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青年学生的政治教育
政治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年青一代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界线最为分明的领域,两者之间的矛盾在这里表现得尤为剧烈。
关于政治教育的作用与它在学校教育中的意义,这两个问题的提出本身就其性质来说就有原则上的分歧,是互相对立的。
19—20世纪的资产阶级教育理论家站在学校不参与政治的立场上,企图用学校的围墙把青年与周围社会生活隔开,使他们不受先进社会思想的影响,不让他们参与反对剥削者统治的尖锐的阶级斗争。列宁在揭露资产阶级理论的实质时说:“学校可以脱离生活,可以脱离政治,这是撒谎骗人。”[1]马克思主义教育家指出,所谓学校不参与政治乃是资产阶级在教育领域中实施真正的阶级政策的掩饰。
实际上资产阶级学校从未实施过不问政治的教育。他们禁止学生参加政治组织,但又建立了童子军组织、为文化而文化组织等。他们还在历史、法律常识、宗教和道德课上培养学生忠于现存制度、资产阶级道德、资产阶级沙文主义和民族主义。20世纪阶级斗争的尖锐化证明了不问政治的教育理论是站不住脚的,它促使资产阶级用军国主义、反共产主义、法西斯主义精神加强学生的政治教育。但即使是现在,在继续加强这种趋势的同时,资产阶级教育学中还流行着“非意识形态化”“趋同”的理论,否认在学校范围内进行有目的的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学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对培养他们忠于共产主义理想、爱国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任务赋予极大的意义。列宁在共青团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演说中说,学校应当使青年“自己能够养成共产主义的观点”,应当“使人们成为推翻剥削者这一斗争的参加者”,“应该使培养、教育和训练现代青年的全部事业,成为培养青年的共产主义道德的事业”。[2]
列宁的这些论点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教育政策的基础。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在自己的文件中不止一次地指出学校在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上的成绩,提出了加强、提高这种教育的效果的任务。
资产阶级学校的实践中也不可避免地增强了政治教育的作用。政府一方面在进步力量的压力下被迫做出一些让步,允许高年级学生参加政治活动、政治辩论,如法国1968年以后的国立中学那样。另一方面,资产阶级政府为了不丧失对青年的影响,加强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政治教育。在正式文件中、在教育理论家的发言中日益尖锐地提出了培养“公民的天职”“热爱祖国和天皇”(日本),培养不仅能“适应”现存制度(正如几十年前资产阶级教育学所要求的那样),而且相信现存法制的绝对正确性,积极忠于它的“好公民”的任务(美国)。
以这个或那个符合统治阶级的阶级目的的意识形态为基础的学生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一般通过几个渠道进行: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在课外活动、校外机构的活动过程中进行,在儿童和少年的政治和文化组织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