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改革方向[1]
我国的师范教育历经一百年,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多次规划和调整,建成了一个包括职前培养、在职培训的多层次、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的师范教育体系,为我国普及义务教育和发展基础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要办好一所学校,最关键的是要有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而合格的教师需要依靠师范教育来培养。早年盛宣怀在创办师范院的时候就说“惟师道立则善人多”,师范“尤为学堂一事先务中之先务”。一百年以前是如此,今天尤为重要。当我们即将跨入21世纪的时候,我国师范教育正面临着种种挑战。
——当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向师范教育提出的挑战。自20世纪中叶以来,科学技术已经历了多次革命,人类进入了利用核能、摆脱地球引力、探索生命奥秘、开发人工智能、信息网络化的新时代。知识积累明显加快,新学科不断涌现,但是我国教师的学历层次还很低,小学教师只有中等师范学校的学历,初中教师也只有师范专科的学历。这显然与科技发展的要求不相符合。
——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向师范教育提出的挑战。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两个根本转变的历史时期:一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两个转变都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各类人才,要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基础教育改革向师范教育提出的挑战。基础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必须革除目前教育中存在的以应付考试、片面追求升学为目的的弊端,加强素质教育。而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求教师本身有较高素质,即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高尚的道德品质、渊博的专业知识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师范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教师的艰巨任务。
——年青一代价值观的变化向师范教育提出的挑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学生可以从多种媒体获取信息,接触多元文化,这影响了他们的价值观的形成和变化,从而给教育增加了难度。今天的教师需要有较深的文化素养、较强的判断是非的能力、娴熟的教育艺术,才能引导年青一代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总之,只有努力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才能迎接这些挑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质量的人才。这个责任显然要落在师范教育上。
师范教育必须改革,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首先,要提高对师范教育的认识。要克服两种错误倾向:一种倾向是教师不需要多么高的学术水平,只需要有一定的科学知识,能够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就可以了,因而师范教育也可以是低水平的。这是一种陈腐的观念。如果说在师范教育创建之初只能做到这一点的话,那么师范教育发展到今天,这种认识只能阻碍师范教育的发展。前面讲到,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增多,一名教师如果没有渊博的知识和较高的学术水平就不可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就不可能把学生引入当代科学技术的殿堂。另一种倾向是教师只需要渊博的知识和高深的学问就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无须学习教育理论和掌握教育技能,因而师范教育可以取消,师范院校应向综合性大学看齐。这是另一种偏见。教育是一门科学,是有规律可循的。只有掌握教育规律,才能事半功倍;违背教育规律不仅会事倍功半,有时甚至会摧残人才。因此,要克服上述两种偏见,把学术性和师范性有机结合起来。
其次,要逐步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其中首要的是提高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现在世界上由中等师范学校培养小学教师的国家已不多。我国由于人口众多,过去文化教育的基础比较薄弱,加上穷国办大教育,不可能一个晚上就把小学教师提高到大专学历水平。但是有条件的地区,如沿海发达城市,应该及早规划,逐步提高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也要考虑提高初中教师的学历层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为中学教师设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这是提高中学教师素质的强有力的举措。它为中学教师获取研究生学位开辟了渠道,这是我国师范教育发展史上,乃至整个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将对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再次,要改革师范教育的课程结构,优化师范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长期以来,师范院校的本科课程分为三类:一是公共基础课,即政治课、外语课、体育课;二是学科专业课;三是教育专业课,包括教育理论和教育实习。这三类课程中以学科专业课为重点,约占全部课程的70%。学科专业课分得很细,而且到高年级还有专门课。师范生掌握的专业知识过细过专,往往不能适应中学教学的实际需要。教育专业课过少,教育实习时间过短,再加上教育课程的陈旧,几乎不可能让师范生在学校中获得应有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掌握实实在在的教育技能。师范专科学校则是本科课程的“压缩饼干”,更不能适应我国广大农村初中的需要。师范院校的课程必须改革,总的要求是加强基础课,拓宽专业面。基础课不仅要包括政治、外语、体育,还应增加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课程,以提高师范生的文化素质。学科专业课以基础理论和学科前沿知识为主,使师范生有较宽厚的专业知识,并了解学科的发展趋势。要减少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使师范生能选学自己爱好和专长的课程。应该说,对一名中小学教师来讲,知识面宽不仅不会影响到他的学科教学,反而会有利于他的学科教学。
还要注意加强对师范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应该有更高的要求。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教师要热爱每个学生,特别是对后进的、有缺点或错误的学生,要用加倍的热情去帮助他,使他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最后,要加强师范继续教育。终身学习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科技的高速发展、知识的暴涨和加速更新,都要求教师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师范教育不仅要培养新教师,而且有责任为在职教师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教师的继续学习光靠教育学院和进修学校是不够的,应该制定政策,定出要求,让在职教师定期到大学选修一定学分的课程。这是因为大学总是站在学科的前沿,教师可以选学到最新的知识。同时,大学作为最高学府,其校园文化的氛围对教师的熏陶是别的场所难以比拟的。因此,高等院校应该向在职教师开放,允许他们和大学生一样选修各种课程。
[1] 原载《光明日报》,1997年9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