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成为优秀教师的秘密

如何才能成为优秀教师

我们提倡“教育家办学”,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成为教育家,需要有独到的实践哲学或理论体系,是对教师个性的一种肯定。

然而,浮躁的社会风气,妨碍了教育家的诞生,这不能不涉及普通的教师阶层。台湾作家龙应台,在高中时曾对课本中提及结论却不予以阐释的做法表示疑惑,于是,请求老师解释“为什么”。

没想到,老师只是很惊讶地望了她一眼,好脾气地一笑,回答:“课本这么写,你背起来就是。联考不会问你为什么。”

这是多年前的事情,但我们敢“打包票”说,这种情况现在就绝迹了吗?

教师习惯于供给“结论”,习惯于按自己的思想塑造学生的思想,这样,学生的人格怎能完善、心智又怎能健全?教师的个性怎能显现、教育家又如何能够出现?

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曾经担忧,未来的社会将充斥扔掉灵魂的专才。我们如何才能避免不去培养“扔掉灵魂的专才”?这对教师提出了更大的考验。

所幸的是,实施了20多年的素质教育,让教师渐渐明了情感的化育、人性的陶冶、思想的探问等诸方面的重要性。而这样一个时代,也正是催生教育家的极好时代。不要忘了:优秀的教育者往往在与历史的风云际会中,成长为教育家。正如文艺复兴之于卢梭,工业时代之于杜威一样,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信息时代里,我们又将产生“谁”呢?

但教师在成长中,常面临着琐细的事务,磨蚀着他们成为教育家的理想。如何才能保有这种理想?

也许,首先需要在学生面前,始终保持一种自发的愉悦。教师的愉悦,不单指心情,更来自他对职业和学生的爱与责任。

有一位老教师,平时不苟言笑,刚带的学生都很怕他。老教师住在离校很远的地方,每天早上五点,他就骑着自行车,穿过大半个城市,第一个进入教室。久而久之,他的班上没有迟到的学生。

高考前几天,学生在教室里紧张地复习。这位老教师总是静静地坐在讲台上,仔细地削铅笔。100多支铅笔,眼神不好的他,要削上好几天。原来,他担心学生因为铅笔的原因,涂在答题卡上的答案不清楚,会被扣掉分数。于是,他为每位学生都削上两支铅笔。

这位老教师的举动是平凡的,但平凡中蕴含了他对职业的热爱。试问,一个只把教师职业作为谋生手段、只把学生视为完成工作的工具的人,这种日常的琐碎,会让他感到愉悦而坚持下来吗?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只有那些心怀愉悦、并以此安置自己理想的教师,才能有所执守,有所成就,就像这位老教师最终成为当地名师一样。

这种愉悦,是能被学生敏锐地感受到的:即使毕业多年,他的学生仍然记得那两支铅笔,仍然记得他赋予教师职业的闪亮与温情。一些学生毕业后,受他影响,当上了教师,还把这个做法用到了自己学生的身上。

此时,这种自发的愉悦,让教师的成长具有了一种美学的意义:爱是教师一生的功课,责任则是永远的习题。

其次,优秀教师的关注点,不在于学生对传统的妥协与认同,而在于学生求知的渴望与独立判断的能力。

这对教师的课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能看见学生的思路是怎样发展的——在课堂上,你能看到学生的脑力劳动,占据教师注意力中心的,不是教材内容,而是对学生思维情况的关心。

这是一道难题:什么时候,学生在智力上主动的,什么时候又是被动的?

有时,学生处于研究状态,并不意味着他们的思维是积极的,也许他们仅仅是在模仿一个活动,只是按照教师事先为他们设定好的步骤按部就班。有时,倾听教师的讲授并不意味着学生是被动的,为了理解教师的讲授,学生必须集中注意力,同时还要去消化教师讲授的内容,此时,智力上反而是主动的。

如何帮助教师看见学生的思路?很多学校进行了尝试。

一所百年老校,就把过去只关注教师讲授情况的课堂教学评价表,分成了对“学生”与“教师”两个部分的评价。其中,学生方面占60分,包括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能自学交流、合作探究、猜想论证等)、学习水平(是否能投入、能发现、能自学、能分析、富想象等)、学习效果(是否在掌握并灵活运用知识技能的同时,提升了学习水平、增强了学习兴趣);而对教师表现的评价只占40分。

对学生课堂状态的关注,表明了学校提倡的态度:要让教师的焦点,放在让学生积极地获取知识上;要让课堂上的思维训练,能刺激学生观察身边纷扰复杂的世界,用自己的头脑去理出头绪来。

做这样的教师,教育者必须改变自己的定位: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教师—学习者”。

要成为“教师—学习者”,教师就应该如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所说,学会从感觉世界的“洞穴”上升到“智性的世界”。

这是因为,只有拥有了智性世界,教师才能形成自己的实践哲学,用自己的思想去点燃学生求知的火焰。也只有拥有了智性世界,教师才能占领师生间精神的制高点,担负起文化传承的重任,引领学生养成人格、发展心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