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当老师是我一生的愿望”
有的时候,梦想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改变,从儿时遥不可及的幻想,到成熟后自信坚定的目标,这可以说是一个转变。在这个转变中我们或许更加成熟了,因为我们抛弃了小时候那个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我们的人生轨道转移到了正常的行驶位置上。当我们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停下脚步,回头看看来时的路,我们还会不会记得那些我们曾经崇拜的偶像,还会不会像咿呀学语时那样留存自己最初的梦想,或许你会说:“真的忘了,小时候总挂在嘴边上的。”这看似很平常,但如果当时一直坚持的话,那么现在的你会是什么样呢?当然,人生是不能假设的,我们只能在别人的故事里找寻自己的影子。
一、“三尺讲台,是我梦想的地方”
“小时候”是年龄代名词,同时也是一个爱做梦的阶段,和别的孩子一样,张丽莉在小的时候也有自己的梦想,但和别人不一样的是她的梦想源于耳濡目染的童年生活。儿时的丽莉总幻想自已的将来,没事的时候,总在小小的脑袋里把未来的蓝图勾画一通,一脸的陶醉,希望有机会能一一实现。那时,由于家学渊源,她比别的孩子更早知道世界上有一种爱叫“师生情”。当时,稚嫩的丽莉在心底暗暗种下了一颗“当一名老师”的种子,“长大后我要成为你”。
丽莉在作文中**心怀,表达父亲对她的影响
熟知丽莉的人都说,丽莉能成为老师是因为她心里有两个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榜样:同为教师的爸爸和爷爷。张丽莉出生在教师世家,爷爷、父亲、大伯、大娘、小婶都是人民教师。尤其是爷爷,在桦川县永胜乡永胜小学当了一辈子老师,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丽莉曾不止一次地怀着羡慕的心情偷偷地阅读爷爷案边那一本本已被翻旧泛白的教科书,翻看一摞摞用红笔批改过的作业本。
除了爷爷,对丽莉影响最大的就应该是爸爸了。大概在三四岁的时候,由于家里的人都上班很忙,没时间照料她,所以张爱东就把丽莉带在身边,于是在张爱东老师的课堂上就出现了这样一种景象:张老师在讲台上讲课,讲台下边坐着的是张老师的学生和一个年仅三四岁的小姑娘。
或许那时的小丽莉根本听不懂讲台上的老师爸爸讲的是什么,但是爸爸的一言一行都在深深地影响着这个只有三四岁的小姑娘,因为在她心里,已经深深埋下了“当老师”这个念头,而讲台上的父亲就是自己今后努力奋斗的目标。张爱东也沉浸在这种特殊的“父女的交流”中,即使是今天,每每回忆起女儿在自己的课堂上,跟比他大很多的哥哥姐姐们一起上课时的小模样,都会禁不住笑出声来。
爷爷、爸爸都是老师,家中常飘书香,常常看到家中进进出出的大哥哥、大姐姐们,丽莉幼小的心灵里充满了对爷爷和爸爸的羡慕,那时的丽莉就已经投入了全部心思,一心想做一个合格、称职的老师。多年以后,每当家中书房传来爸爸与爱徒们谈至兴起的欢声笑语时,丽莉也会不禁想起当初那个立志当老师的小女孩和那张充满稚气的小脸。
二、“我这辈子就当老师”
“我这辈子就当老师”是丽莉挂在嘴边上的话,在媒体的报道中,每每读到这一段,都会让人有一种莫名的感动,一个人如果坚守自己的梦想,并且心甘情愿为之付出的话,那么这个人是伟大的。
时间跳回到2012年4月7日,张爱东默默地看着小区大门口那条路,丽莉每次回家都要经过那儿,每次张爱东也都会叫一声“丽莉”,然后就看到女儿蹦蹦跳跳地往家门口跑。今天还是一样,张爱东像往常一样站在窗口等着女儿下班回家,可看到女儿的身影出现在小区门口时,张爱东却没有叫她,而是默默地看着女儿向着家门口走过来。
“一定又累坏了!”看着女儿的身影有些打晃儿,张爱东在嘴里嘟囔着。这也让他坚定了心中的想法。
今天对张爱东来说是比较特别的一天。到这天,丽莉当上班主任已经有两年了,张爱东一直有让女儿辞掉教师工作的想法。因为对于当了一辈子老师的张爱东来说,他知道女儿在工作上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虽然他知道,这些困难在他的帮助和指点下,对女儿来说不算什么难事,但是他深知当老师的辛苦与无奈。虽然女儿的选择他会给予支持,但是这次他还是准备劝女儿改变想法,“只要不当老师,哪怕考公务员也好啊!”这是张爱东当时内心的真实写照。
但是怎么和女儿说呢,当老师一直是她的梦想,父亲和他自己一直是女儿的榜样,女儿在当上老师后虽然遇到过很多困难,但也一直在坚持着。如果女儿拿自己从小教育她的“不能半途而废”这样的话来反驳,那自己该如何应对呢?
张爱东一点也不怀疑,自己的女儿能够成为老师完全是因为父亲和自己对她的影响。身教重于言传,作为一名老师,父亲的身教对自己和女儿的品性、成长影响巨大,自己和兄弟都是老师,就是受到了父亲的影响,女儿丽莉也从爷爷身上学到了很多。虽然自己的父亲已经去世多年,但张爱东还清楚地记得父亲教学时严肃的眼神、认真的态度和挺直的腰板。父亲的认真是出了名的,现在家里还存有父亲当时教学用的一本古汉语字典,父亲记得字典里每一页每一个字的解释,那时的父亲也是他和几个兄弟崇拜的偶像,也是在那时,自己也立下了当老师的志愿。
由于父亲的严厉,成为老师之后的张爱东其实不太敢跟父亲请教教学上的事,因为怕父亲发怒训斥。但是自己这个女儿却是个例外,丽莉是父亲唯一的孙女,所以父亲很宠着她。记得在丽莉刚上小学的时候,父亲就去镇里买了最漂亮的小兔子铅笔盒,徒步走回家里送给丽莉。自己还清晰地记得,那时父亲的身体不是很好,腿脚很不灵便,加上路不太好走,父亲整整走了两个多小时。后来丽莉每次路过第五百货,都会想起爷爷,说爷爷就是在这里给她买的铅笔盒。
丽莉从小就爱翻看父亲的教学笔记和批改的学生作业。如今自己却要让女儿放弃梦想,张爱东觉得自己的想法太过自私,不知道该如何开口。就在他还想着如何劝说自己的女儿放弃当老师的时候,门外传来了熟悉的脚步声,女儿回来了。
一进屋,丽莉就兴奋地对他说:“老爸,今天学生们夸我的头型漂亮,说像个洋娃娃。”看着女儿一脸幸福的模样,张爱东到了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哦,是吗?哈哈,好好。忙了一天都饿了吧,快吃饭吧!”
在吃饭的时候,丽莉边吃边和父亲分享着这一天的工作经历,说到开心的地方,张爱东也会禁不住笑出声来。看着宝贝女儿一脸幸福的模样,张爱东犹豫了。
就在这时,客厅的电话响了起来,丽莉跑过去接了起来,当得知电话的另一头是学生的家长时,丽莉紧张得几乎跳了起来。后来张爱东才知道,这是丽莉当老师以来第一次接到学生家长打来的电话,电话这头的丽莉以为自己的学生出了什么事呢!而这一举动也着实让张爱东吓了一跳,笑言“差点犯了心脏病”。
挂了电话后,继续吃饭,但是张爱东却没有再听女儿说什么,而是在盘算怎么让女儿放弃老师这个职业,如果说刚才还是在犹豫的话,那么现在,他坚定了,他希望女儿生活得轻松一些,不用每天操心劳累、为学生提心吊胆。就在这时,丽莉也不再说话了,因为她发现了父亲根本没听,于是饭桌上就出现了片刻的沉默,也就是这片刻的沉默,让丽莉似乎看出了父亲的心事,她问道:
“爸,怎么了?”
“啊!”张爱东回过神来:“啊,没什么,吃啊!”
“丽莉,当老师开心吗?”张爱东问道。
“当然了,现在一天看不见孩崽子们我就想他们!”
“丽莉啊,老爸差点被你吓出心脏病了,换个工作吧,要不哪天你该成神经质了。比如考公务员?”
“公务员整天坐办公室不辛苦,不用早出晚归,你说呢?”
听到这话,丽莉放下碗筷,朝父亲淡淡一笑,回答说:“爸,我这辈子就当老师!”
张爱东把话说出口的时候就有些后悔了,对于出身教师世家的张爱东来说,他很高兴女儿能够继承他的衣钵,当时出于对女儿未来的考虑,他还是下决心要在丽莉这儿终止“家学”。但当他抬头看到女儿那一脸自信的笑容时,决心被瓦解了,在这一瞬间,张爱东明白了,孩子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想法与主张,在女儿心里,当老师这个念头不仅仅是她儿时的梦想,而是她一直努力和奋斗的目标。张爱东的嘴角也浮起了一丝微笑,因为在女儿那自信眼神的背后,他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他的父亲,一个当了一辈子老师的人。原来别人口中所说的家学不仅仅是一家人的共同职业,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身为人师的责任和一丝不苟的作风。这种传承早在父亲那一辈确立,自己在这种传承下走过了几十年的教学之路,而今女儿继承了这种作风。张爱东不再坚持了,因为他知道自己终究拗不过女儿,拗不过家学为女儿打下的烙印。
从那以后,张爱东就成了丽莉的“私人秘书”,在工作上和教学中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丽莉都会向父亲讨教,而张爱东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既然不能阻止,那就全力支持吧!”
三、“相依为命”的承诺
得到了父亲的支持,又有了爷爷的“武功秘笈”,这时的丽莉浑身充满了力量,“当老师”的信念在她的心中更加坚定了。这时的她或许还不知道,也正是因为这个坚定的信念,让她在20多天后的危急时刻奋不顾身。而这时的丽莉对她坚守梦想所要付出的代价根本一无所知,这时的她只是在想着怎么才能当好一个老师,而这个想法在她成为师范生的时候就早早地种下了。
2003年,对丽莉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因为在这年,她如愿以偿地考入了师范院校,距离自己的梦想又近了一步。但这时的丽莉不会想到,在她意气风发地迈入大学校门之时,命运之神为她安排了又一场人生的体验,而这场体验的代价却过于残忍,因为在一年以后,她将面对和至亲的生死离别。
这场离别发生在2004年,这年的冬天比往年要冷一些,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里,一个满脸泪痕的女孩趴在母亲的床头,看着已到了弥留之际的母亲,女孩的哭声都已略显嘶哑。
**躺着的是丽莉的母亲,她得了癌症并且已经到了晚期。对于丽莉的母亲而言,即将到达人生的终点,一切似乎已经无所谓了,唯一割舍不下的就是自己的宝贝女儿。在她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她希望能和女儿一起度过。丽莉从小就是个孝顺的孩子,在母亲最后的日子里,她一定会陪在母亲身边。于是正在复习准备考大学的丽莉匆匆赶回了家,在母亲的病床前完成了最后的复习,也陪着母亲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段日子。
这年,丽莉的母亲去世;也是这年,丽莉从依兰师范学校大专班升入哈尔滨师范大学大庆师范学院办学点,攻读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
经历了亲人的离别,丽莉比别人更懂亲情的重要,在丽莉看来:“血浓于水的亲情是不能复制的。”
丽莉从小就是爸爸贴心的“小棉袄”,即使是上了大学,也坚持隔几天就给爸爸打个电话,询问近来的情况。丽莉在外上学的那些年,无论是在外实习还是在寝室钻研教案,一张全家福照片一直和丽莉形影不离,全家福照片的背面写着一行娟秀的小字——“我和爸爸相依为命”。从母亲去世到现在,近十年的光景,虽然字迹已经有些模糊,照片也已经开始泛黄,但丽莉的细腻与感伤却清晰可见。
2007年对丽莉来说又是一个特别的年份,因为这年,丽莉大学毕业,面对步入社会的第一次选择,丽莉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回佳木斯,在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当了一名老师,因为在这里她可以陪在爸爸身边。
回到家乡,丽莉有一种深深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她喜欢和爸爸在夕阳西下的时候漫步街头,即使两人默默不语,在她看来,也是一种无以言说的幸福。
在和父亲散步的那一刻,丽莉是微笑的。她会时不时地侧目看看身边慈祥的父亲,再看看挂于天际的美丽夕阳,然后深吸一口气,从心底里说一句“多美好的日子啊!”
四、“最美茉莉”在悄然绽放
“她常把自己比做茉莉花,在生活中,她确实也像茉莉花一样,用淡淡的清香温暖他人、热爱他人。”
丽莉的同班同学都不会忘记丽莉那招牌式的开场白,在他们眼前似乎还浮现着那个可爱、爽朗的女孩的样子。
“一朵美丽的茉莉花”,是同学们对丽莉的评价。在同学们眼中,丽莉就是一朵美丽的茉莉花,“无论走到哪里都要带去芬芳”。这样一个聪明漂亮、性格开朗、富有上进心的女孩深深地感染着班里的每一个同学,常与丽莉接触的人总是说,她对未来总是充满希望,喜欢认真规划自己的人生,也常常说“不管怎么样,我都要开心地过好每一天”。于是就这样,一个爱笑、爱唱歌的女孩很快就融入到三班这个大家庭中,从此兄弟姐妹,朝夕相伴。
“张丽莉是个认真的人,办什么事都要向最高标准看齐。”上课的时候,丽莉总是坐在第一排,对老师布置的试讲训练十分积极,讲解生动准确。老师布置的写作训练,丽莉都认真完成。
楚丽丽是丽莉的师姐,长丽莉两届,在她的眼中当时的丽莉是个高个子、大眼睛、长头发、自然大方、不刻意修饰的美丽女生,对班级和宿舍的活动都很热心。
“她是个美丽、善良的女孩,经常给家庭条件不好的同学买些好吃的,在生活上照顾她们。学生会号召给贫困孩子捐书、捐东西,张丽莉抱着一大摞书一脸汗水追捐助车的情景,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
放飞师爱,放飞理想
在上大学期间,丽莉获校“英语大赛”二等奖,获校学生心理协会“优秀副理事长”称号,获文学院二等奖学金、单项奖学金等。在同学眼中,她是一个热情上进的好同学;在老师眼中她是一个积极上进、品学兼优的好孩子。
2004年,在学校组织的辩论赛上,丽莉的表现给现当代文学老师李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李老师是比赛的评委,丽莉所在的小组通过一场又一场激烈比赛,进入到了决赛阶段。面对上一届的冠军,丽莉率领自己的小组积极进取,最后虽然落败了,但是丽莉勇于挑战、永不退缩的性格深深地印在了李枫老师的脑海里。
“那时候我就觉得,这个女孩真的很厉害,面对困难,她从来不会放弃、退缩,所以她在危急时刻才会放弃了自身的安危,挺身而出救了学生。”
在演讲比赛中获奖的丽莉(左三)笑逐颜开
“当老师”是丽莉的梦想,也是丽莉对信念的坚守,这份坚守让丽莉在病痛的折磨中仍然惦记着自己的学生。人们常说:“这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如果说真有的话那应该就是父母对孩子、老师对学生,然而这两点都在丽莉身上找到了。
丽莉苏醒后,一直想给自己的孩子们写封信,她想告诉孩子们不要担心她,要好好复习,在中考中好好发挥,考出好成绩,可是由于术后恢复,药的效力还没有过,丽莉全身根本不能活动,她只能每天看着病房的天花板数日子。到苏醒后的第10天,她的手终于可以活动了,可是医生劝她不要动,“刚做完手术碰到伤口可不好。”但是在她的坚持下,医生同意了,于是就有了之前我们看到的那封信。
写这封信的时候,她的身体还非常虚弱,每次呼吸都会牵动伤口,但是她还在惦记着她的那些“孩崽子们”。
“我不在,孩子们有没有安心学习,有没有调皮捣乱……”
这些想法一直在她的脑海里打转,想到这儿,一个念头油然而生,“给孩子们写封信吧!”
想到了就去做,这一直是丽莉的性格,于是她让护士帮她拿来了输入工具,可是截肢的丽莉根本坐不起来,只能一只手端着,一只手敲击键盘,就这样写写停停,一封600多字的信,她足足写了两天。丽莉让爱人李梓烨帮她把信发给了于副校长,并叫学生们不要担心她,认真学习准备考试,中考考出好成绩!
几天后,学生们看到了这封信,当孩子们的目光定格在“永远爱你们的丽莉老师”这一行字的时候,所有的孩子都哭了。他们还记得那个在自己孤独时向自己绽放微笑的知心朋友,那个在自己遇到困难时伸出援手的丽莉姐姐,那个在星期天还在加班批改作业的班主任和那个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老师。这一切似乎就发生在昨天,发生在丽莉老师刚刚走入他们校园生活的那个时候。
五、如愿以偿,初出茅庐的丽莉有些迷茫
2007年,张丽莉大学毕业了,她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去实现自己当教师的梦想。参加工作后,丽莉的生活环境变了,生活中的角色也变了。从一个向往当老师的师范生成为了一名真正的老师,2007年9月,23岁的丽莉终于站在了三尺讲台之上。对她来说这是一个新的开始,更大的挑战还在前边等着她。
面对一大帮小自己10多岁的孩子们,怎么去沟通?这确实是个难题,这时的丽莉体会到了自己上中学时,老师面对自己和一大帮学生的难处。
不仅如此,对于一个刚参加工作的新人来说,新的环境、新的事物、紧张工作的压力,都带给丽莉不小的挑战。带着迷茫的丽莉并没有不知所措,凭着一股韧劲和不懈的努力,她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同事情深
有句话说得好:“如果你有勇气站在舞台上,那么你就已经是一个成功的人了。”丽莉就是这样的人。像所有80后一样,她也曾有过焦虑:“其实,在生活中,很多事情不像外表所伪装的那样,强大到真的可以让你望而却步的地步,真正让你止步不前的,仅仅是你自己头脑中的胆怯和所有的假想而已。勇敢迈出第一步,你就会看到不曾享受过的风景。”安静下来时,丽莉总会有感而发,文字中透露出淡淡的迷茫。她写道:
“忽然觉得人生很多东西犹如自己的发丝,虽然熟悉,却数不清楚它的千丝万缕。但人活着又不能像头发一样,发型不如意可以随意剪烫,颜色不喜欢可以随性烫染……但生活又怎么能够如此随心所欲呢?”
随后,她会安慰自己说:
“其实仍旧不够成熟,可是懂事还不够吗?成熟太累,懂事就好!”
生活中的丽莉就是如此感性,工作中的丽莉却又是如此拼命,对自己的学生,丽莉总是用心去呵护他们:
“用爱心浇灌孩子的心灵,用耐心期待学生的成长,用信心见证从事教育事业时最初的诺言——心怀师爱,温暖你我。”
这是丽莉当老师以来的座右铭,怀着这样的心情,不知不觉中日历已翻到了2009年。有的时候专心忙碌一件事就会忘记了时间,转眼间丽莉从大学毕业到现在已经两年多了,两年的工作让丽莉成熟、干练了起来,并且也培养了她积极进取、一丝不苟的作风。这一年丽莉如愿以偿地成为了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