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做重要的事情总是有时间的
朱永新
三年前,张健教授给我发来一本他关于读书的书稿,希望我撰写序言。看了书稿的提纲和部分样稿,我觉得应该支持。这些年来,除了为新教育学校的老师撰写序言外,关于阅读的著作,我总是格外看重。因为我觉得需要有更多的人,为阅读鼓与呼。
张健教授是职业教育方面的专家,担任过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职教研究所所长和《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主编,也是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和安徽省职业与成人教育学会学术委员,先后获得过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第三届“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一等奖等多个奖项,出版有《职业教育的追问与视界》《职业教育的凝思与创新》《高等职业教育整合论》《职业教育的澄明与守望》等著作。阅读,是他关注的另一个重要领域。他说,因为读书成就了自己,所以他对阅读一往情深。
三年来,张健先生一直惦记着这本书的序言,但是他没有催促,我也就没有急着写。手头的文债实在太多,本职工作又非常忙碌,只能是哪位债主催得紧,就先还谁的债。前不久,张健来信说,书稿已经下厂,只等序言了。我知道这是拖不得的事情,耽误了人家出书,是不小的罪过。所以,出差时行李箱装了书稿,陆陆续续看完了书稿。
这是一本逻辑严密、内容丰富的读书论,解决了为什么要读书,读什么书,如何读书的关键问题。关于读书的价值,他说阅读就是寻找自己的过程,阅读能够赋予我们更多的自由和可能,阅读能够放大我们的“心量”。他把阅读做了许多美好的比喻。他把阅读喻为一眼快乐的泉,一架登高的梯,一扇远眺的窗,一副治愚的药,一把启智的钥,一首生命的歌和一盏启明的灯。关于读什么样的书,他主张阅读经典,要读适合自己的书,读不太懂的书,向有水的地方伸展自己读书的“根”。关于如何读书,他提出要和读书“死磕”,静心方可深读,将书的桑叶吐成生命的丝,把读书与写作结合起来等。
关于读书时间从何而来的论述,颇为新颖、周详而实用。他的观点是:“读书的时间是读出来的,让读书赢回时间。”他从人占有时间的量,把读书人分为三类:时间多的人、时间少的人、基本没时间的人。一般来说,这三类人的读书量应该是由多到少递减的。即时间多的人多读,时间少的人少读,基本没时间的人基本不读,但现实的情形往往并非如此。有时间读书的人,恰恰经常最不待见读书。他们的时间都用于闲聊、上网、喝酒、打牌、娱乐去了,哪里还有时间读书?而那些基本没时间读书的人,按说应该是最忙的,因为会议、讲话、报告、接待、处理各类问题等,可以说整天忙得连轴转,但他们并不比前两类人读书少。如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虽然年事已高,仍然以每周阅读两本书,一年一百多本书的速度学习着。所以他提出了三条“秘方”:一是以提高工作效率赢回时间,二是以增长实践智慧赢回时间,三是以养成自觉习惯赢回时间。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有没有时间读书是一个伪问题,因为做重要的事情总是有时间的。正如作者在书中说的那样:“进入到视读书为呼吸空气和吃饭一样自然和必要,成为生活的第一选择,生命的第一需要。这时读书还存在没有时间的问题吗?”
这本书的特点是:第一,善抓创意。著者行文很注重创意凝练,总是找到“最值得一思、最值得一写”的创意点才动笔。第二,自悟自得。每篇文章都是著者深思感悟、参透自得的产物和结晶。第三,方法指引。无论是选题的确定还是内容的提点,许多篇目都内蕴方法的智慧和精髓,给人以启迪。此外,本书还有两个看点:一是关于教师读书问题,二是关于古代读书诗的解读。前者是从一个教师的视角讨论教师应该靠什么行以致远,讲述了一个好教师的“三书”(读书、教书、写书)人生,以及走向说写平衡等问题;后者则对朱熹、陆九渊、陆游、陶渊明等人的读书观进行了解读评论,多有发见。
张健说,读到悟处皆是妙。我们不妨也走进他的书,领悟其中的奥妙吧。
朱永新
2018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