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地理学习评价是评价主体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运用多种方法,对学生地理学习过程的发展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和价值判断,以期提高教学效果,达到地理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地理学习评价在主体上体现多元,在方法上体现多样,在内容上关注学生地理学习过程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变化,这样有益于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可以称为地理有效学习评价。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科学地进行地理有效学习评价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基础。地理有效学习评价是地理教师必备的专业修养;地理有效学习评价的能力是地理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初中学生的地理学习过程是生动的、活泼的。对学生的地理有效学习评价应当是丰富多样的。地理有效学习评价的对象是学生,评价的目的不应局限于给学生分等级排名次,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发展潜能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学生的优点与闪光点,善意地指出不足与需要改进的地方,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明确努力的方向。

新课程地理有效学习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对于更好地创设适合学生地理学习发展的地理教学环境具有引领作用。

新课程地理有效学习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对于地理教师创造性地教学、因材施教、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新课程地理有效学习评价既是教学实践中不断深化发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又是地理教育理论研究需要深入探讨的一个命题。秉持理论的源泉在于实践,理论的价值在于通过实践体现出来的理念,本书注重地理有效学习评价的实践经验总结,贯穿地理学习评价理论对地理有效学习评价的指导,以期提高地理有效学习评价的效度,提升地理有效学习评价理论的高度,并凸显以下特色。

地理有效学习评价理念的先进性。坚持“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体现学生地理学习发展性评价的理念,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贯彻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基于地理的学习质量与基于生活的学习质量,走向全面发展的地理学习质量;探索从“针对学习的评价”走向“为了教学的评价”、从地理学习问题诊断的评价走向问题解决与创新的评价、从静态的量化结果评价走向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互动评价、从“重教的评价”走向“教与学共同发展的评价”的理论内涵及其价值导向,力图为教师提升地理有效学习评价素养提供条件。

地理有效学习评价实践的过程性。对地理学习评价理论解读的最有意义的方法是进入地理教学情境,进入地理教学现场,进入地理教学评价实践,在评价实践的过程中认识、理解、实践、发展、创新。本书共呈现初中地理教学案例90个,可谓大容量、全方位、立体式地从不同侧面反映地理学习评价的过程性,力图为教师感悟地理有效学习评价理论走向实践的路径提供真实图景。

地理有效学习评价方法的多样性。探索学生地理学习评价目标的差异性、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路径的多样性是本书的重要取向,并将评价方法的多样性与通过地理学习评价怎样提升学生地理学习的动力,通过地理学习评价怎样促进学生的地理能力和情感发展,通过地理学习评价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决策的能力,通过地理学习评价如何帮助学生成为地理学习的反思者和自我管理者等结合起来,力图为教师习得地理有效学习评价方法提供参照。

地理有效学习评价技术的可操性。技术本身是人的主观技能和技巧。地理学习评价技能是应用于地理教学过程中的中介,侧重于回答“做什么”“怎样做”的问题。本书呈现了许多鲜活的案例,诠释了评价地理知识学习的技能与工具、评价地理学习目标的技能与工具、评价地理技能习得的技能与工具、评价地理过程与方法习得的技能与工具和评价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的技能与工具,力图为教师掌握地理有效学习评价技能的核心标准和操作规程提供指导。

全书分为五个篇章,第一章,全面发展:我们需要怎样的学习评价;第二章,关注过程:我们追求怎样的学习评价;第三章,体现多元:我们认同怎样的发展性评价;第四章,掌握技能:我们运用怎样的地理课堂学习评价技术;第五章,不断探寻:我们期盼怎样的学习评价新路向。多位教学论专家、学者、中学一线的优秀教师受邀参与本书撰稿,贡献了经验和智慧。第一章,李家清,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二章,胡龙成,地理特级教师、湖北省名师、武汉外国语学校地理教师;第三章,李琳,地理特级教师、云南师范大学副教授;第四章,袁孝亭,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五章,朱雪梅,地理特级教师、正高职地理教师、江苏省扬州市地理教研员。参与各章撰稿的人员还有:第一章,常珊珊(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石家锐(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谢芳燕(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第二章,宋健(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郭俊(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薛红(湖北省武汉市第十九中学地理教师、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第四章,朱承熙(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

本书是李家清、雷鸣主编的《初中地理有效教学模式》(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的姊妹篇。全书由李家清策划、组稿和统稿,《中学地理教学参考》杂志主编雷鸣对本书的编写理念及基本架构提出了指导意见,常珊珊参与了组稿与统稿工作,郭俊参与了校对工作。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李志为本书付梓倾注了心力和智慧,谨此谢忱!

李家清

2015年2月28日于华中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