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中国学习心理思想
现代科学对于学习理论的系统研究,始于19世纪末,仅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在此之前,对于学习心理的探索却已经有久远的历史和传统。例如,我国古代的学习心理思想就十分丰富,虽然和源于西方的现代学习理论有着显著的差异,却有着不可忽视的思想生命力,足以成为今天和未来学习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源泉。
从孔子开始,中国历代有不少思想家、教育家在学习心理方面提出过许多颇有价值的见解,其所涉及的范围是比较广泛的。我们只拟就学习的含义、学习的过程、学习的原则和方法三个问题作些简要的介绍。
2.3.1 学习的含义
在我国古代,“学”与“习”两个字一般是分开来说的。例如,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的学和习尚未联结在一起组成一个复合词,但他认为,学了之后应当及时、经常地进行温习。又如,《史记·秦始皇本纪》云:“士则学习法令辟禁。”这里的学习二字已有复合词的意思,不过仍偏重效法之义,不能与今之学习一词同日而语。
今之学习一词的含义,显然与我国古代的学与习二字联结在一起的含义基本上是相当的。也就是说,把学习分为学与习两个阶段是完全合理的、有价值的。因为我国古代所讲的学,其基本含义是获得知识、技能,主要是指接受感性知识与书本知识,同思、行相对称,但有时却又兼有思的含义。古代所讲的习,其基本含义是巩固知识、技能,一般有温习、实习、练习三种含义,有时也兼有行的意思。它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复习巩固、练习应用。这样看来,所谓学习,实质上就是学、思、习、行的总称。
在我国古代,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主张“绝学无忧”,认为掌握越多的具体知识,越会蒙蔽人们对宇宙最根本规律的敏感,所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道家这种“绝圣弃智”的主张听起来有些荒唐,却深深影响了中国人对于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态度。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种抛开细枝末节、强调抓住本质的思想方法,在今天还是有启发意义的。
当然,除了道家这种比较偏激的观点以外,更多的思想家、教育家都非常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例如,《孔子家语·子路初见》中,孔子启发子路打消学习无用的思想,就有这样的一段对话:
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
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不亦深乎?”
子路再拜曰:“敬受教。”
我国古代最早的一篇重要的教育心理思想文献《礼记·学记》则开宗明义就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2.3.2 学习的过程及阶段
上面已经提到,中国古代将学和习分为两个具有紧密联系的阶段,或将学习分为学、思、习、行四个阶段。燕国材先生综合中国古代许多思想家、教育家的言论,提出在中国传统学习思想中,学习过程可划分为如下七个阶段:
一曰“立志”,指必须确立学习志向,形成学习动机。自孔子开始,学须立志的传统便已形成。所谓“志”,据朱熹解释,就是“心之所之”,含有今之动机、目的的意思。孔子提倡“志于学”,就是要求学生激发学习动机,下决心去探求学问,搞好学习。朱熹重视立志也是这个意思,他说:“立志不定,如何读书?”
二曰“博学”,即广泛地去获取丰富的感性知识和书本知识。孔子主张多闻多见,“博学于文”,便是此意。朱熹也强调博学,认为既要懂得“天地万物之理”,又要掌握“修己治人之方”,才能为学习打下广阔而坚实的基础。这就如造屋一样,必须“阔开基,广开址”,才能大厦矗立,高耸入云。王夫之总结自己的经验,也明确地指出:“庶物之理,非学不知,非博不辨”;“闻见广而知日新,故学不废博”。
三曰“审问”,即详尽地考察、探索学习中所产生的一切疑问。亦即王守仁所说:“以求解其惑而言谓之间。”孔子就主张多问,要求“不耻下问”,且身体力行地“每事问”。问与疑是嫡亲姐妹。要有所疑,才会有所问,不疑就会不问,多疑才会多问。关于此,张载说得很好:“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不仅要在可疑处求疑,而且还须“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只有这样,才会达到学习的目的:“释己之疑,明己之未达。”
四曰“慎思”,指在学习中要认真、严谨地进行思考。正如王守仁所说:“以求通其说而言谓之思。”孔子把学与思辩证地结合起来,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命题。嗣后历代不少思想家、教育家也都强调慎思的作用。如朱熹云:“学者理会道理,当深沉潜思。”王夫之也认为思与学是统一的:“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
五曰“明辨”,指在学习中确切地分清所学知识的真伪、是非。王守仁云:“以求精其察而言谓之辨。”即必须在思的基础上辨明所学,达到精确可靠。按照朱熹的意见,慎思之后,必须明辨。明辨既是慎思的自然发展,也是慎思的必然结果。“辨之明,则断不差,故能无所疑惑而可以见于行。”王夫之也注重明辨,并指出:“明辨者,思其当然……当然者,唯求其明;非其当然者,辨之即无不明也。”
六曰“时习”,指在学习中要及时、经常地进行温习。自孔子提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的观点后,历代思想家、教育家无不赞同。如朱熹解释“时习”云:“时者,无时而不然也;习者,重复温习也。学而不习,生涩危殆,而不能以自安。习而不时……工夫间断……终不足以成其习之功。”可见朱熹是很重视经常不断地进行温习、练习和实习的。颜元对“时习”更是推崇备至,他慨乎其言云:“千年大患,只为忘了孔门‘学而时习之’一句也。”
七曰“笃行”,即把所学的道理,切实地体之于身、付诸实践。正如王守仁所说:“以求履其实而言谓之行。”孔子就特别重视行。他的所谓行,虽然着重于道德修养,但也不排斥将知识应用于实际。荀子更推崇行,认为“知之不若行之”,“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因此,他竭力主张用所学的知识来指导自己的行动。王夫之也非常重视知识的应用,认为真知只有在行上才能得到体现,如他说:“且夫知也者,因以行为功者也。”
上述学习过程的七个阶段,除第一阶段涉及动机外,其余六个阶段都直接与人的智力因素有关。即是说,只有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地运用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学习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2.3.3 学习的原则和方法
从我国古代许多思想家、教育家的言论和实践中,可以概括出一系列的学习原则和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有五个方面:一曰自求自得,二曰循序渐进,三曰熟读精思,四曰博约结合,五曰知行统一。
1.自求自得
自求自得就是要充分激发人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尽可能地发挥人们内在的学习潜力。孟子首先明确地注意到了这一点。他写道: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怎样贯彻运用自求自得的学习原则和方法呢?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不要为读书而读书,应当把所学的材料,消化吸收得之于心,变为自己的东西。关于这一点,王守仁的言论是颇有代表性的:
凡饮食只要是养我心,食了要消化,若徒蓄积在肚里,便成痞了。如何长得肌肤。
后世学者,博学多识,留滞胸中,皆伤食之病也。
学问要点化,但不如自家解化者,自一了百当;不然,亦点化许多不得。
现代教学论提出了三种学习水平,即记忆水平、理解水平和思考水平,这种观点近几年来已为我国教育界所接受。其实,早在近五百年前,王守仁就提出了与之近似的思想:
一友问读书不记得,如何?先生曰:“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要晓得已是落第二义了。只要明得自家本体,若徒要记得,便不晓得;若徒要晓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体。”
在这里,王守仁很明确地把学习分为记得、晓得和明得三种水平。记得相当于记忆水平,晓得相当于理解水平,明得相当于思考水平。
2.循序渐进
循序渐进就是按照科学知识的体系和学习者的智能条件,有系统有步骤地进行学习。孟子是我国古代最早注意到循序渐进这一学习原则和方法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写道:
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我国古代有不少思想家、教育家都继承并发扬了孟子的这一思想。朱熹的门人曾将其有关的思想、言论和实践,概括为“循序渐进”四字,并作为他的六大学习方法之一。
3.熟读精思
熟读精思就是要按照记忆与思维的辩证关系进行学习,即要求在学习中把记忆与思维紧密结合起来,两者不可偏废。孔子、孟子、荀子等虽然既论及记忆对学习的作用,也论及思维在学习中的意义,但他们并未把二者结合起来,亦未明确地指出记忆与思维的关系,直到朱熹才明确地把记忆与思维结合起来而提出了熟读精思的原则。他写道: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之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学习为什么要熟读精思呢?这主要因为,记忆与思维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一方面,要在记忆的基础上进行思维,这样思维才会“通透”;另一方面,要在思维的参与下进行记忆,这样记忆才会“精熟”。关于这一方面,朱熹说过一段很精彩的话:
读诵者,所以助其思量,常教此心在上面流转。若只是口里读,心里不思量,看如何也记不仔细。
4.博约结合
博约结合就是要遵照广博与专精的辩证关系进行学习,即要求在学习中把博学与精研结合起来。在博约结合的问题上,孔子虽然没有留下多少言论,但实际上是涉及了的,如他说过“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的话;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又主张“一以贯之”。这“博”与“一”的关系,也就是博约结合的关系。
关于博约结合的问题,孟子的主张是比较明确的。他既主张由博返约,又主张由约施博,合而言之,即主张博约结合。他说:
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
在博约的先后上,有的主张先博后约,有的则主张先约后博。最典型的例子是1175年的鹅湖寺辩论。据《朱子年谱》卷二上附《象山年谱》载:“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但朱熹、二陆实质上都是主张博约结合的。
博约关系的另一个侧面即约对博的作用,王夫之、戴东原的论述是可取的。
若不会向“一以贯之”上求入处,则学识徒为玩物。古人之学,日新有得,必如以前半截学识,后半截一贯;用功在学识,而取效在一贯。
凡学未至贯本末,彻精粗,徒以意衡量,就令载笈极博,犹谓“思而不学则殆”。
5.知行统一
知行统一就是要遵循知与行,即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进行学习,即要求在学习中把知识与应用、知识与践诺结合起来,切忌学而不用,口是心非,表里不一。
怎样贯彻、运用知行统一的学习原则和方法呢?主要有两条途径:
一为学以致用。它主张通过学习所掌握的知识、明白的道理,必须能经世致用,解决实际问题。如王充就明确地指出:
夫通人览见广博,不能掇以论说,此为匿书生主人……凡贯通者,贵其能用之也,即徒诵读,读诗讽术虽千篇以上,鹦鹉能言之类也。
二为躬行实践。它要求学习者把学习得来的知识,用在自我修养、行为的改进上,成为担负更大社会责任的人。如韩愈说:
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多艺也。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