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师范教育,迎接21世纪教育的挑战[1]
21世纪就要到了。可以预言,21世纪将是一个高科技的时代。在20世纪遇到的许多难题可望在21世纪解决,但也会有些问题将在21世纪恶化。科学技术的进步并不总是给人类带来财富和幸福,有时还会带来灾难。世界是个大家庭,要确保和平共处,进步发展,必须通过教育来培养人才。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教育改革非常频繁,各国有识之士都在寻找出路。出路在培养人才,培养有科学技术、有创造精神、有献身精神的人才。许多专家指出,今后的人才不仅要有知识,而且要有创造性能力,要对社会有责任心。有人认为,21世纪人才走向社会,要有三张证书:一是知识水平证书;二是职业能力证书;三是对社会责任心的合格证书,要有完善的人格。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改革非常注重人格培养,而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需要高质量的教师面对这样的挑战。师范教育如何发展才能适应21世纪教育的发展,这已成为一个跨世纪的课题,摆在我们面前。教师素质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才素质;另一方面是职业能力。教师的职业特点是什么?我认为,它区别于其他职业的最大特点是教育者与教育工具或教育手段融为一体。教育工具不是指粉笔、黑板,而是指塑造人的工具,这是和教师自身合二为一的。教师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启迪学生,用自己的知识去武装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塑造学生,用自己的人格去熏陶学生。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是任何工具都不可替代的。以后教育媒体先进了,教育技术先进了,远距离教育开展了,但教师的这个特点是不可能变化的。教育课程更新得再好,如果没有教师,那是不可能实现的。1980年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时,胡耀邦同志曾讲过教师三方面的要求,即高尚的品德、渊博的知识和教学的能力。我认为这讲得很好。
目前,我们的教师现状如何?
首先,教师学历层次太低。小学教师中师毕业,严重影响教学水平的提高。因为小学教师文化水平偏低,所以减轻学生负担、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总是收效甚微。现阶段由于劳动人事制度等方面的原因,强调学历主义,不讲能力资格,因而追求升学率便是追求职业。现在北京、上海等地要求小学教师大专化。北京搞小学教师自学考试,我认为小学教师自考不能分几个专业,只能一个专业,即小学教育。这个专业要学文化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人文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自学考试好是好,但有一个缺陷,就是考生没有经过校园文化的熏陶。大学校园不仅有教师,大学的学术、文化氛围也很宝贵。怎么弥补?我建议让教师到大学来进修课程,在校园里生活、学习。对教师不能只讲学历要求,不讲能力要求。教师资格要求要有硬指标,要把资格、学历与能力分开。
其次,要强化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在师范教育过程中要有对应措施。所以,面向21世纪的师范教育要高水平发展。师范院校要坚持搞科研,因为搞科研对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创造力的培养十分重要。现在,师范院校与综合性大学是不公平竞争,具体表现为对师范院校的资金投入明显偏低,科研经费更少。职业训练方面很不规范,教育学、心理学学习时间、教育实习时间也很短,这种状况必须得到改变。
最后,教师是不可替代的职业,要加强职业训练,要提高教师工资待遇,更要提高教师专业性程度。师范教育改革要与人事制度改革相配套。
总的来说,目前教师学历层次低,文化水平要提高,职业技能训练要加强,要规定教师资格证书的要求。教师资格证书要经过教育专业课程学习,可以考虑通过延长学习年限的办法进行,即本科后加一年的办法,用整整一年时间学习专业训练。这里涉及工资待遇等一系列问题,基本设想是师范生毕业后实习一年,可以预分配,工资由单位支付,享受职工待遇,但集中学习教育专业课程、进行职业技能训练,然后经过考核,取得资格证书。当然,这仅仅是设想,操作起来可能还有许多困难要解决,仅供讨论,供决策者参考。
[1] 原载《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