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教育同生产劳动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1]
一、问题的提出
关于阐述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文章已经多如牛毛,那么为什么今天还要提出这个问题来讨论呢?这是因为,有些同志认为,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理是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社会提出来的,现在已经过时。还因为,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理还没有被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所理解,在实际工作中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因此,有必要重新来认识和研究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贯彻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理。
过时论者认为,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残酷剥削,大量使用妇女劳动力和童工,致使儿童智力荒芜、道德沦丧。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主义者和一切进步人士都强力提出要给儿童以教育,使他们把生产劳动和智育、体育以及综合技术教育结合起来,并把它作为改造社会的重要手段。而我们现在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无产阶级已经当家做主,成为领导的工人阶级,取消了童工制度,实行了义务教育,没有必要再提倡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至多是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而已。
诚然,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是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就提出来了。莫尔在他1516年写的《乌托邦》一书中就有了这种思想的萌芽。19世纪的欧文发展了这种思想,并在美国印第安纳州创办了“工业和农业学校”,开展了实验。虽然实验学校失败了,但他的思想受到马克思的高度评价。马克思正是从欧文那里看到了“未来教育的幼芽”,而且提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这句名言。从此,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就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原理。马克思还说道:“在合理的社会制度下,每个儿童从9岁起都应当像每个有劳动能力的成人那样成为生产工作者,应当服从普遍的自然规律,这个规律就是:为了吃饭,他必须劳动,不仅用脑劳动,而且用双手劳动。”[2]
有人问,马克思的这些思想今天能做得到吗?
要回答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理是否过时,还必须从理解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个原理的实质开始。
二、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普遍规律
产生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不是偶然的,是有其历史的必然性的,而且这个思想又是随着历史而有所发展的。
在空想社会主义时代,资本主义的大生产还不够发达,空想社会主义者看到资本主义对儿童的残酷剥削,他们从人道主义思想提出必须帮助儿童受教育,同时把教育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他们还没有看到大工业机器生产对人提出的新的要求。
马克思一方面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先进思想,另一方面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了这个思想,把它提到前人所没有的高度。
马克思所处的时代与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所处的时代不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资本主义经过产业革命,走向成熟发达的时期,科学技术在生产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技术的进步和机器的使用,一方面使得生产过程简单化,可以大量地吸收低工资的妇女和童工;另一方面它对劳动者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马克思把握了这个时代的特点,赋予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新的意义。
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与空想社会主义不同。后者在历史唯心主义的思想方法支配下,只能看到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不理解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马克思主义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看到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对科学技术的依赖,看到人在生产中的作用,从而把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现在我们不妨简要地阐明一下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把人的全面发展看作大工业生产的生死攸关的问题,而人的全面发展只有通过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认为,传统的手工业生产造成了人的畸形发展,现代大工业生产则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道:由于社会分工,劳动被分成几部分,人自己也被分成几部分,为了训练某种单一的活动,牺牲了其他一切肉体和精神的能力,“人的这种畸形发展和分工齐头并进”。大工业机器生产则完全不同于工场手工业生产。虽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机器生产使工人成为机器的单纯的附属品,但另一方面大工业机器生产又对人提出了全面发展的要求,并为这种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这是因为,大工业生产的技术基础是革命的,生产工艺的不断变革,要求工人尽可能多方面地发展;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要求工人不仅要发展体力,而且要发展智力。马克思和恩格斯同时指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不断地重复着旧式的分工,并且预言,由于现代生产的不断发展,旧的生产方式必须彻底变革,旧的分工必然会消失。到那个时候,“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的即体力的和脑力的能力的机会”。[3]由此可见,现代大工业生产从客观上要求教育为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即“懂得整个工业生产的科学基础,而且其中每一个人从头到尾地实际阅历过整整一系列生产部门”。[4]
怎样才能培养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提出要给工人以教育,要把生产劳动和教育结合起来。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不只是为了克服资本主义分工的偏颇,而且是由大工业生产本性所决定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也是以大工业为基础的,同样需要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把教育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而且,社会主义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劳动分工已经与资本主义建立在剥削制度下的分工有着本质的不同,社会主义社会能够更自觉地认识到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生产的普遍规律,也是现代教育的普遍规律,并能自觉地付诸实践。
(2)现代生产的不断变革使人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质的变化,也即人的劳动性质的变化。大家知道,人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人参加物质生产过程,执行着几种职能:①以自己的肌力作为动力,运用劳动工具和工作机,并借助于它们作用于劳动对象;②支配、操作不同的工具和工作机,并借助于它们作用于劳动对象;③安排和调整劳动工具;④设计和组织整个物质生产过程。在传统的生产中,劳动者主要执行着第一、第二种职能。但在使用新的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生产中,虽然这几种职能仍然存在,但各种职能的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一种职能的作用在减少,即使用体力劳动的比重在减少、脑力劳动的比重在增加。人从直接支配工具和工作机转为主要地负责控制工作机,并更多地从事设计和组织整个生产过程。这种变化,要求生产者不仅要用手劳动,而且要用脑劳动。这就给教育提出两方面的要求,一方面要求教育授予生产者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使他们通晓现代生产的科学原理;另一方面要求教育工作者紧密地与生产部门相联系,了解现代生产对科学技术的需求,把教学、科研和生产结合起来,促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3)现代科学技术不仅促进了生产过程的不断变革,同时也揭示了现代生产过程的奥秘,为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提供了基础。以往,手工工匠是靠在生产劳动过程中通过经验的积累才能学得专门手艺而终生从事这种专门职业的,而且门户之见甚深,行会控制着手艺的传播。到了大工业生产,情况就完全不同了。马克思说,大工业撕碎了这种隐蔽着的社会生产过程的帷幕,“大工业的原则是,首先不管人的手怎样,把每一个生产过程本身分解成各个组成要素,从而创立了工艺学这门完全现代的科学。……工艺学揭示了为数不多的重大的基本运动形式,不管所使用的工具多么复杂”。这种工艺学为生产者掌握整个生产过程的基本原理提供了条件。
(4)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大工业生产的要求和提高生产力的必要手段,而且是改造旧社会、培养革命新人的唯一途径。马克思主义不仅从大工业生产的需要来描述教育同生产劳动的结合,而且从改造资本主义社会、培养无产阶级的革命后代这个高度来理解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意义。改造旧社会,需要实行两个彻底的决裂,即与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和与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要做到这一点,除了无产阶级要夺取政权,把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外,还需要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和差别,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就是实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的最好途径。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以后,要摆脱旧社会强加给他们的愚昧就需要学习,同时他们永远不能脱离生产劳动,才能永葆革命的青春。因此,社会主义社会的新人只能从教育同生产劳动结合中诞生出来,别无其他途径。
说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普遍规律,并不抹杀资本主义教育与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区别。因为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管认识它还是不认识它,承认它还是不承认它,它都在起作用,但认识规律和运用规律则是不同的。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科学地认识到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对现代大工业生产的作用,并提高到改造社会、培养新人的高度,从而成为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指导方针。而资本主义教育只是不自觉地在遵循这条规律,否则资本主义教育就不可能适应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要求,资本主义教育本身也就不可能得到发展。近些年来世界各国普遍重视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就是一个证明。当然,人们由于对这条规律的认识不同,出发点也是不同的。资本主义教育只是从资本出发,为了资本的利润,培养适应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人才。而社会主义教育除了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人才外,还要培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与工农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新人。认识和运用这条普遍规律的区别就在于此。
三、对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正确理解
从上述问题的分析,我们已经十分清楚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含义。但是为了理解得更确切,还需要针对日常工作中的一些不确切的解释加以澄清。
(1)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要通过劳动教育进行,但它不等于劳动教育。不少同志容易把这两者混淆起来,应该予以澄清。劳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组成部分,它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同等重要,是培养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新人不可缺少的部分。但它不等于教育同生产劳动的结合。劳动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包括对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它与德育有密切的联系,是在劳动实践中进行思想教育。
(2)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不同于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有的地方是作为劳动教育同义词使用的,是劳动教育在中学阶段实施的一门课程。国家教育委员会在中学劳动技术课教学大纲中规定:“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需要,是中学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劳动技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养成艰苦朴素、遵守纪律、关心集体、爱护劳动工具、珍惜劳动成果的优良品德”。可见,劳动技术教育与劳动教育的目的基本上是一致的,但劳动技术教育又多了技术的因素。也就是说,到了中学,劳动教育要和生产技术教育结合起来,通过生产技术教育既培养学生的劳动品质,又学习简单的生产技术知识和技能,使他们不仅树立起劳动观点,而且具有参加社会生产劳动最基本的知识和能力。特别重要的是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的观点,使学生在就业的技能上和心理上有所准备。
(3)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也不等于综合技术教育。按照马克思的表述,综合技术教育“要使儿童和少年了解生产各个过程的基本原理,同时使他们获得运用各种生产的最简单的工具的技能”。列宁把综合技术教育概括为“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了解一切主要的生产部门”。按照两位革命导师的解释,我们可以把综合技术教育理解为主要是现代化的生产技术教育,又不同于主要目的在于思想教育的劳动教育。
(4)以往还有不少同志把毛泽东同志曾经提倡的学工、学农、学军理解为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也是不对的。毛泽东同志的意思是,不应把学生整天关在学校里,应该让他们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社会上有工、农、商、学、兵各式人等,要了解他们的思想,了解他们是怎样生活和怎样工作的,以便将来更好地为他们服务。这也还属于思想教育的范畴,还不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真正含义。
应该说,前面说到的几种教育,即劳动教育、劳动技术教育、综合技术教育、学工学农学军等与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有联系的,它们都是贯彻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途径,但不等于就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也就是说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果说教育同生产劳动的结合是两者的结合,则前面说的几种教育也还是属于教育的范畴,不是两者相结合的范畴。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有更高的起点和要求。前面我们已经充分地阐述了它的含义,现在我们再概括地总结一下。
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就是要使整个教育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培养理论与实际结合、学用一致、全面发展的新人,逐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这一段话是邓小平同志1978年在“**”结束以后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讲的,它对我们理解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里既有宏观的要求,即把教育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逐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又有微观的要求,即培养理论与实际结合、学用一致、全面发展的新人。前者是通过后者来实现的,而后者只有在前者指导下才能做得到。
四、在学校中如何贯彻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理解了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深刻含义,在实际工作中贯彻的时候就有了方向,就不会简单地把教育和劳动相加,而是要使它们有机地结合。我想以下几点是值得我们考虑的。
第一,从国家来讲,要使整个教育事业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就必须改革现行教育体制,建立一整套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教育制度。这件工作我们已经做了多年,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算起已有5年的时间。《决定》中指出: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要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要改革高等学校的招生计划和毕业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要加强领导,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保证教育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几年来,教育改革是有成绩的,但教育制度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要根据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情况加以调整。从这方面来讲,我们的改革远未完成。当前的首要任务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使整个教育事业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服务。这样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才能得到保障,当然要继续地、积极地调整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中等教育的结构,使它们更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二,从一个学校来讲,贯彻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需要做好下面几件事。
(1)认真搞好教学。根据现代生产的要求,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首先要求劳动者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因为它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础。因此,在学校里,首先要使学生掌握牢固的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发展他们的能力,使他们将来能够适应现代生产发展的需要。那种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和搞好教学对立起来的认识是不对的,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绝不是单纯增加学生劳动的时间,更不能用生产来冲击教学。
(2)对学生进行生产技术教育,让学生了解现代生产的基本过程,并教会他们掌握一定的生产技能。进行生产技术教育要根据不同的年级由浅入深地进行。小学生,可以组织他们参观工厂、农场,了解最基本的生产工具,了解工人、农民是怎样劳动的。要让中学生通过劳动技术课了解现代生产的基本原理,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要向学生介绍能源问题、机械化自动化问题、环境保护问题等;要让学生掌握某些生产技术的符号和图表等。生产技术教育,或称综合技术教育,不仅要通过劳动课或劳动技术课来进行,而且要通过各科教学来进行。在理科教学中,教师在讲解各种原理时要尽量联系生产实际,要使学生通过课内课外各种渠道获得现代生产的知识。
(3)组织学生参加适当的生产劳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使学生学会使用最基本的生产工具。生产劳动的安排要根据不同的年级有所不同。小学生,主要通过手工劳动课和参加力所能及的辅助劳动,学会使用剪刀、铲子、锯子、榔头等最简单的工具,学会浇花、饲养小动物等,掌握最简单的劳动能力。中学生,特别是中学高年级学生,应该有一定时间到工厂或农村参加实际的生产劳动。不论是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还是生产劳动的技能,都不能脱离实际的生产劳动而获得。贯彻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理论与实际结合、学用一致、体脑结合的新人,更需要在实际的生产劳动中实现。当前学校中忽视生产劳动的倾向必须克服。但是应该指出,为了贯彻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学生参加劳动必须是生产性的,而且应该尽量与现代化生产相联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了解现代生产的基本原理、培养体脑并用的全面发展的新人的目的。
综上所述,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所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律,因为现代教育本身就是现代生产的产物,它只有适应现代生产的要求并为它服务,才有生命力。社会主义教育也是现代教育,与资本主义现代教育的不同在于我们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要为社会主义培养人才,资本主义的现代教育是为资本主义服务的,是为资本主义培养人才的。
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既然是一条普遍规律,那就不是要不要遵循的问题,而是如何来充分认识它、遵循它。我国教育实践中已经有丰富的经验,说明这条规律的威力和遵循这条规律应该采取的措施。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为我们认识这条规律的深刻含义打开了眼界,也为我们认真遵循这条规律创造了条件。因为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体脑并重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就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生产培养人才。因此,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
[1] 原载《高等教育学报》,1991年第1期。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21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33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335~3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