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逆风而行的理想主义者
临沂,已是冬季。
接受采访的姜怀顺,在会议室里大踏步,走来走去,高声讲述着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和思考。谈到教师培养,激动处,他一个转身,甩掉身上的西装,白色的衬衫映得他脸更红了。
“我们不能天天在政策和机制上发牢骚,应该从能改变的地方做起。”做了多年的校长,对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姜怀顺心里跟明镜儿似的。
现在,教育教学都讲究个“模式”。有模式,是学校改革成熟的标志,更是教师成名的旗帜。许多人对“模式”顶礼膜拜,期盼“把别人的玫瑰移栽到自己花园里”。所以,学校热衷于让教师盲目地学习、模仿别人的模式,教师们也投入精力和热情,去研究模式、打造环节,甚至详细到导语怎么说,后边结论怎么讲,中间怎么弄花花肠子,在细枝末节上打转转。
姜怀顺特别不赞同这种做法。他说:“没有任何模式可以通吃所有学科。那套路子,是引着教师往匠师的路上走啊!”思考经年,他为教师成长设计了自上而下的“六级之路”:教育价值观—学科思想—把握学习规律—教育教学策略—教学流程—专业技巧。
在他那里,教育价值观就是教师成长的方向。方向错了,越努力就会离目标越遥远。
姜怀顺对价值观这类基本问题看得特别重。临沂二十中倡导教师创设“个性优质课堂”,相应地提出了“三四四策略”。一次,有位专家听完课,评价说:“你们的三四四模式非常好!”
私底下,姜怀顺对他说,能不能纠正一下?因为“三四四”不是一个模式,而是一种策略、原则,或是一种价值引领,它解决的只是方向性的问题。
在这个方向下,姜怀顺把教学权完全放给了老师们,让他们的个性想怎么张扬就怎么张扬,特色想怎么打造就怎么打造。他理解教师劳动的个体属性,到处张扬“自由,才是教师创作的力量”。
刘建宇刚参加工作时,做法得不到大家的认可。一位教研员在听完他的课后,勃然大怒地训斥说:“这上的什么数学课,简直是瞎胡闹!”再听说,他还从不布置作业,从不写备课教案时,教研员拍着桌子,愤怒至极。和他一道听课的姜怀顺,却冷静得多。他从刘建宇看似信马由缰的、大跨度的教学中,看到了一个教师追寻教学规律的奇思妙想的萌芽。
“此时,他教学生命中那种很光彩的东西已经呈现出来了,你再用那种综合的、传统的评价来套他,不是在叫他平庸吗?‘三岁不成驴,到老是驴驹子’!”
姜怀顺当即拍板,给刘建宇量身定做了“三免”政策:免参加综合评估、免备课、免修改作业。受到保护的刘建宇,快速成长,先后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教师”“首届沂蒙名师”“山东省十大教育创新人物”。
与教研员的评价背道而驰,对一个校长来说,需要极大的勇气。其实直到今天,姜怀顺也仍然面临着方方面面的压力。可姜怀顺站在那里,厚重得像沂蒙山一样,给愿意改革的老师们撑起了一片天空。现在,学校有志于改革的老师,都可以申请享受“三免”政策。
“很多时候,校长以领导的认可为目的,所以领导怎么说,就怎么做。还有许多校长,充当着制度的‘卫道士’,他们不去研究制度本身的科学性,却做着坚定的执行者。我们把改变当目的,把领导的决策和评价当目的,把维护制度当目的,却从来没有把老师和学生的发展当目的。”
“老师无法张扬自己生命的权利,也就无法给学生发展生命的自由空间。这个时候,工具论便大行其道。看看我们的学校,有多少学生成为了老师的工具?有多少老师成为了校长的工具?又有多少校长成为了教育行政部门的工具?”
姜怀顺说,我就是要打破这些充满了伪科学的东西!
前不久,有一位校长带队到临沂二十中参观交流。他们提出来,能不能看一下学校管理制度方面的文件?姜怀顺双手一摊,诚恳地对他们说:“我们没有啊。”原来,在临沂二十中,教学也好,管理也罢,核心都是价值引领,对教师的具体行为并无多大的约束。
“学校是一个文化场,一个学术场,不能单靠行政来解决问题。”姜怀顺解释自己的做法时说,当校长,他的胸襟、气度是第一位的。
在临沂,姜怀顺对老师的宽容是出了名的。曾有老师犯倔脾气和他大声争吵,到了评优的时候,和这位老师有过冲突的人都投反对票,独姜怀顺力排众议。他说,要看到这位老师的长处,我们评优,不是在评圣人和完人。还有老师因待遇问题给他难堪,姜怀顺也只是一笑而过,并不放在心上。
结果,在他的手下,吸引了一批性格迥异、思想独立的老师,即使有的人古怪执拗,也都对他信服尊重。
地处农村,让姜怀顺至今不为多少人所知晓。
他带领着一个普通的、无名的教师团队,无拘无束、泼辣恣肆地进行着教育教学改革。他们在现实中依凭理想而生,哪怕有时需要逆风而行——这是理想主义者的生活状态,他们为波澜不惊的教育注入一丝灵气,以它的卓尔不群证明着理想的高贵。
教育,本来就是理想主义者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