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对我国实行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几点意见

中等教育的任务应该说是明确的。怎样进行改革?我认为需要从国情出发,借鉴外国的经验。这里提出几点不成熟的意见。

第一,根据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人力,在发展教育事业的规划上,要大力压缩高中的比例[2],同时认真普及小学,努力提高初中的质量,为升高中打好基础,使高中的教学水平恢复到“**”前的水平并有所提高。这样才能为高校提供高质量的“原材料”,经过高等学校的“加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之材,同时也为学生转入就业后进一步掌握科技打好文化基础。有人说:“现在国民经济正在调整,就业困难,与其学生初中毕业在家待业,不如多上几年学。”这种说法貌似有理,但仔细分析,利少弊多。延长学习年限是不可能解决待业问题的。要解决待业问题唯一的出路只有发展生产,组织多种经营。苏州地区和常州市的经验说明,生产发展以后,不是待业青年找不到工作,而是感到劳动力不足。我国国民经济的调整是暂时的,将来必将有较大的发展,教育要走在前头,为经济发展做准备,使现在在校的学生做好就业准备。而发展高中要根据国家的人力和财力。当前在师资设备等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即使办起了比较多的高中,也是徒有虚名,不仅不能取得实效,反而会浪费有限的教育经费。不如把这有限的经费放到普及小学和办好初中上去。为了使学生在初中毕业时有比较完整的学科知识,初中学习的年限可以适当延长。

第二,从初中开始就要实行教育结构的多样化。从资本主义国家教育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高中没有普及以前,初中就出现了阶级区分,这种区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固然有阶级偏见的因素,但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客观需要的反映。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小学还没有完全普及,小学毕业生大部分要走上农业第一线,初中毕业生的升学率只达到30%~40%,经过高中的调整还会下降。初中毕业生大部分要去工作,因此,在初中阶段就应该举办多种类型的学校。农村中要大力提倡农业中学,城镇可办学习一种手艺的职业学校。农业中学是1958年的创举,它对改变农村的生产和文化的落后面貌曾起过积极作用。许多农村中的毕业生回到生产队担任了队长、会计、保管员、拖拉机手、电工、兽医、卫生员等领导和技术职务,成为建设新农村的骨干。今天办农村中学的条件比1958年强多了,大办农村中学一定会对科学种田、农业现代化起很大的促进作用。

高中也要实行多样化,要大力恢复和创办中等专业学校和职业学校。“**”以前普通高中生和中专生2.5∶1的比例是恰当的。

第三,实行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刘少奇同志在1964年提出:我们应该有两种主要的学校教育制度,一种是全日制的学校,一种是半工半读、业余学校。他说:小学毕业生希望上初中,初中毕业生又想上高中,高中毕业生则想升大学,这是青年们正当的合理要求。但是,所有的学生都上全日制学校,国家负担不起,家庭也负担不起。因此,要发挥群众办学的积极性,大办半农半读、半工半读的学校,一面读书一面劳动。这么一个形式,就可以满足很多人读书的要求,国家负担不大,家庭也负担不大。这样就可以普及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刘少奇同志指出的社会主义办学的方向,今天仍有其现实意义。实现这个方针,就要把教育部门办学和工矿企业、公社办学结合起来,调动社会力量办学的广泛积极性,把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结合起来。

第四,中等教育的结构改革应该包括课程结构(亦即知识结构)改革。总的来说,各类学校都要遵循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条现代教育的客观规律,并按各类学校的性质和任务制订出符合实际的教学计划。在课程结构上,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现代科学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水平。不论哪一类学校都要加强文化科学基础教育,使学生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这对升学和就业都是必要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是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结合点,没有这种基础就谈不上两者的结合。列宁曾经说过:“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3]

(2)加强生产技术教育,让学生了解现代工农业生产的基本过程,了解他们将来从事劳动的性质。现在的普通中学很缺乏生产技术教育的思想。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不可能培养适应现代生产技术的劳动者。学校应该把生产技术课列入教学计划,并制定出教学大纲和要求,也可以开设职业技术选修课。有人担心我国生产力低、设备条件差,实施生产技术教育有困难。其实,最先进的生产过程也是由最简单的技术原理作为基础的。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生产技术原理,完全是可能的。例如,能源问题、动力问题、机械传动、机器操作、机械化和自动化等内容都可以在一般城镇的技术设施中找到例证,现在进行生产技术教育,已经不像20世纪50年代那样困难了。

(3)适当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培养他们的劳动观点和初步的劳动技能,使学生学会使用最简单的生产工具。不亲身参加生产劳动就谈不上真正的结合。但是,鉴于过去的经验教训,生产劳动的时间要适当,不宜过多,以免影响教学。至于多少时间才适当,需要根据不同类型学校的任务和不同的年级具体规定。

第五,中等教育的结构改革需要和劳动制度的改革结合起来。首先要废除招工顶替的规定,招工用人必须真正做到择优录用。这样,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才有出路。还要改变过去那种毕业生统一分配,只分配到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单位的做法。我国目前存在着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和个体所有制。这三种所有制的企事业单位都需要各种人才。应该因地制宜地安排职业技术学校和普通中学的毕业生的就业,特别是组织城镇中学毕业生开办合作企业,发展人民生活迫切需要而且日益发展的第三产业。现在许多城镇都感到服务业不足,吃饭、穿衣、修修补补样样难。用中学毕业生来填补第三产业的不足,既满足了人民生活的需要,又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对于这种合作企业,各地政府应当予以充分的支持和加强组织领导。总之,中学的结构改革光靠教育部门是不能解决的,需要劳动部门、人事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联合起来共同研究解决。

中等教育的改革关系到我国整个教育制度的改革,也将对国民经济建设各部门产生长远的影响。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际问题。因此,需要经过周密的调查研究,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1] 原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5期。

[2] 由于“**”中实行四年一贯制中学,因此“**”后高中过多,且水平很低,所以应该调整。——作者注

[3] 《列宁全集》第2卷,41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