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教育要面向21世纪[1]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它与人类社会共始终。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职业,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也是人类社会中永恒的职业。古往今来,人们用种种美好的语言来歌颂教师,这是因为教师对人才的成长和社会文化科学的发展,乃至人类的发展,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17世纪伟大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我们对于国家的贡献哪里还有比教导青年和教育青年更好、更伟大的呢?”他认为,教师的职业是太阳底下再没有比它更高尚的职业。然而,在当今物质利益泛滥的世界,教师的职业被一部分人忽视。教师的社会地位远不如银行家、企业家、律师,教师的收入总是在社会各行业收入的平均水平以下,从而造成优秀的青年不愿意当教师,在职教师的流动性很大。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甚至在一些发达国家也不例外。这是一个极大的矛盾。社会发展需要人才,人才成长要依靠教师,而教师的职业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个矛盾不解决,必然会影响到人才的培养,影响到整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和民族未来的素质。
教育是未来的事业,教育产生的效益具有滞后性,往往在多少年以后才能显示出来。今天在学校学习的学生,将是21世纪的人才。因此,教育要面向21世纪,培养教师的师范教育也需要面向21世纪。
高等师范教育的任务主要是培养中等学校的教师,师范教育要面向21世纪,就需要预测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特别是对中等教育的要求。但中等教育是一个复杂的阶段。由于各国教育发展水平的不同,各国中等教育的任务也不同。在中国,中等教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初中,它担负着义务教育的任务,属于基础教育范畴;第二个阶段是高中,它的任务就比较复杂。由于高中阶段不属于义务教育,因此,目前的入学率还较低。据1989年统计,普通高中在校学生为716.12万人,职业中学在校生为282.27万人,技工学校学生为126.7万人,中等专业学校学生为217.75万人。如果把它们分成两类,则一类是普通教育性质的高中,现有学生700余万人;一类是职业教育性质的高中,也有700余万学生。他们的培养目标不同,课程设置不同,因而对教师的要求也不同。师范教育要适应中等教育有多种结构、多种性质的要求。目前我国师范教育的体系主要是培养普通中学教师的体系,师范院校的系科是按照普通中学的课程设置的。例如,普通中学里设有语文、政治、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体育等科目,高等师范院校里也就设有中文系、政治教育系、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地理系、历史系、体育系等。除了全国少数几所职业技术师范学院以外,就没有培养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教师的地方。这也是一个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就要扩大师范教育的范围,改变培养教师的方式,实行开放式的师范教育。即除了原有师范院校增设一些职业技术教育专业以外,还要赋予理工科院校培养教师的任务。理工科院校的毕业生只要选修规定的教育课程,通过教师的职业培训,就有资格当教师。这种制度在国外已普遍采用,但在我国还没有采用。这是因为一方面,社会对理工科人才的需求量很大;另一方面,教师工资待遇较低,缺乏吸引力。这个问题终究要解决,否则,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就会遇到困难。
中国当前面临着经济体制的变革,经济体制的变革必然会影响到教育。过去,我国的教育体制是按照计划经济建立起来的,从教学计划到教学方式、方法,全国都是统一的。这种教育模式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市场经济的特点是开放性、竞争性、创造性、法制性。它要求人才具有广阔的视野,敢想敢做,勇于创新的精神;要具有效率的观念、竞争的观念;但又要有法制的观念,会处理好人际关系。过去,我们的师范教育只注重培养未来的教师如何把知识传授给将来的中学生,不注重如何教育师范生将来培养中学生具有上述各种心理品质。因此,为了适应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高等师范教育从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到培养方法也要进行改革。师范生本身就要有广阔的视野、敢于创新的精神,具有讲求效益的观念、竞争的观念等。只有教师本身具有这些品质,才能培养中学生具有相应的品质。
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21世纪将是一个全新的世纪,同时21世纪也将是充满着矛盾的世纪。我不是未来学家,但是有科学知识和社会常识的人都会看到,21世纪世界将遇到新的挑战。由于人类滥用自然资源,地球上的各种资源将达到枯竭的程度,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正在受到自己的破坏,生态失去平衡,环境遭到污染,人类生存将受到威胁。与此同时,人类互相争斗,激烈竞争,进—步加剧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恶化。当然,政治家、银行家、企业家应该首先觉醒起来,为人类发展担负起自己的责任。但教育应该做些什么?21世纪的教育首先要教育学生懂得关心环境、关心大家,要有全球观念。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小小的地球上,不论穷人还是富人,如果环境遭到破坏,谁也逃脱不了厄运。只有大家都关心,共同来治理环境,人类才能继续生存。未来的教师要有全球意识、环境意识,克服狭隘的地方观念、种族观念,教育学生懂得世界和平的重要性、友谊的重要性。
当前世界局势仍然动**和紧张,局部地区还战火不绝,而世界争斗的焦点主要体现在经济的竞争上。经济的竞争实际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要通过教育来培养的,因此,教育面临着经济竞争的挑战,教育要为经济竞争培养能够战胜对手的人才。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1983年的报告《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中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国一度在商业、工业、科学和技术上的创造发明无异议地处在领先地位,现在正在被世界各国的竞争者赶上。”英国在高等教育的绿皮书中也提道:“我们国家的竞争对手,正在培养或计划培养比英国更多的合格科学家、工程师、工艺和技术人才,繁荣经济需要这些专门人才,方能发挥企业家的才智和支持他们的成就。”可见各国都在关心教育改革,以便培养在21世纪能够战胜对手的人才。中国的教育也不例外,也要为21世纪中国的繁荣培养人才。邓小平为中国的发展设计了宏伟的蓝图,中国到20世纪末要达到小康水平,即国民人均收入要达到800~1 000美元,然后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教育培养大量的人才。这些人才不仅应是生产的能手,而且应有国际经济竞争的头脑,在国际经济竞争中战胜对手。
21世纪将是科技高速发展的世纪,国际竞争要靠高科技,战胜环境污染要靠髙科技,发现和创造新的能源要靠高科技。21世纪要加强科技教育,中学教育的内容及手段都将有重大的变革。师范教育不仅要适应这种变革,而且要走在变革的前面。师范教育要掌握高科技,要把握学科发展前沿,了解学科水平和教育水平。有些人认为师范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低水平的教育,认为只要把现存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培养几名能教中学的教书匠就可以了。这种观念是陈旧、落后的,是十分错误的。师范教育是教育的“工作母机”,师范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中学教育,影响到未来的人才,在今天,就是影响到21世纪的人才。因此,师范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未来的科技发展,改革师范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培养高水平的中学教师。我国当前教师的学历还较低,小学教师只要求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初中教师只要求大学专科毕业,高中教师只要求大学本科毕业。未来教师的学历要提高,现在世界发达国家已要求小学教师大学本科毕业,要求中学教师有硕士学历。我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还较低,教师的数量又较大,不可能在短时期做到,但是沿海发达地区、有条件的地区要提高教师的学历要求。有了高水平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这是不用解释的道理。
过去,在中国师范教育中有学术性和师范性之争。也就是一部分人认为师范教育只要面向中学,中学设什么课程,高等师范院校就设什么学科,高等师范院校的任务只是培养学生能把现存的知识教给学生,只强**师技能的训练,不重视教师学术水平的提高。另一部分人认为,高等师范教育不仅要面向中学,有一定的教育技能,善于把现存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面向未来,面向未来学科的发展,重视提高师范生的学术水平。现在看来,要培养21世纪的教师,这种争论已毫无意义。只有把学术性和师范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培养出21世纪合格的高水平教师。
高科技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变化及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高度的物质文明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是也带来了许多消极的观念,例如,拜金主义思想的滋长,个人自私自利思想的泛滥,青少年讲究物质享受,却不爱劳动,道德品质下降等。这些问题正困扰着世界各国的教师。在未来科技发展和物质文明不断提高的社会里,尤其要重视和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这已经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所重视。师范教育要适应这种形势的要求,把提高师范生的思想品德放在极重要的地位。教师的职业不同于其他职业,教师职业的对象是青少年,教师不是用什么劳动工具去塑造产品,而是要用自己的心灵、自己的高尚品德去塑造一代新人,用自己的人格去影响学生。因为只有教师自己拥有高尚品德,才能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
21世纪社会将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社会,国际交往将日益频繁,国际化已经成为当前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原则。我国师范教育也要重视培养国际化的人才,要教育学生有全球意识、国际合作的精神、国际交往的能力。要教育学生尊重别人,尊重别国的文化传统,尊重别人的价值观,不要把自己的观念强加于人。培养全球意识并不等于不培养爱国主义,相反,只有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才能有较强的国际主义,只有爱自己的祖国才能爱人类。没有祖国的意识,没有爱祖国的精神的所谓全球意识,只能是一种屈从于别人的意识,屈从于强权的意识,这不是真正的全球意识。真正的全球意识是全世界意识,这就要求首先热爱自己的祖国,然后热爱世界和平。未来的教师要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优秀文化,继承和发展祖国的优秀文化,使中国古老的优秀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发出新的光芒,并为世界新文化增加新的光辉。
几十年来我国师范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建立了完整的体系,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我国师范教育如何适应21世纪的要求,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我愿中美师范教育会议的两国学者能共同讨论大家关心的问题,互相学习,使中国的师范教育更加发展和完善。
[1] 本文为作者1993年在北京召开的中美师范教育会议上的主题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