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
青色的薄雾,悄无声息地浸透了小镇的夜。
人呼出的气息,附在窗户上,朦胧了视线。
“新课程发展,又将寻求新的突破,这就是学校文化的重建。
作为个体的学校文化的重建,是否就真能有效实现整体教育文化的变革?作为个体的学校文化,怎样才能超越时代的局限,在这负有历史责任的课程发展中,体现出教育者真正的价值来?
这就需要一种教育的大智慧,需要一种勇气与责任,需要更多充满理想、行走在教育理想路上的人们。”
在电脑上敲完这一段字,张向阳揉了揉布满红丝的眼,伸了伸腰。这时,桌上的电子钟显示,现在已经是2月25日23点14分。
明天还要上课,张向阳走出书房。卧室内,妻子早已沉沉入梦。
一、“做一个有心人”
张向阳,一位普通的小学数学老师,目前在江苏省苏州胜浦镇金光小学任教。他还有另一个特殊的身份:“教育在线网站”小学教育论坛的版主。这个虚拟身份的任务之一,是在论坛上发表教育随笔,组织网友们的讨论。
“可以说,写教育随笔是我教师生涯中的一个‘拐点’。”十多年前,刚毕业的张向阳,被分配到盐城一所小学工作。开始,学数学的张向阳并没有被安排去教数学,而是去教语文。刚摸到了点门道,领导看他人高马大,又让他改教体育。直到学校有了体育专业毕业的青年教师,张向阳才终于教起了数学。此时,他已经30岁。
工作的最初十年,对张向阳来说,“就像是随手画出的一个个圆圈,画了一个便过去一下,很难说得上有些美好的记忆”,是“湿润而又平静的”。
一个偶然的机会,张向阳知道了“教育在线网站”。这是一个由朱永新教授创办的教育网站。“这个网站2002年6月成立,其目的是给普通教师搭建交流与成长的平台。”朱永新说,这个网站也是他所倡导的“新教育实验”的重要载体;而写教育随笔,则是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2年暑假,在教育在线上,张向阳第一次接触到了教育随笔。
在嘈杂的网吧中,许多人在聊天、玩游戏,而张向阳却静静地看着朋友们的随笔,成了网吧中的异类。张向阳告诉记者,他曾听到网吧的老板娘悄声对老板说:“这个人不打游戏、不聊天,不知在干什么,盯着点。”为了看着他,老板娘特地端了张椅子,坐在他身边“监视”。
看着朋友们在网上的精彩文章,张向阳产生了“说点什么”的想法。2002年7月20日,他写出了第一篇随笔——《在理想的家园中实践我们的教育理想:放弃霸权》。“这篇文章写得很笨拙。但万事开头难,做了总比不做好。”不久,通过网络,朱永新教授送给张向阳六个字:“读书,上网,写作。”
张向阳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网上,他与朋友开辟了《走进新课程专栏》;生活中,他开始阅读教育名著和名师们的文章。“那个暑假,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日子。”如今,已经买了电脑的张向阳,回忆起那个嘈杂的网吧、那个警惕的老板娘,脸上依然展现出开心的笑容。
教育随笔对张向阳个人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在此之前,这位小学教师从未发表过作品;在此之后,他已经在教育在线上发表了30多万字的教育随笔。到2003年,张向阳的教育随笔已在十余家省级以上的教育报刊上发表,共50多篇近7万余字。
2003年,《人民教育》编辑部组织了《走进新课程》征文活动。张向阳,这位农村小学的数学教师,一人就发表了两篇关于新课程研究的文章,分获一、二等奖。同一年,张向阳作为人才被引进胜浦金光小学。
像张向阳一样,张家港市沙洲小学教师陈惠芳,也通过写教育随笔而“搭上了成长的快车道”。作为一名教科室主任,陈惠芳坦率地告诉记者,刚开始写随笔时,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每月像记流水账一样交上两篇文章。但是,这位“有心”的教科室主任渐渐发现,写好教育随笔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要想写好教育随笔,就需要在平时深入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善待学生,对每一个学生给予关注。比方说:在一个星期中,哪些学生写字进步了,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哪些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了,能在课堂上大胆表现自己……这就需要我多一双慧眼,不断进行角色转换。”陈惠芳说,“教育随笔的独到之处,就在于帮助教师成为一位‘有心人’——课堂的有心人、事业的有心人。”
随着几十篇教育随笔频频见诸报纸杂志——《人民教育》《中国教师报》《班主任》《德育报》……陈惠芳还先后获得了“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张家港市十佳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
“教育在线网站”创办后,陈惠芳把自己近年来写的随笔编辑成专集《生命里的那一份份感动》,放到了网站上。在她的带动下,沙洲小学一大批教师也走进了教育在线,开始了教育随笔的写作。
“写教育随笔,离不开大量的阅读和对教育教学的敏感。事实上,我对教育随笔的最大感受是,不仅能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还能把平时学到的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陈惠芳说,沙洲小学的教师们如今已编写了五本教育随笔,“没有对教育随笔的热情,我们是无法坚持这么久的”。
二、“孩子,我看着你长大”
随着“新教育实验”的展开,教育随笔在更大范围得到实践。一些教师开始结合实际,对教育随笔进行了创新。
“我的教育随笔包括三个方面:教育教学随笔、学生档案记录和心灵对话书信。”吴樱花,昆山玉峰实验学校的语文老师,写教育随笔是从学校加入新教育实验后开始的。
刚开始写教育随笔,吴樱花和其他教师一样,只写两个方面的内容:班级管理和语文教学。但一段时间后,吴樱花发现,一个孩子频频出现在自己的随笔中。“后来,我了解到,这孩子有一个特殊的家庭,造成了他特殊的个性和特殊的行为。我决定调整自己的教育随笔,增加一个内容——记录这个孩子的成长。”
吴樱花告诉记者,自己最初的打算是:通过写随笔记录学生的成长,一方面督促自己以研究的态度来对待这个学生的转化工作,一方面系统地收集自己与这位学生之间所发生的事情,以总结对特殊学生教育与转化的历程、做法与经验。
“我记下第一手资料,不管将来成功与否,这都是一份珍贵的研究资料,也能为以后的教育教学提供可参考的依据。”吴樱花笑着说,“其实呀,我也是被逼出来的,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从2002年10月开始,吴樱花用特殊的方法对这位特殊的学生进行了关注。在3万多字的记录中,吴樱花还原了一个普通教师在工作中的喜、怒、哀、乐,还原了一个琐碎而真实的学生成长历程:
“SD,聪明却个性极强,素以调皮捣蛋出名,而且成绩比较好。曾在五年级就公开宣布喜欢某女生,是一个最让老师头疼的学生。”
——2002年10月29日
“我对她(SD妈妈)讲SD这学期进步很大,是老师的得力助手。……11日晚上和12日早上他非常卖力地劳动,拖地、排位置、搬椅子,他一直冲在前面。公开课上,他发言异常踊跃,见解也很精辟。
今天,课间他一直没有走动,默默地做作业。晚自习前一段时间,他跑到我身边对我说:‘吴老师,我作业都完成了,我帮你批试卷吧!’我告诉他答案的把握尺度,他很灵气,很快就领会了。于是他乖乖地站在我身边,一直帮我批完试卷。我望着他想:是否是我在他妈妈面前夸奖了他,使他更加想做一个好孩子、好学生?
今天,我在他的日记里写下批语:老师欣赏你,就像欣赏一部作品!”
——2003年3月13日
偶然的情况下,这位学生从同学那儿知道了吴樱花为他所做的事。他的感动是吴樱花没有预料到的。“看,这是他知道这件事后,写的一篇日记。”吴樱花拿出一个笔记本:
“……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回到宿舍,我算了一下,(一篇文章)80多个KB大约相当5000个字吧,当时我真的不敢相信——作为一个老师,您竟然如此关心我!!我实在不知该对您说点什么,但是一切爱尽在不言中……努力读书!”
在接近一年的记录后,吴樱花把所有文字整理成册,起名《孩子,我看着你长大》,并把它作为礼物送给了这位学生。“从那以后将近一个学期,他就像变了一个人,成绩基本稳定在前三名,更多的是班级第一名。”吴樱花说,“这件事我还在继续做,他的表现也有反复,但基本上是稳定的。我计划把这份档案整整记录三年,结果会怎样,说实话,我自己也不知道,或许只有时间才能说明一切,但愿功夫不负有心人。”
“其实,只要有行动,就会有收获。”苏州新城花园小学的马彩芳,虽然仅有三年的教龄,但写教育随笔的习惯让她迅速成长起来,被同事们戏称为一匹“黑马”。她说,写教育随笔后,最让她高兴的是,“孩子们亲近我了,家长们信任我了,班级管理和教学能力也有了质的飞跃”。师生关系的和谐,给学生带来了快乐;而学生的快乐,又给马彩芳带来了乐趣和幸福。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看着学生的成长,而教育随笔则关注着教师的成长”。
三、“校长,您教得比上次好”
苏州的胜浦镇,是一座仍保留着水乡习俗的小镇。镇上的金光小学,成立仅五年。在学校的校园网上,我们看到一位老师写的教育随笔——《有一种思绪叫怀旧》:
“或许,我还未从学生调研测试惨败的阴影中走出;又或许,是学校领导对我们语文教学工作的悲观失望深深感染了我。这学期工作时已明显少了些往日的**。以前的我曾一度神采飞扬,对未来充满无限憧憬。可如今我已变得战战兢兢,不敢再有什么奢望与斗志。
但我又清楚地知道这种‘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是绝对要不得的。因为我无法面对40多双诚挚的眼睛,我也无法承受自己良心的责备。但我失落的自信我又该如何找回呢?每每思及此,心里总会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悲哀。”
校长庄林生告诉记者,金光小学的文科教学不是很好。在不久前的一次测试中,语文测试的成绩不很理想。于是,庄林生在校园网上发了一篇教育随笔,说“学校的语文教学没有与时俱进”,这位教师的随笔就是针对他的这篇文章而写的。
“老师能将这样的帖子发在校园网,本身就是对学校和校长的一种信任。这说明,她在期待着一种理解,更期盼着一种关爱”。庄林生看到后,在网上又写了一篇随笔,真诚地告诉自己的教师:
“作为学校主要负责人,我从来就没有悲观过,当然失望是肯定有一些的。但是,做任何事情先要有信心,然后要有思考、要有扎实的行动,最后要有恒心。我的个性就是这样的,我就不信了,人家行,为什么我们不行?用3~5年的时间,我就是要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上一个台阶。”
这篇仅千字的随笔,既表明了校长的态度,又给教师以信心。“但我最看重的,还是通过这种教育随笔,在校园里营造出一种全新的氛围。”庄林生说,“参加‘新教育实验’后,教师和校长同写教育随笔,而且通过随笔进行交流。过去一些不能当着校长说的话,教师们现在可以用随笔的形式表达出来。应该说,在某种程度上,教育随笔帮助金光小学开始形成一种民主、平等的学校文化。”
一些大胆的学生也开始对校长的教育随笔进行点评,或者在网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在校园网上,我们看到一位学生在听了庄林生的课后,写道:“校长,您教得比上次好。”
庄林生坦陈,通过教育随笔实现信息与情感的全沟通,实现校园管理文化的创新,确实是一个“意外的收获”。“随笔拉近了校长与教师、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学生都可以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对学校的事务发表自己的见解,学校的精神面貌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庄林生告诉记者,一个学期结束后,学校会将教师们的随笔集中起来,印制成《金光小学随笔集》,记录下教师、学生和学校的成长,“这将成为我们学校的一笔宝贵财富,而学校的文化底蕴也将在这个过程中逐渐积淀”。
四、“读书是准备,实践是探索,写作是反思”
教育随笔帮助教师与学校成长的“个案”,开始促使一些学校将教育随笔制度化。
“我们学校采取‘主题性教育随笔’的方法,即围绕一个主题,连续撰写相关教育随笔。”吴江同里第二中心小学校长钮云华介绍,主题性教育随笔分为“个体式”和“群体型”两大类:“个体式”是个人围绕同一主题连续撰写教育随笔;而“群体型”,则是大家围绕一个主题写随笔;学校规定,教师每月要写两篇教育随笔。
钮云华拿出厚厚一叠的打印纸,上面是最新一期的校刊,20多位教师围绕“家访”这个主题同写教育随笔:《心灵需要沟通》《原来你是那么出色》《令人担忧的家庭教育》……“像这种主题性教育随笔,集中了不同的故事与思考,很容易激起教师的探究性阅读”。钮云华认为,这会给教师带来思想和行为的双重冲击,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
该校的管建刚老师,就是通过写“个人式”主题性教育随笔成长起来的典型。
从2002年9月开始,管建刚在“教育在线”上开设了主题性教育随笔《这一年,我当班主任》。一年的时间,围绕这一主题,他撰写了十来万字的班主任工作随笔,这些随笔后来陆续散见于《江苏教育》《黑龙江教育》《中国教师报》等报刊。
“在撰写《这一年,我当班主任》的日子中,有一段时间,我都处于思考的焦虑和重复实践的痛苦之中——因为如果没有继续、持续且深入的思考与实践,势必就无法继续这个主题性随笔,于是逼迫自己要有新思考和新实践。”管建刚说,正是这“新”字,才让自己得到迅速的发展。
“写作教育随笔,也是一个剖析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校长吴云霞认为教育改革的深入,决定了今天的教师必须是“反思型”的教师,这种反思不仅仅是业务上的,更重要的是对自身修养的反思。
那么,如何培养教师的反思习惯呢?新城花园小学制订了“自我发展设计+教育随笔”的教师发展自我行动计划。
“自我发展设计”是理性的。在一张设计表上,教师们按照“现状、问题”“自我剖析”以及“改进措施”三个部分,对自己进行客观判断。然后每月进行一次定期对照,让教师记录下自己成长的足迹。
“教育随笔”是感性的,是教育教学的实践叙说。通过随笔,教师们记录生活,记录工作,记录学习,记录人生的精彩。
“在撰写教育随笔的过程中,教师们进行着自我反思,体验着改变自己、改变课堂、改变学生的快乐。”吴云霞说,很多教师从自我审视开始,通过梳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教育随笔的写作。在写作的过程中,教师们倾听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他们开始试图站在不同的角度追问、挖掘自我,努力摆脱“已成的我”。而教育也在这种理性和感性的反思中,从“随意”走向“有意”。
“事实上,教育随笔的作用不能单独来看。要想写好随笔,首先要有文化底蕴,要多读书;写随笔,是利用自己的理论知识对教育实践进行反思;反思后,教师就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与新的探索。”在吴云霞看来,教师的自我发展三者缺一不可:读书是准备,实践是探索,写作是反思。
五、留一只眼睛给自己
吴江梅堰实验小学的教师孙惠芳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宫本武藏是日本历史上一流的剑客,柳生又寿郎拜他为师。学剑前,柳生就如何成为一流剑客请教老师:“以我的资质,练多久才能成为一流剑客呢?”武藏说:“至少10年。”
“我不能等那么久!”柳生急了:“我愿意下任何苦功去达成目的,甚至当你的仆人跟随你。那需要多久的时间?”“那,也许需要20年。”武藏说。
柳生更着急了:“如果我不惜任何辛苦,夜以继日地练剑,需要多少时间?”
“如果这样,你这辈子再没希望成为一流的剑客了。”
柳生心生疑惑:“为什么我越努力,成为一流剑客的时间反而越长呢?”
“你的眼睛全都盯着‘一流剑客’,哪里还有眼睛看你自己呢?”武藏平和地说:“要想成为一流剑客,就必须留一只眼睛给自己。一个剑客如果只注视剑道,不知道反观自我,不断反省自我,那他就永远成为不了一流剑客。”
“学剑如此,教学也是如此。”孙惠芳说,如果一位教师只顾埋头拉车,默默耕耘,从不抬头看路,也不反思回顾,那么,充其量他只能成为一个地道的教书匠,而永远无法实现真正的超越和自我发展。
对教师来说,“写教育随笔”无疑能让教师“留一只眼睛给自己”。
上完一堂课后,静静地坐在办公桌前,从容地整理自己的教学思路,清理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自己的教学得失,捕捉课堂教学时的某个细节,及时记下课堂中的精彩的小插曲或倏忽而至的灵感。
工作之余,平静从容地悠游于书籍之中,写下自己的读书感悟。在读书中反思,在书香中成长,让教育名著擦亮自己的双眼,炽热自己的教育情感,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
面对纷纭的教育现象,即使别人习以为常,也要问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我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我的观点是否轻易地被别人所左右了?在这问题或现象的背后还隐藏着什么?顺着思,反着思,整体思,局部思,从多个角度或换个角度看问题。
记录下这些,教师们才不会淹没在日复一日的教育常规中,才不会被表象所迷惑。
“其实,有时看到别人活得轻松潇洒,我也打过退堂鼓。偶尔看一下书、写些文章、作些思考并不难,难的是要长期坚持。”写了近30万字教育文章的孙惠芳说,她已经和自己的学生订下“同盟”:师生共同读书、师生一起写日记。每次动摇的时候,一想到学生期待的眼神,想到老师该处处率先示范为人师表,她始终没敢松懈偷懒。
“每天睡觉前,我总不忘问问自己——今天你想了些什么?今天你读了些什么?今天你写了些什么?”孙惠芳说,“如果没写,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好像缺了什么似的。”对孙惠芳而言,教育随笔已从最初的任务,变成了她生活中快乐的源泉。
“教育随笔能够激发教师的职业热情,让教师享受到教育的幸福。”朱永新说,现在,已经有遍及2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几十所学校的教师加入了写作教育随笔的队伍。朱永新希望,写作教育随笔能够激发教师的潜力,让教师不再是被动地发展。“我们要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