大学可以“向综合性大学看齐”的口号,就是这些同志提出来的。他们认为综合性大学的毕业生业务水平高,底子厚,当教师比师范院校的毕业生有后劲;还有人认为妨碍师范院校提高水平的是教育学科,因此主张取消教育学、心理学,取消教育实习,腾出时间来教授专业课。这是一种对教育学科的偏见。综合性大学毕业生比师范院校毕业生有后劲,并无科学根据。什么叫高水平的师资?是不是专业知识学得越多,教师的水平就越高?专业知识只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一个条件,但不是唯一的条件。不能把教师专业知识水平的高低和师资质量的高低等同起来。一名合格的教师,除了要有比较渊博的知识以外,还需要掌握教育学科的理论,懂得教育规律,善于把自己的知识教给学生;还要有高尚的品德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教育学科是一门科学,师范生如果不学教育学科,不搞教育实习,就不可能懂得教育规律,将来就不会组织教育教学工作,不可能培养合格的学生。有人引用某些国家近年来取消师范院校建制的情况,企图说明师范教育并不需要,这是一种误解。事实上这些国家虽然取消了师范院校,但并没有取消师范教育,相反,他们提高了师范教育的水平。他们要求文理学院的学生再到教育学院学习1~2年教育学科课程和实习,并经过考试才能取得教师资格。不经过师范专业的训练而直接当教师,在世界发达国家中是没有的。
现在的问题是,优秀的青年不愿意报考师范院校,师范院校招收的新生的业务水平要比综合性大学招收的低,因而就很难把师范生的水平提高到综合性大学的学生水平上。因此,有的同志就认为,只有取消师范性,才能招到好学生,也才能赶上综合性大学的水平。但是他们没有想到,这样做的结果,招进来的学生就更没有当教师的思想准备,更培养不出合格的教师来。青年人不愿意当教师,是社会上长期存在的轻视教师的现象造成的。轻视教师的思想不解决,青年人即便考上综合性大学,毕业以后也不愿意去当教师,或者把业务差的分配去当教师,最后也许连综合性大学都会招不到好学生。有的中学,特别是重点中学的教师,自己看不起自己的职业,总是动员好学生去报考清华、北大,认为好学生报考师范院校似乎是屈才。实现“四个现代化”,科技研究人才固然重要,但轻视师范,中小学教育的基础打不好,科技研究人才也难以培养出来。因此,要彻底改变师范教育落后的状况,必须彻底改变轻视教师的思想。要在社会上造成当教师光荣的强大舆论。中学教师尤其应尊重自己的职业,动员优秀学生报考师范。
教育行政部门一定要克服轻视师范的思想,制定出加强师范教育的切实措施。
1.要加强对师范院校的领导,改善师范院校的办学条件
我们已经建立起了完整的师范教育体系。1982年,有培养中学师资的高等师范院校194所;培养小学和幼儿园师资的中等师范学校909所;各个县、区设有以脱产培训小学教师为主的进修学校,各省市和有些地区设有以培训中学教师为主的教育学院;此外还有函授教育。这些院校的建立,保证了教师的职前培训和在职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但是,各地师范院校的发展很不平衡。有些学校师资缺乏,设备条件太差,尤其是进修学校,有的无固定校舍,教师仅三五人,特别缺乏教育学科的教师。因此,要使师范教育真正发挥教师“工作母机”的作用,各地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它们的领导,配备最好的教师,改善它们的办学条件。
要办好一批重点师范院校。逐步做到每县设一所中等师范学校,一个地区有一所重点师范学校;每省有一所重点师范大学,全国有几所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师范大学。重点师范大学的作用是为其他师范院校做示范,同时培养中小学的骨干教师。如果一所中小学,各门学科都有一两名骨干教师,这个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一定能搞好,重点师范大学就要起这样的作用。现在中等师范学校的学制有三年制和四年制两种。重点师范大学应该是四年制,这样文化科学知识水平不低于普通高中。重点师范大学要办成两个中心: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中心。科研的方向主要是发展教育科学研究、基础研究和根据学校的条件,对提高基础研究有帮助的某几项前沿科学的研究,以提高学校的学术水平。重点师范大学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师范的方向,以培养高质量中学师资和高校师资为己任;另一方面要不断地提高学术水平,眼光不要局限于中学所教的课程,要根据当代科技发展的形势,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对于提高师资的质量不仅不矛盾,而且从长远来讲,是十分必要的。
2.改革高等师范院校的学制、课程设置和教学组织
要研究一个合格教师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要合理地安排专业训练、教育理论和实践训练、教育实习的比例,现在的普遍现象是重视专业训练,不重视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训练,不重视教育实习。后两者在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太小。而且越是重点师范大学,这些训练的比重越小。结果是,毕业生没有树立起从事教育工作的专业思想,缺乏组织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应该让师范生一进学校就接触教育实际,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使他们在接触儿童和青少年的实际活动中培养起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的思想感情。
要加强教育学科的教学。改进这些学科的讲授方法,延长实习的时间,可以设想进行以下改革。
第一,高等师范院校的学制可以分四年制和五年制两种:一般师范学院为四年制,重点师范大学为五年制。五年制师范大学的教学组织也可以做两种试验:一种是把教育学科的教学和教育实习分散在五年中;另一种是前四年学习专业课,第五年集中学习教育学科和进行教育实习。综合性大学毕业生需要当教师的,也可采取后一种办法,进行一年集中的师范训练。为了区别五年制与四年制毕业生的学历,可以设双学士学位,即授予合格的毕业生以文(理)学士和教育学士两个学位。
第二,适当增加教育学科的教学时间。现在高等师范院校中教育学科的教学时间大大少于中等师范学校中的教学时间是不恰当的,要适当增加。同时要改变那种空讲理论、脱离实际的讲授方法,把讲解和见习、实习、调查研究结合起来。增加学时不一定是增加讲课的时间,而是要引导学生自学。学点教育名著,看点教育小说,可能比教师空讲理论更具有启发性。讲课也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便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讨论,再加上教师的辅导、讲解,学生能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
第三,要适当延长教育实习的时间。现在一般为6周,掐头去尾,只有5周,走上讲坛的时间更少,有的只讲四五节课。这么短的时间不可能真正了解学生,不可能锻炼教学的技能、技巧。现在世界许多国家在训练教师时都要求有半年以上的实习时间,有的国家要求1~2年。要让师范生有真枪真刀实干的体验和锻炼,就要有足够的时间保证。我们设想,四年制学校以安排3个月实习为宜,五年制学校可以延长到半年。
3.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
要制定一个规划,根据本地区的条件,要求什么时候使所有小学教师都达到中师毕业水平,初中教师达到师范专科的水平,高中教师达到高等院校毕业水平。
在职教师的培训,不仅在于把不合格的教师提高到合格的程度,而且要使现在合格的教师的业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在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知识的陈旧周期不断加速,教师光靠过去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是不够用的。合格的教师进一步提高,就能起到骨干的作用。如果不继续提高,今天是合格的教师,明天可能就会变成不合格的。
为了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工作,光靠教师进修学校和教育学院搞脱产培训是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的。因此,要加强不脱产的培训,最好的方法是函授教育。有条件的师范院校都应该设函授业务,担负起在职教师的培训和提高工作。
4.把教师的培训制度和劳动工资制度、职称晋升制度结合起来
经过培训、考试合格的教师发给证书。修完一门课程,发给一门课程的合格证书;修完规定的全部课程,发给合格教师证书,就可以得到相应的职称,工资待遇也应相应提高。过几年,如5年,对所有的教师要进行一次业务和政治理论水平的重新评定,分别调整职称和工资。
[1] 原载《光明日报》,1983年1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