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出版技术的发展
书籍出版技术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科技的进步对其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对造纸和印刷两个最关键出版环节更是影响巨大,有力地促进了其推广和应用。
(一)造纸技术
在纸张发明之前,文字的记录载体主要是竹简、木椟、缣帛等。竹简和木椟占据空间很大,缣帛成本昂贵,都严重地制约了书籍的大范围传播。通过考古还发现,除此之外,人类使用过的教材制作材料极其驳杂,甚至有黄金、羊皮、石碑等材料。其中版面最大的当数我国古代的石碑教材,由于所刻内容是儒家经典,故史称“石经”。[1]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据考古发现,西汉时期我国已经有了麻质纤维纸,但是质地粗糙,且成本高、数量少,普及程度不高。公元105年,蔡伦在东汉京师洛阳总结前人经验,改造了造纸术。他以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为原料造纸,大大提高了纸张的生产效率和质量,扩大了纸的原料来源,降低了纸的成本,为纸张取代竹帛开辟了广阔前景。《后汉书·蔡伦传》中说:“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2]造纸技术在此基础上不断改善,纸张的质量也不断提升。北宋时,安徽已采用日晒夜收的办法,漂白麻纤维以制纸,抄出的生纸光滑莹白,耐久性好。造纸术随后传向西方各国,推动了各国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造纸业由手工操作向机械化生产转变。1750年,荷兰人发明了荷兰式打浆机。1798年,法国人N.L.罗贝尔发明了长网造纸机。1809年,英国人J.迪金森发明了圆网造纸机。1823年,英国人T.克朗普顿发明了造纸机的蒸汽烘缸。1827年,德国人奥赫劳泽发明了长网扬克纸机。这些机械为实现抄纸过程的连续化,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以及生产“无限长”的卷筒纸创造了条件。进入20世纪以后,造纸机在纸机抄速、纸幅宽度和自动控制技术等方面都有了飞速的发展。[3]
(二)印刷技术
中国的印刷术经过了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两个阶段的发展。从排版工艺进行划分,可以把雕刻版称为第一代排版工艺,活字排版称为第二代排版工艺,照排称为第三代排版工艺。[4]
1.雕版印刷
印刷术发明之前,文化的传播主要依靠手抄的书籍。手抄费时、费事,效率较低,还容易抄错、抄漏,导致书籍的复制量极其有限,“家有书疏者,百无一二”。[5]印章和石刻给印刷术提供了直接的经验性的启示,用纸在石碑上墨拓的方法,为雕版印刷指明了方向。雕版印刷一版能印几百部甚至几千部书,对文化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存在以下不足:刻版费时费工,大部头的书往往要花费几年的时间;存放版片又非常占用空间;易因变形、虫蛀、腐蚀而损坏;印量少而不需要重印的书,版片就成了废物;发现错别字,修改极其困难,常需对整版重新雕刻。
2.活字印刷
北宋人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制技术,这是印刷技术史上一次质的飞跃,使文字的复制方法从低效的手工抄写飞跃到大批量印刷。活字制版克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事先准备好足够的单个活字,就可随时拼版,大大缩短了制版时间。活字版印完后,可以拆版再重复使用,且活字比雕版占用的空间小,容易存储和保管,优越性明显。活字印刷又经历了泥活字、木活字、金属活字等不同阶段,材料不断优化,技术不断改善。
19世纪,印刷进入了机械化阶段。1845年,德国生产了第一台快速印刷机。1860年,美国生产出第一批轮转机。之后德国相继生产了双色快速印刷机和印报纸用的轮转印刷机,到1900年,制造了6色轮转机。从1845年起大约经过一个世纪,各工业发达国家都相继完成了印刷工业的机械化。[6]
印刷技术的进一步提升使书籍价格降低,促进了知识的推广。当人们的识字率得以提高,更多人获得知识后,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受到影响,反过来又扩大了书籍的需求量。这种良性循环,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和教材的发展。
3.照排印刷
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印刷技术也迅速地改变着面貌,逐渐告别“铅与火”的时代,进入“电子、光和影”的时代。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印刷技术不断地利用电子技术、激光技术、信息科学以及高分子化学等新兴科学技术所取得的成果,进入现代化的发展阶段。70年代,感光树脂凸版、PS版的普及,使印刷迈入了向多色高速方向发展的途径。80年代,计算机检索、排版、图形处理及输出技术的进步,使出版领域实现了用计算机进行版式设计、文字编辑、图文合成、整版相纸和相片输出以及数字化数据再利用,实现了电子排版现代化。[7]而汉字信息处理激光照排工艺的不断完善,使文字排版技术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90年代,彩色桌面出版系统的推出,标志着计算机全面进入印刷领域。
(三)其他技术
除了造纸技术和印刷技术以外,油墨制造等其他一些技术对书籍生产也非常重要。
1.油墨制造技术
印刷书籍,除了纸张、印版以外还必须用到墨。最早用的墨,是黑土或者石墨一类天然的黑色物质。我国在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就已经出现了黑色图画。殷代的甲骨文,有的也是先用墨写然后再刻的。人造墨用松烟等制成,马王堆汉墓的西汉帛书,就是用人工造的墨书写而成。东汉时期的《说文解字》对“墨”字的解释是:“墨者,烟煤所成。”反映出当时制造墨的原料。[8]
新中国成立以后,油墨制造业不仅在产量上有较大的增长,而且新材料、新品种不断涌现。到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油墨的光泽、固着速度、印刷性能等指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除单张纸胶印油墨外,其他品种的油墨质量均能替代进口产品。[9]
2.插图技术
插图是书籍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书籍既具有抽象文字的“可读性”,又具有直观生动的“可视性”。
明朝时期我国大量推出通俗文艺类书籍,刻书中版画插图成为时尚,开始出现结构复杂、形体美观的牌记。明、清两代,版画作为插图艺术,被更广泛地运用于各类书籍。[10]
3.装帧技术
装帧技术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尤其是近代,图书装帧更加讲究。一些装帧精良的经典书籍,往往成为收藏者钟爱的艺术品。
1904年的《东方杂志》、1909年的《域外小说集》等书刊用中国画、风景人像等装饰封面,开现代书籍装帧之先河。[11]现代装帧更是涵盖了书籍的开本、封面、腰封、字体、版面、色彩、插图、纸张材料以及工艺等各个环节的艺术设计。
4.装订技术
古典的装订方式包括卷轴装、经折装、旋风装、穿线装等。现代装订类型包括铁丝订、缝纫订、无线胶订、锁线订、骑马订、塑料线烫订、活页装、螺旋装等。[12]随着骑马联动订书机、精装书籍装订自动线、塑料线锁线折页机等印后机械的研制成功以及自动控制、联机联动等技术难题的解决,印后加工实现了由半机械化、单机生产向机械化、联动生产线发展。[13]
5.绿色印刷
出于对学生的身体健康的保护和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需要,近年来世界各国的教材纷纷采用绿色印刷方式。绿色印刷是指不破坏生态环境、不威胁人体健康、节约资源消耗的印刷方式,包括环保原辅材料的使用、清洁的印刷生产过程、印刷品的回收处理及可循环利用。简言之,绿色印刷的印刷品从原材料选择、生产、使用、回收等整个生命周期均应符合环保要求。[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