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新中国教育发展的成就和新时期教育遇到的挑战

《教育规划纲要》是在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阶段制定的。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党和政府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教育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获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国民素质显著提高。但在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的背景下,我国在教育事业振兴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新中国教育发展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教育基础相当薄弱,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通过对旧教育的接管、改造,使教育事业走上稳步发展的道路。“**”期间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造成各方面专门人才短缺、青黄不接的状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教育工作开始了拨乱反正和调整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战线的形势。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强**育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功能,教育从为政治服务转而为经济建设服务。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将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作为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随后大力推行科教兴国战略,加快了普通高中、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的发展步伐。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围绕教育优先发展和人才强国两大战略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国民教育体系,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教育发展也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注入了源源不绝的动力。

《教育规划纲要》中也充分肯定了教育发展的成就,“新中国成立以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具体来看,新中国教育发展的突出成就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两基”目标基本实现,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小学入学率、非文盲率只有20%。为此,我国政府长期致力于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扫盲工作的开展。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了“到本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重要目标(简称“两基目标”)。200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颁布了《义务教育法》,新《义务教育法》明确国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义务教育的工作重心由数量的普及转向质量的提升。截至2008年底,全国实现“两基”的县(市、区)占总数的99.1%,“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9.3%[4],“两基”目标基本实现后,义务教育从基本普及转向全面普及和巩固提高阶段。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全面普及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在我国教育发展史挥洒了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此外,普通高中、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发展也很迅速,2009年高中阶段的毛入学率已达到79.2%。

2.职业技术教育快速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提高

职业技术教育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005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确立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职业技术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和社会办学,并通过企业、行业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不断探索多元化的办学模式。2009年,全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总规模达到1100万人,在校生超过3400万,分别占据了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公办与民办职业教育共同发展的办学格局初步形成。[5]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基本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的强烈需求,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高技能人才。

3.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人才培养和创新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发展。1977年,受“**”的冲击而中断了十年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这不仅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更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吹响了号角,中国由此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世纪之交的高等教育扩招,促使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阶段,截至2009年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24.2%,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规模居世界第一。“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建设了一批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高校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培养了大批高技能人才,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此外,高校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作出突出贡献,不断创新参与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模式,自然科学成果层出不穷,高校专利成果逐年攀升。在哲学社会科学方面,全国80%以上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在高校,成为国家理论创新和决策咨询的思想库、社会文化建设的时代先锋。

4.教师整体素质显著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成绩斐然

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均取得了长足进展,成绩斐然。教师队伍规模与结构发生了积极变化,教师数量配备不断改善,生师比逐步趋于合理。2007年我国普通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跃升至99.10%,初中达到达97.19%,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也提高到89.30%。[6]教师队伍年龄结构趋于合理,中青年教师已成为教师队伍的主要力量。中小学教师资格制度实施工作全面展开,教师队伍建设走向规范化、专业化。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师范生免费教育工作进展顺利。高校学术梯队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不断发展。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不断提高,教师职业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5.教育机会均等初现成效,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

“十六大”以来,教育公平逐渐成为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的着力点。一方面,教育机会大大增加,2005年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国家公共财政保障范围,保障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公用经费。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政策,使进城农民工子女就学保障状况得到很大改善,关爱留守儿童也已逐步成为社会共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和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助学金制度,为保障每个孩子都上得起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另一方面,深入实施素质教育、进行新课程改革、提高教师素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发展西部地区教育等举措也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深化教育公平的内涵。

(二)新时期教育发展遇到的机遇和挑战

纵观新时期国内外环境,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成就与问题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在为教育事业的斐然成就倍感欣慰之际,更要清楚地认识到教育发展面临的各种机遇和挑战。

1.新时期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

经过新世纪近十年以来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变化很大,教育事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首先,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赋予人才概念以新的时代内涵,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成为新时期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成为社会大众的共识,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为教育事业的振兴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其次,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教育需求。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和科技迅速发展的形势下,经济体制改革、社会发展进步和科学技术创新都对教育产生了巨大的需求。人民对教育的需求也更加注重公平、质量和多样性。随着知识、技能的价值越来越充分显现,教育在改变个人命运、创造幸福生活方面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人民对优质教育的渴望越来越强烈和迫切。教育需求的巨大潜力也为未来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动力。

再次,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发展的成就和经验为新时期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六十多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成就和经验一方面为教育的继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也增强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信心。

最后,稳定的政治环境和平稳的经济发展也将为教育提供有利的外部保障,信息时代的来临和国际交流的扩大也将为教育发展创造新的契机。

2.新时期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从国内来看,当前的教育还没有充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不能充分满足人民大众的教育需求。《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我国当前教育中的问题:“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完全落实。”城乡、区域及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较为明显,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的不足与人民大众旺盛的需要矛盾突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归根结底都需要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的问题正是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着力点,解决好这些教育问题,推动教育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更大的发展,既是人民的心声,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国际上来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尽管成就突出,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却依然存在很大的差距。知识经济时代,世界格局瞬息万变,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知识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而知识的储备取决于人才的培养,人才的培养又依赖于教育的振兴。当前,我国教育的财政支持与发达国家相去甚远,甚至尚未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我国劳动力的整体素质,特别是人才的创新能力明显不足。而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无疑为我们再次敲响警钟,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迫在眉睫。放眼全球,大力发展教育是发达国家在国际竞争与合作中占据制高点的重要法宝,振兴教育事业也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

教育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只有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才能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强劲的活力,使我国逐渐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