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外语言教学的一些理论发展

我国的汉语和外国各种语系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国外语言教学的理论对于我们改进语文教学是有许多可以借鉴的地方的,下面简要介绍一下近几十年来国外语言教学,主要是指英语作为外国语教学的一些理论发展情况。

英语教学中历来有两派意见:一派主张以阅读教学为核心;另一派主张以阅读为辅助手段。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阅读中心教学法”盛行。阅读课成了“教学唯一的或基本的手段”,语法、口语、翻译、写作等教学活动都围绕着阅读课文进行。

20世纪40年代,出于战争的需要,在美国兴起一种新的学派。它以布卢姆菲尔德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和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基础,主张“听说领先”,阅读只能作为辅助手段。这一派认为,语言学习的程序是先听,再说,然后读,最后才是写。

这种“口语法”在英语教学中流行了20多年。但从20世纪60年代起,“口语法”受到语言学、心理学界的严厉批评和责难,他们指出,“能流利地背诵一个论断(灵敏度强)不等于理解这个论断”“语言不能同与之凝结在一起的文化截然分开”。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很多学者和教师又开始注意阅读教学和研究。

对于阅读,不同的学派也有不同的意见。20世纪40年代,结构主义语言学派认为,文字是口语的符号,阅读只是识别和领会这些符号的程序,它本质上不是一种与语言相关联的听说行为。

另一派反对把阅读狭隘地看作识字和理解的程序,主张阅读是“一种识字、悟意、联想、结合四位一体的复杂活动”。但也有人认为前两项“识字”与“悟意”是阅读的要素,至于后两项“联想”与“结合”则是语言的应用问题,已超出阅读的范畴。

近年国外有一种流行的说法:阅读是领会书面语言意义,从中获取思想的程序。

关于阅读教材的选材也有几种不同意见:一种主张从词汇出发选材,这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盛行的传统选材法;一种主张从语言的结构出发选材,注意语音和句型;最近10多年,功能学派主张从情景出发选材,按生活的情景编成课文,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阅读的选材过去一直集中在语言标准上,近年来人们的注意力开始转向社会、文化等非语言标准问题。例如,美国学者索尼斯主张把选材标准分为3类:语言、思维内容和文化影响。

阅读教材中重要的问题是文学题材问题。20世纪50年代文学选材曾一度受到冷落,近年来有人主张“语言教学也必须把文学列为自己的最基本的教材”。(以上内容均摘引自钱兆明同志的文章《国外英语阅读教学》,载《外国教育动态》1981年第2期)

从以上简单介绍的国外外语教学的情况,我们可以得到几点启发。

第一,语文教学中语言和文字是不能分开的。汉语教学也必须重视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当然,外语教学是排斥母语的,与我们作为母语的汉语教学不同。外语教学更重视口语的训练。但是母语教学也必须重视口语教学,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的发展影响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实际上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把它和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结合起来,可以互相促进。

第二,语文是基础工具,但语文教学不能单纯地把语言当作符号,应把语言的形式和内容结合起来,通过语文教学完成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形成观点三项任务。

第三,语言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特点和规律。国外各个学派对语言教学众说纷纭,但各派都注意语言的规律,各有特点。我觉得可以根据我国实际,采纳各派之长。例如,阅读选材问题,我认为上述三派都有一定的道理,如能把三者结合起来,即既注意词汇、语言结构,又注意情景和内容,就会编出合乎理想的教材。

以上很肤浅地谈到语文教学的几个问题,由于缺乏系统的研究,这些意见有些可能是错误的,以此求教于同行诸君。

[1] 原载中国教育学会内部刊物,1982年5月。本文是作者在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