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院校的出路何在[1]
近年来,由于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到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不少综合性大学正在筹办教育学院,于是原来的一批师范院校不仅感到竞争的压力,而且感到困惑,不知道今后的出路何在。要解答这个问题,必须了解师范教育的规律,切不可感情用事。
许多同志早有一个共识,即师范教育是永恒的,但师范院校不是永恒的。也就是说,只要有教育的存在,就有培养师资的师范教育。但是教育几乎是伴随人类的产生而产生的,而师范学校的出现,如果从法国拉萨尔创办的教师训练机构算起,至今也只有300多年的历史,而且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独立的师范院校越来越少。这样的变化并没有说明师范教育的消失,相反,师范教育有所加强。师范院校是在教育普及的基础上产生的。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兴起和发展,需要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的工人,教育逐渐在人民大众中普及。特别是许多走向工业化的国家开始立法,实施普及义务教育,教育有了较大发展。教育发展了,就要有教师,于是就出现了专门培养教师的师范学校。开始时,师范学校的水平是很低的,只是在初等教育的基础上加学一点教育的课程。随着普及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师范教育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19世纪末开始出现了师范学院。例如,1893年,美国纽约州奥尔巴尼市(Albany)首先把原来的师范学校升格为州立师范学院,招收高中毕业生,修业2年。其他各州纷纷效仿,师范学院渐渐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一些国家也都将师范学校升格为师范学院。师范教育体系逐渐完善。但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国家的师范学院改革为综合性大学,如美国、日本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种转变的前提是什么呢?我认为有以下三个前提。
一是教师在数量上已经基本得到满足,不需要设立专门的机构来培养教师,教师的职业可以由具有学历资格的人员公开竞争。
二是教师的业务水平需要提高。前面已经提到,师范学校建立之初,水平是比较低的,后来虽然建立了师范学院,但它的起点也较低,与老牌的大学不好相比。但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原来师范学院的低水平条件已经不符合要求。要想提高师范学院的水平,就必须拓宽学科,提高学术水平。把师范学院升格为大学,有利于学科建设和学术水平的提高。同时,实行开放性师范教育,让有条件的高等学校都可以培养教师,有利于中小学教师素质的提高。
三是教师职业在社会上已有一定的吸引力,优秀的青年愿意当教师,不需要由专门的机构用免缴学费等优厚条件来吸引生源。同时,人才市场的开放应该允许各种专业人才参加教师职业的竞争。
要实施开放性的师范教育,还必须有另外一个重要条件,这就是实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不能凡是大学毕业的人都可以任教。他除了应有的学历外,还必须接受过教育的专业训练,经过教师资格考试,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后方能任教师。
师范教育历来就有两种形式,即封闭型、开放型,有的称之为定向型、非定向型。美国、日本的师范教育采取的是开放型;苏联和中国采取的是封闭型;法国则兼而有之,小学教师的培养是封闭型的,中学教师的培养是开放型的。但从总的发展趋势来看,师范教育逐渐地正在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原因就是上面说到的三个前提。
中国的师范教育发展的历史不长,只有100多年的历史,开始就是采用封闭型,单独设立师范院校,定向培养教师,学生免缴学费,但有义务服务于教育工作。新中国成立以前,师范院校的学生大多是贫苦家庭的子女。新中国成立以后,这种情况也还没有完全改变。但是由于一段时期对教师不重视,特别是历次政治运动总是把所谓“政治不合格的人”转入教师队伍,教师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再加上经济待遇偏低,许多优秀青年不愿意报考师范学校,别的专业的毕业生更不愿意去当教师。因此,国家长期以来强调师范教育的特殊性,强调师范院校的单独设立,采取的是一种行政手段来巩固师范教育。但是,我国的经济社会也在发生变化,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必然要求师范教育改革。上述师范教育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的三个前提,在我国也开始逐渐具备。因此,我认为,我国师范教育走向开放型是必然趋势,是时代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师范教育界应该热情地、积极地迎接这种变化。
这种变化会给师范教育带来很大的好处。
首先,这可以提高师范教育的水平。上面提到,从历史上讲,师范教育的起点较低,我国也不例外。许多师范院校是层层升格而成的,师资队伍较弱,学术水平较低,设备条件太差。即使是几所重点师范大学,其师资队伍、设备也无法与综合性大学相比。据统计,高等学校各科专任教师中教授、副教授所占的比例除教育学外,所有学科都超过30%,理、工、农、医都超过40%,而教育学只有25.7%;教授的比例更小,几乎所有学科都超过7%,只有文学是6%,而教育学只有3.7%。这里还只是按学科统计,还没有按学校类别统计,如按学校类别统计,师范院校教授、副教授的比例更小。据了解,有的师范学院教授数量极少。师范院校教师队伍薄弱,当然,科研成果也少。这种状况不利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如果条件好的高等学校也来办师范教育,无论从师资队伍、图书设备还是从校园的学术文化来看,都对培养高质量的教师极为有益。
其次,这可以使高等教育更适应市场的需要。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国家不再包分配,学生和用人单位可以双向选择,学生面临就业的竞争。如果普通(指区别于师范)高等学校也办师范专业,使学生有机会获取第二种职业资格,有利于他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对中小学来讲,多一些选择优秀教师的机会,何乐而不为?
当然,为了保证教师的质量,要有一个“阀门”,即教师资格证书。我国《教师法》对教师只有学历要求,没有专业资格要求,是一个很大缺陷,希望以后能够弥补。国家要制定教师资格证书制度,规定非师范专业的学生要当教师,必须经过教师的专业训练,修学一定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学分,并经过考试合格,才能获得教师资格证书。
师范教育的转变,确实给师范院校带来了极大挑战。但是,有挑战才有机遇,师范院校应该抓住这次机遇,在改革中求发展。改革的出路何在?
第一,要充分发挥师范院校的原有优势,努力提高教育质量。虽然说师范院校的师资队伍、设备条件等都不如综合性大学和理工科大学,但师范院校也有自身的优势,这就是教育学科。教育是复杂的社会活动,是有规律可循的,教育学是一门科学。师范院校拥有教育学科的雄厚力量,与中小学有密切的联系,有培养教师的经验。这些优势是其他类院校所不具备的。师范院校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学术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教育科学的研究,深入探索培养教师的规律,从而提高教育质量,使毕业生更适应中小学的要求,有较强的竞争力。
第二,要调整专业,改革课程。师范院校现有专业和课程太陈旧、落后,它是按照中小学的课程对口设置的。中小学教师固然也是按学科承担任务的,但是,当代科学的发展已经打破了旧式学科的分类界限,学科发展越来越分化,也越来越综合,而总的趋势是综合。中学教师要有较宽的知识面,要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前沿有所了解,对它们的发展有深刻的理解。现有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是难以达到这个要求的,因此,必须进行调整。首先可以做到的是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加强通识教育课程;开设跨学科、交叉学科课程。其次,有条件的院校增设一些非师范专业。过去,教育行政部门不允许师范院校设置非师范专业,怕削弱师范性。其实,非师范专业的设立,不仅不会妨碍师范性,相反,会有利于师资的培养。它可以改变师范专业的单一性,可以带来许多其他学科的信息,丰富学校的学科,增强学校的活力。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近几十年来的发展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这是对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师范院校的任务的认识问题,是观念的问题。过去认为不好的,观念改变了,就会变成好事。
第三,地方师范院校,有条件的,不妨与其他院校合并或联合,在学科上、在设备上可以达到资源互补。这是从师范教育的角度考虑,不是从师范院校的角度考虑,它有利于师范教育的发展,实际上也有利于师范院校的发展。
第四,认真办好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在职教师的业务能力。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专门为在职教师设立的,目前虽然还只有少数教师获得这个学位,但它代表了师范教育的方向,对于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水平、加强整个教师队伍的建设将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现在还只有20多所师范大学有权授予这种学位,因此,这些师范大学要认真地把这个学位建设好。
总之,我的观点是,师范教育向开放型发展是必然趋势,是一种进步,它的到来是好事,而并非坏事。它给师范院校既带来了挑战,又带来了机遇。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迎接这场挑战,在改革中求发展。我国教师队伍拥有1 000多万人,队伍如此庞大,而它的质量离现代教育的要求还有很大一段距离,要在我国建设一支现代化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师范教育任重而道远。相信通过这次改革,我国师范教育一定会由此上一个台阶,培养出更多质量更高的教师。
【参考文献】
[1]王承绪,等.比较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998)[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1] 原载《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