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苦得学

13岁那年,敬一丹永远记住了妈妈的一句话:“享福不用学,吃苦得学啊!”

没过多久,苦日子来了,当时家住哈尔滨市松北区的敬一丹,在“**”期间,一家6口被分在四个地方。爸爸、妈妈和姐姐分别去了三个地方,敬一丹和两个弟弟则留在哈尔滨继续上学。

妈妈临别前,给女儿找来几块碎布,剪了几个三角口子,一边手把手地教敬一丹缝补丁、钉纽扣,一边放慢声音对女儿说:“以后,你就是这个家的老大了,要照顾好两个弟弟。”

从那个时候起,敬一丹就“接手”了这个家。妈妈的话时时回响在耳边。正值青春年少,敬一丹就学会了替自己和弟弟缝补衣服。因为东北的冬天特别寒冷,她又逼着自己学会了做棉衣棉裤、缝手套、纳鞋底。

少女时代,毕竟爱美,即使在艰苦的岁月,敬一丹也琢磨着学会了绣花。她在枕头上绣了几朵**,美其名曰:“战地黄花分外香。”

许多事情,都得自己去做。有些事力不从心,为了不让“要是有爸爸妈妈在身边会有多好”的想法分心,敬一丹便在自己的书包上用丝线绣上雷锋的头像,在一旁用红丝线绣上毛主席的手书体“为人民服务”。

敬一丹背着这个书包去学校上学时,引来了许多小伙伴羡慕的眼神。

这些是穿戴,只要冻不着就行,日常生活中的吃怎么办呢?照顾两个小弟弟,还有自己,这位13岁的少女还要学会与各种布票、粮票打交道。像这样的日子长了,敬一丹就不再觉得苦,正像妈妈所说,她学会了如何吃苦,苦不再是苦,而体会到了独立生活和照顾两个弟弟的快乐。

多年以后,已经功成名就的敬一丹依然故我,保持着最初的朴实和本性。虽然如今超市已经有各式各样的拖把,敬一丹依旧喜欢用旧布条扎拖把。每一次,她都会在劳动中获得一种简单的快乐与满足。

17岁那年,敬一丹去小兴安岭当知青。5年后,她被推荐到北京广播学院上学,成为最后一批工农兵学员。大学毕业后,敬一丹一边工作,一边捧起了书本。她想参加考试,成为母校的研究生。然而,身为工农兵学员,敬一丹对26个英文字母非常陌生,面对英语考试更是一种煎熬。第一次参加考试,她是逃出考场的。最终,为了心中的梦,敬一丹狠下心,专攻英语,一切从零开始,每天疯狂地又背又写。经过长期准备,她第三次走进考场,终获成功,成为一名研究生。这一次,敬一丹不再感到自卑,她是昂首挺胸“杀”回北京的。

一向有“吃苦得学”的精神,毕业后的敬一丹勇敢地走进中央电视台,并在那里一举成名。1995年,《中国少年报》举办了“我眼中的妈妈”征文。当时,敬一丹上三年级的女儿王尔晴写的《妈妈这个人》荣获一等奖。文章写道:

我的妈妈叫敬一丹,她是中央电视台的一名记者……妈妈从来不叫累,也不怕苦,不怕脏。她没有闲着的时候,就是打电话,也要拿一块抹布擦电话机。妈妈脾气大,她每次发脾气都是冲着我和爸爸发。妈妈不挑食,不爱吃的东西她就少吃;爱吃的东西她也不把盘子放在自己跟前,而是问问别人爱不爱吃。别人爱吃,她就少吃一点;别人要是不爱吃,她就多吃一点。妈妈很节省,从不乱花一分钱,浪费一粒米,要是爸爸扔了一个纸盒子,妈妈就会再捡回来……我爱我的妈妈。

女儿眼中的敬一丹是多么可爱可敬!

从1996年6月起,敬一丹担任《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栏目的总主持人,并主持了“香港回归”“澳门回归”“迎接新世纪”等一大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报道。最终,敬一丹以自己的能力和魅力,多次荣获“金话筒奖”,被评为全国“十佳电视节目主持人”。

梦想启示

“享福不用学,吃苦得学啊!”

一丹妈妈的话,培养了一个坚强的女儿;一丹又培养了一个懂事的孩子。

每当敬一丹回忆起那段苦日子时,她总笑着说:“假如当时妈妈说:‘我可怜的孩子!’我也许会哭,为自己,为弟弟。而妈妈却说:‘吃苦得学啊!’我就不以苦为苦了,反而受到了一种鼓励,甚至以苦为乐了。”

古人云: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吃苦正是成功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