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编

老调子还没有唱完[1]

——2012年北京教育论坛发言

感谢组委会邀请我来参加这次论坛,可以听到各界人士对教育的宝贵意见。至于我,因为天天与教育打交道,思想似乎有些麻木了。参加会议总要求发言,我似乎也没有什么新鲜话好说,说来说去是老调子。过去鲁迅在香港有一次演讲,题目是《老调子已经唱完》。我今天发言的题目与他相反,叫《老调子还没有唱完》。为什么没有唱完,一是因为,我已经没有什么新调子了,要我发言,只好拿老调子出来唱唱;二是因为,教育这几年虽然有了很大进步,但是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难以推行的情况并未得到根本的解决。为了孩子健康快乐成长,“老调子”还得唱下去。

话归正传,组织者出的题目之一是“教育创新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我想谈点自己的看法。

先说教育创新。什么叫教育创新?创什么新?怎么样创新?创新就是要改变一些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旧的观念、旧的秩序、旧的制度。

首先要在教育观念上有所创新。要改变陈旧的教育价值观、人才观、教育质量观。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是育人,使每个孩子健康地成长。无论是为了社会的发展,还是为了家庭的幸福,都需要把孩子培养成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可是现在的教育,却忘记了培养健全人格这个最根本的目的。学校为了自己的荣誉,片面追求升学率,很少考虑学生的人格培养;家长为了孩子能够考上名牌大学,只顾孩子的知识学习、考试成绩,不考虑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一些社会教育机构为了赚家长口袋里的钱,只顾把没有用的知识去充塞孩子的头脑。可以说大家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谁也不认真思考一下孩子将来的前途。一个人没有健康的人格,能有幸福的人生吗?先不要说能不能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了。去年恰逢美国爱荷华大学中国留学生枪杀导师20周年。一个学习出人头地的留学生竟然因为嫉妒自己的同学把导师和同学都枪杀了,这是不是教育的悲剧?当然这是极个别极端的例子。但是有人格缺陷的学生恐怕不是个别的。

为了竞争,让幼小的孩子背负沉重的负担,这种负担既有体力上的,也有心理上的,这是牺牲了孩子的健康去追求学业的高分,不仅伤害了学生个体,而且会伤害整个民族的健康。难道不值得我们忧虑吗?

所以我们要大声疾呼:“救救孩子。”为了孩子将来的幸福,为了民族将来的兴旺,赶快把孩子从沉重的学业负担下解放出来,让他们自由地发展、幸福地生活。

教育创新需要改变陈旧的教育制度。那么我们对学生、对教师、对学校的评价制度是不是应该改一改?用学生的考试成绩排队、评价学校,评价教师的做法是不是应该改一改?我多次呼吁取消“三好学生”的评选,因为它不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而且弊端越来越显现,这种制度为什么就不能改一改?至少不应该再把“三好学生”作为升学录取的标准吧。教育管理体制能否改一改?现在许多地方教育局长、校长、教师的聘任都由人事部门管辖,因此有许多不懂教育的干部进入教育局长、校长队伍。这种人事制度显然与中央提倡的教育家办学的精神不符。当然党管干部是党的组织原则。教育局也是在党领导下,不能违背党的原则,但至少要与教育部门商量共同聘任懂得教育的干部去管学校。因为地方教育局长是处级干部,因为要安排处级干部,所以乡镇长也去当教育局长。这样的制度是否应该改一改?江泽民在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庆祝大会上讲:“要扫除制约教育发展的一切体制性障碍。”这种不合理的聘任制度是不是该扫除?

再说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的关系。现在大家都提倡学校要办出特色,但学校有多少自主权?因此教育行政部门管得少一点,学校可能反而会办得好一些。这也有制度创新问题。

总之,大家议论议论,可能会议出许多制度应该改革创新。但是我希望真正能有所创新。现在各种教育论坛多如牛毛,但有多少论坛论完以后能落实的?值得思考。

再简单说几句国际人才的培养问题。培养国际性人才很重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随着我国的和平崛起,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许多国际事务,没有中国参加就不可能解决。但是我国在国际组织中的人才少得可怜,不如印度和巴基斯坦。举一个数字来看:2010年联合国秘书处共有职员44134人,其中中国人只有332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占世界人口1/5的中国人,在联合国职员中不到1/100,不及印度。其中高级职员只有13人,而美国有49人,印度有14人。其他国际组织也很少有中国人。而国际游戏规则却都是那些发达国家的高级职员制定的。因此,要提高我国的发言权,就要培养国际化人才。

培养国际化人才要从小抓起。首先还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热爱祖国、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责任感。否则到国际组织中不为中国的利益服务,不就为别的国家培养人才了吗?其次要培养他们具有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光有书本知识是无法胜任国际组织的工作的。最后要培养他们认识世界、了解国际规律、懂得国际交往的能力和多元思维的方法。因此在我们中小学课程中就应该有国际文化、国际理解的内容。要加强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各种活动,这也是符合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要求的。具体做法我就不多讲了。

今天的“老调子”已经唱完。不对的地方,请批评。

[1] 写于2012年1月9日,在《新京报》举办的2012年北京教育论坛“教之道”上的发言,未公开发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