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大学管理的核心概念

大学之所以能够保持近千年的充满活力的延续性,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其学术使命和价值。

——《我国研究型大学学术文化建设探析》

一、大学管理的演变:由单一模式演变为双重模式

众所周知,大学的成立最早是由学者行会发展起来的,后来才出现了由国家投资设立的大学。大学自成立之初即是一个学术性组织,随着大学的不断发展与壮大,为了管理的有效性,才出现了行政组织,由行政组织管理学校的日常事务。在成立之初,大学是一个自我封闭、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社团,具有规模小、结构简单和社会联系松散等特点,学术活动是其主要活动,在此情景下,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分化出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人员,以学术管理为特征的自我管理是最为有效的方式。但在现代大学中一切情况都发生了改变。

(一)大学管理的地位不断提升

首先,大学的功能变化了。大学的功能从传授普遍学问的场所,发展到研究高深学问的“殿堂”,再到服务社会、推动社会的“服务站”;从人才培养单一功能,到教学科研的统一,最后发展到教学、科研、服务一体化。

其次,大学和社会的关系变化了。大学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和社会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大学已经从处在社会边缘的“象牙塔”,步入社会生产、生活的“中心”,成为社会组织的“轴心机构”。从“为知识而知识”“为学术而学术”的封闭状态,发展到直接推动社会发展、服务人们生活的“动力源”“服务站”。

最后,规模扩大了。在学科发展上不断走向综合化、多元化:由初创时期的少数人文学科,最终到基础学科、技术学科、应用学科、交叉学科大发展的巨型大学。正如美国著名高等教育专家,工具主义代表人物克拉克·科尔在《大学的功用》一书所讲的那样,“纽曼的大学是一个居住僧侣的村庄,弗莱克斯纳的大学是一个由知识分子垄断的城镇,而现代的多元化巨型大学则是一个五光十色、魅力无穷的大城市”。

正是由于上述变化,大学发展了,功能增加了,规模扩大了,大学管理才变得尤为重要,管理方式也需要随之变化:更需要专业化管理、专业化服务。于是,就出现了专门从事服务、管理工作的群体:大学行政管理。

(二)大学管理需要专门管理人员

首先,教授需要行政的“服务”。随着大学功能的增加,随着大学与社会关系的密切,大学的行政事务日益增多,教授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顾及日常繁杂的行政事务,需要有社会分工,需要“学术”和“行政”的分离,教授需要行政的服务。

其次,教授“不愿管”,也“管不好”行政工作。教授只能管理本学科的学术事情,对于其他学科,对于其他日常事务,教授“不愿管”,也“管不好”。现代的大学成为多元化巨型大学,学科众多,而教授只是本学科的专家,学科之外,不甚了解,这就需要行政工作去组织、去协调、去平衡各个学科的布局、各个学科的利益、各个学科的资源分配。

再次,管理也有一门学问,管理队伍也需要“专业化”。随着大学从社会边缘的“象牙塔”,步入社会生产、生活的“中心”,随着政府对大学控制力度的加大,大学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和社会、政府接轨,大学内部行政事务也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专业化。而行政管理也是一门学问,也需要积累、需要学习,行政队伍也需要“专业化”。教授在管理领域实属“外行”,从事行政工作往往是他们的弱项。

最后,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行政管理在大学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一点可以从国内外大学的发展变化诠释出来。

研究表明,教授参与过多的行政管理效果并不好。大学是一个社会组织,它有自己的内部发展逻辑,它也要讲求效率。大学要实现自己的理想与目标,不可能教授想怎么办就怎么办。“欧洲大学教授的权力很大,但效果并不好。”[1]有一项研究,把美国几百所大学的教授参与管理方式分为两类:一类为教授只参与课程设置、专业设置、教授职称评定等学术管理;一类为参与资金分配等行政事务管理。结果发现:“教授如果只参与学术管理,那么参与程度越高,学校的业绩表现越好;而教授参与行政管理则相反,参与越多,学校的业绩表现越差。这是2001年发表在《经济行为与组织杂志》(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上的文章”[2]。

以上说明两点:第一,随着大学功能的拓展,大学管理的地位不断提升;第二,随着大学的发展,需要专门人员从事管理工作。行政管理在大学管理过程中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没有行政管理,大学管理必定是没有效率的,是混乱的,是行不通的。这就是大学管理的演变:由单一模式(学术人员的自我管理)演变为双重模式(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

二、大学管理的核心: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协调

大学是一种特殊的学术组织,有其特殊的追求与理想,这就决定了大学有其特殊性的组织形式。反映在大学管理方式上,必然也有其特殊性,即“学术管理”,这反映了大学的传统、本源和特性。但随着近代大学功能的增加、规模的扩大,大学的社会属性、政治属性不断增加,行政管理不但在大学出现了,而且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双重性”是现代大学管理的主要特点。在此我们重点讨论“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内涵,及二者“必然性”“必要性”“互动性”的关系。

(一)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内涵

“学术管理”这一概念出现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只有十多年的历史,但它抓住了高等教育管理的核心问题,反映了高等教育管理的本质和特点,已经成为目前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虽然目前对学术管理还没有统一的看法,还有争论,但一般认为:学术管理是指大学学术事务和活动的管理;主要针对行政管理而提出的,针对大学管理的特殊性而强调的。

1.学术管理

高校学术管理是指对高校内部学术性事务和活动的管理。主要是指大学中以促进学术发展、提高教研水平为目的,主要由学校各个学科、专业的专家学者代表组成的组织,根据教学和学术发展的规律及知识的权威性,对学术事务具有咨询、审议、评定、决策等管理。大学学术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它是指对大学中所有学术工作及一切与学术有关事务和活动的管理(除去后勤总务工作)。从狭义上讲,大学学术管理是指对大学学术事务的管理,具体来说就是指根据教学和学术发展的规律及知识的权威性,依靠专家学者的力量对大学内部学术工作开展的管理活动。它所处理的是专业性、学术性较强的事务,主要包括专业和课程的调整和设置、学科发展方向的选择、学术规划的制定、学术梯队的配置、教师和研究人员的任用、科研成果的审定、职称的评审等,而不是泛化的、一般意义上的学校事务。[3]

学术管理往往由“学术管理组织”来完成的。所谓“大学学术管理组织”,是指大学中以促进学术发展、提高教研水平为目的,主要由学校各个学科、专业的专家学者代表组成,根据教学和学术发展的规律及知识的权威性,对学术事务具有咨询、审议、评定、决策等管理权力的学术团体。在我国,大学学术管理组织主要指大学的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职称评审委员会、成果评定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材评审委员会、课程评估委员会、科技规划委员会、专业评议委员会等。在国外,这类组织主要包括大学的评议会(有的叫协议会)、教授会、教授评议会等。[4]

学术管理的对象是高等教育的学术事务与活动,主体是教师,是拥有渊博知识的学术人员,即包括校长、教授、副教授及所有从事教学和研究的人员。只有这些具有学术造诣的人员参与到大学的学术管理中,才能保证大学学术标准得以贯彻、实现,才能保证大学学术管理发挥应有的作用。学术管理是高等教育管理的核心,真正能够体现高等教育管理的特点,反映高等教育管理的本质。[5]

2.行政管理

高校行政管理,是指对高校内部行政事务的管理,即管理主体依据学校章程和某种民主程序及上级赋予的职权,运用有效的管理方法对学校工作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具体说来就是高等学校为了实现学校工作目标,依凭一定的机构和制度,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积极发挥管理职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有效地完成学校工作任务,实现预定目标的组织活动。

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共同作用,缺一不可。大学的学术特点决定了学术人员应该在大学中广泛参与管理学术事务;大学的行政管理也具有必要性和合理性,行政管理是大学组织正常运行不可或缺的因素,大学职能的多样化,大学组织的复杂性,需要有强有力的行政管理发挥作用。同时,大学行政管理的合理性还在于能够弥补学术管理的不足,消除学术管理的局限性。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是不可分割的有机部分,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学校的整体目标。学术管理的存在确保了大学教学、科研的基本属性,行政管理的作用则在于协调大学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之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6]

就个人理解:行政管理是指对高校内部行政事务的管理,行政管理的内涵(包括管理主体、方式、内涵、追求的目标等)指向行政管理人员的,科层的、等级的,统一的、纪律的、秩序的,公平的,效率的。

(二)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协调

大学管理的特殊性反映在两个方面,其一,存在一个传统的、本源的、特殊的管理模式,即学术管理;其二,在此基础上,大学管理具有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的“双重属性”:二者的关系是互动的,“学术管理”的必然性与“行政管理的必要性”缺一不可。

1.“学术管理”的必然性

学术性是高校的本质属性,学术活动是高校的中心活动。高校的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功能决定了高校应以学术民主管理为主。学校是典型的学术组织,以知识传播、创造、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不论是何种类型的学校都是以学术活动为主要管理内容,组织的目标也主要通过教学、科研活动来实现,离开了学术活动,高校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所以在高校的管理结构中,学术管理应居于重要地位。学术在高校里的崇高地位是历史形成的,也是高校传承过程中不变的内核。行政管理主要是为了保障学术活动的顺利、有效实施,保障学校秩序和整体发展,具体表现为行政对学术的执行功能和服务功能。[7]

“学术管理”的必然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1)从大学的本质属性上看,站在高等教育学的学科视角,大学属于一种学术组织,学术性是其本质属性,学术管理理应成为大学的主要管理模式。它的必要性可从三个方面理解:

第一,“知识性”要求。众所周知,大学的功能有三项: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但这三项功能都离不开“知识”(特指高深知识),教学过程是传承知识,科研过程是发现知识、整理知识,社会服务是应用知识。可以说,大学的工作是围绕“知识”展开的,为此,从学理上讲,谁占有更多的知识,谁就具有“权威”性,谁就最具有发言权。一般而言,教授往往占有更多的知识,在学理上,教授理应具有较大的权利,即学术权威性。

第二,“创新性”要求。学术性是大学本质属性,也是大学的追求,而学术性的实质是探索、是创新。但创新是不会主动产生的,是需要有学术自由的氛围,是需要人的主观能动性,靠行政命令是行不通的。只有学术管理才是“最有效”的管理方式。首先,只有内行才了解知识的“生长点”“创新点”,才能把握学术“方向”与学术“价值”;其次,只有这种“民主”的管理方式,才能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才能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才是“有效”的管理模式。

第三,“专业性”要求。这一点比较好理解,因为大学是以知识和学科分类为基础的组织,是研究高深知识的场所,每位学者都有自己独特的研究领域,很少有人能通晓他人的研究领域或研究“项目”,即学术研究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创新性和唯一性。这种专业性特征,最适合民主管理、学术管理,以防止“外行领导内行”的现象发生。

(2)从大学群体心理特征上看,大学是学者的社团,是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他们每天都在学习知识、传承知识、整理知识、反思知识、创造知识、应用知识。这个群体具有典型的知识分子特征:他们忠诚于学术,时时关注自己学科的发展动态,对学科以外的事情漠不关心;信服学术“权威”,反感“外行领导”;追求“民主”“自由”的氛围和管理模式;既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愿望,又有“清高”的心态。这个群体更看中的是精神力量、自身价值、民主权利、学术权威,最反感的是“指手画脚的行政命令”。

(3)从大学的起源及其历史发展来看,在中世纪西方大学成立之初,大学的功能比较单一,只是满足学者们讨论知识、学习知识的需要,当时的大学只是自发性组织,是学者们聚集的场所。在此情况下,没有行政管理,只有学者们(教师、学生)自我管理,只有教授治校。只是后来随着大学功能的增加,学校规模的扩大,行政事务的增多,才衍生出行政管理,其目的是为学者们服务。

(4)从大学的组织特征上看,大学的组织目标具有多样性、模糊性(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科学研究、探求真理、服务社会等);大学的组织结构具有松散性,没有统一的核心,是一种松散的矩阵型组织;大学组织内部有多个权力中心(以党委为代表的政治权力中心,以校长为代表的行政权力中心,以教授为代表的学术权力中心等),这种组织结构反映出大学管理的复杂性、多样性,更适合民主协商式的管理模式。

(5)从学理上看,大学是一个特殊的学术组织,它的追求与一般组织不同,组织机构与一般组织不同,反映在管理上,理应有自己独特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既吸收了管理学的管理思想,又考虑到大学的特殊组织结构,是合情合理,符合逻辑的。

以上五点,充分诠释了“学术管理”的在大学管理过程中的本质属性、天然属性,有效性、必然性及逻辑性。

2.“行政管理”的必要性

其一,从逻辑上分析,大学组织虽然不属于一般的“科层组织”,具有自己的特殊性,既不能完全照搬经济组织的管理方式,也不能完全移植行政管理的模式,大学管理有自己的特殊性。但它毕竟是一类社会组织,也应具备一般组织的特征,也应适应一般组织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行政管理模式;其二,行政管理模式的出现与发展是现代大学的发展需要,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其三,换一个视角考虑,如果只有学术管理,没有行政管理行不行?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不行。“行政管理”在大学是必要的,没有行政管理,大学必定是没有效率的,是混乱的,是行不通的。

就两种权力而言,学术权力是相对松散的组织,专家们在行业内部虽然具有权威性,但学术权力不易被公认。行政权力有着严密的层级机构,有着高效的运行机制,权威性强。这是几千年封建等级制度在人们心目中形成的心理定势。学术组织通过的许多决议,必须由行政权力来发布、实施,才能得以贯彻,所以学术权力在有些方面要依赖行政权力来辅助。在当前的环境下,只能是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并重,过分强调学术权力而抛开行政权力是行不通的。

大学是个开放的系统,在办学过程中与社会要进行资源交流。有许多事务需要协调和解决,这些必须通过行政权力来进行。行政权力与社会的交往更加专业化,处理事情效率更高。保证学者们可以把精力只专注于学术领域,而不必太分心,这样就可以给学者们提供更多的时间从事研究和创新,才能促进学术的不断发展。

3.“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的互动

大学“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的逻辑关系是:“学术管理”是“必然的”,“行政管理”是“必要的”,二者是“必然”与“必要”的和谐统一。虽然“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二者的地位不同、作用不同,但二者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缺一不可。

(1)差异性。首先要承认二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第一,要承认文化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差异。行政管理主要是物质生产的管理模式,而学术管理主要是文化生产的管理模式。而文化生产和物质生产是有差异的,文化生产强调的是探索性、创新性,以质量取胜,且具有不确定性、不可重复性等特点。而物质生产具有确定性、可重复性,追求的是规模效益、数量取胜。第二,在此基础上,两种管理模式不同,追求目标不同、标准不同、方法不同。学术管理追求的是民主的、学术的、个性的、创新的,具有由下至上的特点;行政管理追求的是统一的、秩序的、公平的、效率的,是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具有由上至下的特点。

(2)不可分割性。“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在实际工作中是统一的,不可分割。本来,二者是一个,只是为了研究和分析事物本质上的方便,将事物的两个方面划分成“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二者缺一不可。从“学术管理”的“必然性”与“行政管理”的“必要性”的逻辑关系看,也可以很好地诠释出二者的不可分割性。缺少“学术管理”的大学肯定是“僵死”的、没有“活力”的、缺乏“创造力”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大学不能称之为大学,只能算一个“社会组织”,因为它缺乏大学的“灵魂”和“核心”。但另一方面,换一个视角看,虽然“行政管理”在大学处于从属地位,处于“服务”地位,处于“衍生”地位,但也是必要的,是不可缺少的。缺少“行政管理”的大学,肯定是“没有效率”的,是“混乱”的。现代大学的发展趋势越发说明了这一点。

(3)协调性。“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都是必要的,只是分工不同而已。学术管理是指对高校内部学术性事务和活动的管理,行政管理是指对高校内部行政事务的管理,二者有一定分工和界限,不可越位和缺位;二者不可偏废,必须协调一致,才能发挥其最大作用。

两种权力并重是由管理体制所决定的。《高等教育法》规定了大学的组织机构和校长的职责和权限,目前大学校长是由上级政府部门任命,而非选举产生。从法律上赋予了校长的行政权力,校长要依靠专业行政机构开展工作,所以大学的行政工作必须依法开展。关于学术权力《高等教育法》的规定是“高校设立学术委员会,审议学科、专业的设置,教学、科研计划方案,评定教学科研成果等有关学术事项”。这决定了大学可以设置学术组织并有相应的学术权力,学术组织根据法律赋予的权力开展学术活动,行使学术权力。

二者不可偏废,必须协调一致。如果行政权力过大,没有学术权力,容易出现决策失误或不科学。因为行政领导不完全是行业的专家,会出现决策不准或失误的隐患。目前这个问题比较严重,“行政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行政权力侵占了学术权力。相反,如果过分强调学术权力,弱化行政权力,则在日常事务管理方面及与外界交流、沟通方面,就不会有高效率。这也会影响到学校的发展。所以在当前的形势下要不断强化和发挥学术权力,促进高校的学术发展,提高学术水平,同时还要协调好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之间的关系,使两者凝聚成合力,发挥其最大作用。

[1] 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应着重体制建设[N].科学时报,2008-10-7.

[2] 朱汉洪.大学本质及其对大学管理的启示[J].江西教育科研,2007(2).

[3] 李春梅.大学学术管理组织的概念、特性和职能[J].现代教育科学,2005(5).

[4] 李春梅.大学学术管理组织的概念、特性和职能[J].现代教育科学,2005(5).

[5] 周执平.论构建和谐的高校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关系[J].职业圈,2007(22).

[6] 周执平.论构建和谐的高校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关系[J].职业圈,2007(22).

[7] 周执平.论构建和谐的高校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关系[J].职业圈,20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