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的教师也要学点教育学[1]
一、为什么高等学校的教师也要学点教育学?
过去,一般认为只要有学问的人就可以当大学教师,可以不学习教育理论,也不大讲究教学方法,只要能把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讲清楚,就算是一个好教师。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一般地说,课讲得好的教师是懂得教育规律、讲究教学方法的,只不过没有提到理论上来认识罢了。我们要按教育规律来办教育。教育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就会收到好的教育效果,违背了教育规律,就达不到好的教育效果。不过,以前没有人专门去研究高等学校的教育理论,因此在实际生活中被误认为在高等学校教书可以不研究教育理论和不讲究教学方法。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近10多年来,这种误解已经逐渐被打破。许多国家开始研究起高等教育的理论来。例如,美国有全国高等教育学会,许多大学的教育学院里设有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加拿大有一个蒙特利尔教育研究所研究高等教育;新加坡设有亚洲地区高等教育与发展研究所;日本广岛大学设有大学教育研究中心。其中的许多组织是国际性的,如广岛大学的大学教育研究中心。广岛大学的大学教育研究中心1976年开过第一次国际讨论会,1980年开了第二次讨论会,去年(1982年)1月又开了第三次讨论会。苏联过去只研究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规律,近年来也十分重视研究高等教育的规律,而且出版了好几本高等学校教育理论的书籍。如瓦西列依斯基的《高等学校课堂教学》;季诺维耶夫的《苏联高等学校教学过程》;莫斯科大学出版、加班诺夫主编的《社会科学教学法基础》和《高等学校教育学》文集;马尔丁诺夫主编的《高等学校教育学课程的教学》;瓦西里耶夫主编的《高等学校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理论问题》以及阿尔汉格尔斯基主编的《高等学校教学理论讲义》和科贝利亚茨基主编的《高等教育学原理》等。苏联近年来规定,凡是要当大学教师的人都要学习“高等教育学”这门课程。1978年,苏联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部公布了这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该大纲分3个部分,12个课题,共需50个课时(讲课34课时,课堂讨论16课时)。1982年,苏联又公布了《高等学校教育学和心理学原理》的新的教学大纲,把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讲授结合起来(参见《外国教育动态》,1980年第6期和1982年第5期)。
为什么研究高等教育理论现在变得这样热门呢?这是因为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引起了高等学校任务的变化、高等学校教师职能的改变。如果不研究高等教育理论,摸不清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就很难培养出合乎社会要求的高等专门人才。具体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说明。
(1)现代高等学校与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与人们生活各个方面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高等教育如何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这是高等教育学理论中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大学教师如果不了解社会的需要,就不可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例如,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问题;怎样的速度才能既符合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又为当前国家财力所能及;又如专业设置和调整问题,文科和理科应有一个怎样合适的比例,理科和工科又应是什么比例等。这些问题都是属于宏观教育理论问题,看起来这是教育领导部门、计划部门的事情,与一般的教师关系不大,但是如果教师只管埋头教书,不管这些情况,那你在教书的时候就不能纵观全局、有的放矢,不能主动地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你往往强调你教的那门课重要,而没有把你教的课放到整个高等教育这个大系统中去考虑。举一个例子来讲,据调查,工科院校在专业设置上重设计轻工艺的思想较严重。据《人民日报》1981年12月6日载,被调查的140所工科院校中研究设计类的专业占72.1%,而生产工艺技术的专业只占25.6%,经济与技术管理的专业只占2.3%,在课程和教学安排上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很严重,这也显然不能符合我国工业发展的要求。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分配到工厂以后,就会感到用非所学,思想上不安心。这种现象固然与领导部门在专业设置上考虑不周有关,但与一部分教师重研究轻生产、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不是没有关系。产生这种思想有一系列的原因,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教师不了解高等教育的宏观理论,不能从全局来考虑问题。
(2)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科学技术知识爆炸性地增长,因而引起了高等教育任务的变化。过去的传统大学,主要是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但是,据统计,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世界每年出版图书50万种,几乎每1分钟就有一种新书出现,每年发表科学论文500万篇,登记专利30万件。知识在不断地增长,但大学教育的时间却不能无限制地延长。在大学教育的短短几年时间内,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本学科所有知识都传授给学生。而且即使学生在学校里学到了较多的知识,他们毕业以后过几年,也会有相当一部分知识陈旧过时。因此,现代高等学校的任务不能只是传授知识,更主要的是教师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大学生不但掌握学科的最基本的理论和知识,而且了解本学科的发展趋势,有探索新知识的能力。
什么叫能力?如何发展学生的能力?这就涉及教育学和心理学的问题。关于什么叫能力,当前教育界还有争论,但比较普遍地认为,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心理特征。所谓发展学生的能力,指的是发展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而不是一般的技能和技巧。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记忆力、想象力等心理品质。技能和能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例如,数学系学生的计算能力,中文系学生的写作能力,物理、化学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这些都属于技能,它区别于心理发展水平。当然,这些技能的培养也离不开一个人的心理发展水平。如果这个人的观察力、思维力很差,他就不可能具有较高的写作技能或做实验的技能。但是,我们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过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比较注意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技能和技巧,却很少注意发展学生的能力。这是因为不少教师对于在学科内学生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一般是非常明确的,至于培养能力则往往不很明确,甚至觉得不可捉摸,这就是因为对教育理论、心理学缺乏了解的缘故。
(3)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了教学手段的变革,新的技术手段正在改变教学工作的组织形式和方法。现在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增多了。过去学生接受知识主要靠老师的讲解和阅读参考书,现在学生可以从广播电视里学到,从各种各样的杂志中学到。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及其他实验手段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使教学过程发生了变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越来越增强,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应地要有所变化,不是说主导作用削弱了,而是要求更高了。因此,大学教师必须对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和评价,才能使教学过程有较好的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例如,要研究如何有效地通过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来进行教学。前几年大家对闭路电视很热心,最近又不大热心了。这就是缺乏对闭路电视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的研究,更缺乏对学生认识过程的研究;只把闭路电视当作一种先进技术,没有把它与教学过程的组织有机地联系起来。如果研究技术的同志和教育学、心理学工作者一起来研究,我想就会更好地发挥闭路电视在教学过程中的先进作用。搞闭路电视不在于硬件,而在于软件,要编制好程序,非要研究点教学原则、学生心理不可。
(4)社会主义高等学校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也不仅是为了发展学生的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的思想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大学生的思想有许多不同。教师要教书育人,就要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研究他们的思想发展的规律。李燕杰的报告为什么那样受青年的欢迎?除了他有丰富的知识以外,就是他了解青年的心理状态,特别是了解20世纪80年代青年的心理。
(5)现代高等学校在人力、物力、财力上越来越复杂,如何把这些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科学的管理,使它们发挥最大的效益,这也是高等教育学理论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高等学校必须有一批懂得科学管理的干部。大学教师作为该大学系统中的一员也应该了解大学的管理知识,才能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更有成效。
讲到这里,大学教师为什么也要学点教育理论,应该说理由已经很充足了。但是,对我们国家来讲,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理由,即30多年来的经验教训提醒我们,非学点教育理论不可。30多年来,我们的高等教育走了一条什么道路呢?可以说是坎坷不平的道路。1957年以后,主要是一种“左”的思想倾向,把政治和业务对立起来,把红与专对立起来,冲掉了学校要以教学为主的这条教育规律,打掉了教师的权威,也就打掉了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的这条教育规律,因而严重地影响了教育质量。1960—1961年,我国总结了这个教训,制定了高等学校工作条例,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到了“**”时期,又把正确的东西当作错误的东西来批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出于他们的反革命目的,摧毁文化教育事业,但是却打着教育革命的招牌,什么“批判三中心,火烧三层楼,大破老三段”“以典型产品组织教学”等,本来是荒谬的,但当时还能盛行一时。当然造成当时的现象,已经不是什么理论问题,教育理论已经被批判到无以容身的地步。但是,如果我们对教育理论学习得比较透彻一点,我们的鉴别能力就会强一些。当时有许多教师是抵制那一套的,认为它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粉碎“四人帮”以后,我们要从理论上批判那一套,就要讲点道理出来。不能批判了忽视理论,结果又轻视实际,来回摆动,这也要求我们学点教育理论。
总结上面所说的,高等学校的教师应该既是学者,又是教育家;既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渊博的学识,又懂得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能够出色地完成培养人才的任务。这就是高等学校的教师与一个单纯的科研人员不同的地方。要达到这一点,大学教师除了不断地钻研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外,也需要学点教育理论。有的同志认为,高等学校的学生不是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学习的自觉性和自学的能力,教师只要把本学科的知识讲清楚就行。这种看法是片面的。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有自己的规律,组织教学过程总有一个方法问题。研究这些规律和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当然,实际生活中也有许多大学教师虽然没有学过教育理论,却出色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算得上是好教师。但是他们一定在教学过程中,用心研究学生,用心钻研教学方法,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客观上符合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规律性。总的来说,一种是自觉地学点教育理论,一种是在教学过程中摸索教育经验,不自觉地学习教育理论。自觉地学总比不自觉地学掌握得快一些,收效好一些,尤其对青年教师来说,更是如此。
二、在教育理论中学点什么?
高等学校的教师工作任务是很繁重的,学习教育理论不可能像教育理论工作者那样广、那样专。那么,学点什么呢?我想先从教育科学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教育理论包含些什么说起。
教育科学是研究作为社会现象的教育的发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科学。教育这个社会现象是很复杂的。因此,教育科学是一门十分复杂的科学。教育科学研究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研究教育和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即教育的外部规律;另一方面是研究教育教学工作的组织、学生成长的过程,即教育的内部规律。教育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有的现象,它与人类的其他社会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对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的起着决定性作用,教育科学必须研究教育作为社会现象的规律,研究它和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用当前系统论的观点来说,整个社会是一个大系统,教育是一个子系统,教育这个子系统只有放到社会这个大系统里去考察才能找出它发展的规律,如果不研究这个问题,教育就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就不能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教育本身也就不能得到发展。例如,教育要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不只是一个数量问题,还有一个质量问题、“品种”问题。数量要恰当,质量要优良,“品种”要齐全,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这里就有一个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的问题,教育结构问题,专业设置问题。以上的内容可以说是宏观教育理论。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人有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教育要发展一代人的智慧和才能,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世界观,就必然遵循人的客观规律,特别是人的认识规律,因此就要研究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的关系,研究如何组织教育教学过程,才能符合人的身心发展,促进它的发展。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学生两方面结合在一起的有机活动的过程。教育科学不仅要研究学生的发展规律,而且要研究教师的各种品质,要研究教师如何教,还要研究学生如何学;要研究学生的认识过程,也要研究教师的认识过程。这些内容可以说是微观教育理论。
对于大学教师来讲,学点教育理论可以分为两种程度:对宏观教育理论要知道一些,对于微观教育理论则要用心钻研一下。因为,教师是教育过程的具体组织者,认真研究了教育的内部规律就能把教学过程组织得合理,有成效。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一个命题,叫作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什么叫最优化?用他的话来说是:“保证在最低限度的消耗师生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获得教学效果。”巴班斯基认为,最优化在每个学生身上是不同的。如一个学生花半小时能做10道题,但他用了40分钟才做完,他没有达到最优化;另一个学生1小时才能做10道题,但现在只用了50分钟,他达到了最优化。最优化要因人而异,这就要求教师因材施教。这个最优化的理论值得我们借鉴。要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就要用心钻研教学过程的规律。
在教育理论中现在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问题。这里想谈点我个人的意见。前面讲到,发展学生的能力是指发展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为了把这个问题说清楚,我想借用现代控制论的术语,把学生的能力大致分为3类。
(1)接受信息的能力,包括注意力和观察力。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是要从小开始培养的。但是对大学生来讲,需要培养专业的注意力和观察力。例如,地理系的学生对地质地貌应具有专业的洞察力;中文系的学生应对人物、情境有洞察力。这种接受信息的能力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专业的特点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
(2)处理和储存信息的能力,包括思维力、记忆力。思维力被认为是学生能力的核心。学生在听讲、读书和实践中接受信息以后,要对这些信息加以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推导、判断等,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并把这些信息储存在脑子里。思维力和观察力有密切的关系,观察是思维的基础,没有从观察得来的信息,思维就没有材料,所以有的教育家说“观察是智慧的窗口”;而思维又指导着观察,使观察有目的性、方向性,从而提高观察的水平。各种专业对思维能力的要求不同,数学专业要求学生具有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的能力,文学艺术专业要求学生具有形象思维的能力。有些专业要求有较强的理解能力,有的专业还需要有较强的记忆力。
(3)输出信息的能力,包括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习是为了应用。要把学到的知识创造性地应用于实际,就需要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特别是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时代,学生如果只学到一些死的知识,不善于创造性地运用,就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除了这3类能力以外,还有意志、情感等也是需要在教学中注意培养的心理品质。
发展学生的能力就是要发展这些能力的广度和深度。例如,要发展注意力的持久性,观察力的敏锐性、广阔性和深刻性,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逻辑性、敏捷性、创造性,想象力的丰富性等。
怎样才能发展学生的能力?它涉及课程的设置、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法的选择和运用等一系列问题,而且专业的情况不同,采取的措施也不应相同。这里我不准备全面论述这个问题,只想谈几点想法,供大家参考。
第一,要确立一种正确地对待学生的教育思想,即不仅要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更重要的是要把他看作教育的主体。教育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就像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对象一样,将来要成为一定规格的产品。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是教育的客体。但是,教育对象与生产对象不同,教育过程也不同于生产过程。这是因为:①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每个人的素质和个性都不同;②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他有主观能动性。学生也绝不是一台录音机或录像机,能够把老师讲的都录下来。不是的,他们接受教育是有选择的。一切教育影响都要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经过他们内在的矛盾斗争才能被他们所接受,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学生又是教育的主体。
如果确立了这样一个教育思想,那么对当前的教学组织工作就有必要进行改革。
(1)首先要改变教师滔滔地讲、学生静静地听的局面。要提倡学生自学,自己钻研问题;教师讲课的时间要减少,学生自学的时间要增加。国外高等学校中教师讲课的时间很少,他们还提倡发现法、讨论法,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2)加强学生动手的能力。动手的能力就是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它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了观察、思维、记忆、想象等心理品质。动手与动脑分不开。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就会产生矛盾,就会发现自己的知识不足、对问题理解得不深,因而促进他进一步动脑筋。国外现在很重视实验和实习的环节。
第二,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于教师的见解,也就是允许学生有“求异”的精神。传统的教学很不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是因为传统的教学建立在教师的绝对权威上,不允许学生发表不同于教师的见解。只能求同,不能求异。这种教学不是启发学生的积极性而是压抑学生的积极性。要知道,一个不会提问的学生,往往是最平庸的学生。科学的发展就在于创造,如果没有疑问,没有新的见解,一切都以书本为经典,以老师的讲课为准绳,就不可能有创造,科学也就得不到发展。因此,要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要鼓励学生提问,特别是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当然,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是异想天开,而是以基本知识为根据的。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与学习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是分不开的。
想象力和创造力与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等品质是紧密联系的。有一种思维方法叫作“逆向思维法”。某个问题,按照习惯性的思维方法,总是解不开,如果采用“逆向思维法”,把问题反过来想一想,也许就迎刃而解。允许求异,就要改革当前的考试制度和评价学生成绩的标准。
第三,要注意研究学生,因材施教。每个学生有着不同的素质,不同的个性。例如,有的人富于逻辑思维,有的人则富于形象思维,有的人的思想很敏锐但缺乏深刻性,有的人的思维虽然迟缓但思考问题较全面、较深刻。培养学生的能力要照顾学生不同的特点和基础,发扬他的优点,补救他的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才能事半功倍。
以上只是从教育的指导思想上想到的几点看法,至于具体的做法,还需要广大老师在教学实践中,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教学方法以及考试制度等。总之,目前我们在很多方面基本上还沿用着20世纪50年代的一套方法,如果不加改革,就很难跟上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步伐。让我们大家都来研究教育理论,在培养人才上开创出新的局面。
[1] 原载《高等教育研究》,198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