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主义教育学的教育目的和任务

马列主义教育思想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已经形成了关于教育的阶级性学说,揭穿了资产阶级关于学校“中立”和“不参与政治”的谎言,并提出了无产阶级在年青一代教育方面的一系列要求。

之后,马克思在《临时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指示》一文中提出了关于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工人阶级子女的教育目的和任务问题,强调了必须使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必须组织三个方面的教育:智育、体育和综合技术教育。

马克思的结论是:“把有报酬的生产劳动、智育、体育和综合技术教育结合起来,就会把工人阶级提高到比贵族和资产阶级高得多的水平。”[2]

在《共产主义原则》一文中,恩格斯分析了在彻底消除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社会里年青一代的教育问题:“教育可使年轻人很快就能够熟悉整个生产系统,它可使他们根据社会的需要或他们自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因此,教育就会使他们摆脱现代这种分工为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这样一来,根据共产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将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地发挥他们各方面的才能。”[3]

马克思和恩格斯制定了关于共产主义教育目的和任务的基本原则,它们反映在人的全面发展和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中。

列宁和克鲁普斯卡娅的著作提出了共产主义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列宁多次强调,在资本主义国家,学校曾经是且现在仍然是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它渗透了等级的、资产阶级的精神。在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摆在学校面前的任务是将自己从资产阶级阶级统治的工具转变为对社会进行共产主义改造的工具。

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一文中完整地指出了共产主义教育的目的和任务。1920年列宁在俄国共青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演说时对青年提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共产主义社会的建设者。他在叙述许多具体任务时解释了这个总目的。这些具体任务是:掌握“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的智力或精神发展,培养共产主义道德的道德教育,与工农共同劳动的劳动教育,掌握现代技术,等等。

在《论综合技术教育(对娜捷施达·康斯坦丁诺夫娜的提纲的评述)》一文中,列宁更详细地阐述了苏维埃学校综合技术教育的任务。

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学说为指导,马列主义教育学提出共产主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共产主义社会的积极建设者。

共产主义教育的任务反映在年青一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综合技术教育和劳动教育的整体中。

苏共纲领提出了下列教育任务:形成科学世界观;实行劳动教育;确立共产主义道德;发展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全面而和谐地发展人的个性;克服人们意识和行为中的资本主义残余;揭露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它们把党纲的每一个论点都具体化了,并指出了它们体现在教育工作体系中的现实途径。共产主义道德的标准在共产主义建设者道德规范的要求中得到说明。人的个性的全面而和谐的发展要求培养精神丰富、道德纯洁和身体完美的新人。建立在教学和教育与生活和生产劳动相联系的基础上的国民教育制度,有助于培养共产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成员,有助于解决一个最重要的社会问题—消灭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根本差别。

苏联宪法第二十条发展了马列主义教育学的基本原则,它提出:“根据‘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一共产主义理想,国家提出的目标是:扩大现实的可能以使公民运用自己的创造力、才能和禀赋,以使个人得到全面发展。”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教育科学院院长格哈尔特·诺内尔在其《社会主义普通教育的理论问题》一书中明确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教育目的和任务:“培养社会主义的人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社会中客观存在着的使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得到全面发展的必要性,只有当工人阶级及其同盟者用革命斗争的方式消灭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和由它引起的人的片面发展时,才能成为现实。”[4]

关于人的全面而和谐发展的思想驳斥了资产阶级教育家关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在对学校和教育的统一要求范围内忽视个人的个性品质的臆测。[5]相反,社会主义学校要求表现和发展个人的一切才能和志向,并为此创造必要的条件,不仅保证能自由地选择生活道路,而且有可能按照社会的需要或自己的志向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正如恩格斯预见到的一样。

社会主义教育观点的“教育—政治”和“心理—教育”的基本原则具有统一性:社会主义国家根据马列主义教育学的目的和任务发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