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充电中把握命运
多年以后,董卿理解了爸爸,理解了父爱,和父亲当年的教育方法。
身为独生女的董卿,还没有上学时,在报社工作的爸爸就开始教她认字。识字的快乐还没过去多久,苦日子就来了。爸爸开始让她每天抄成语和古诗,并大声朗读和背诵。
在董卿记忆深处,总会有这样一个印象:爸爸一大早就把还处在睡梦中的自己从**提了起来:“该去跑操了!”
原来,爸爸要求董卿去家门口对面的淮北中学的操场上跑1000米。
在操场上跑步会让那时的董卿感到难为情,因为当时学生出早操,而董卿一个人在400米的跑道上跑步,女孩儿的敏感让她觉得整个学校的同学、老师好像都在看她,感觉自己特别傻。正是这种感觉,也让董卿有过几次机灵的行动:下楼以后找个门洞躲着,算着时间差不多了再喘着粗气跑上楼,假装上气不接下气地说:“我跑完了。”
从7岁开始,她会被爸爸要求做一些家务,每天刷碗、擦地。也许这些还可以接受,但爸爸不允许她每天多照镜子,爸爸说:“马铃薯再打扮也是土豆,你每天照镜子的时间还不如用来多看书。”
上中学时,董卿就有过勤工俭学的经历。每年寒暑假,爸爸就让女儿去做各种零工,如宾馆清洁工、商场售货员、广播站广播员等,董卿都干过。15岁那年,她到宾馆当清洁工,10个房间,20张床,她要一个人打扫完,最难的是给床换床单,翻动席梦思床垫是力气活,当时董卿的衬衣背后全湿透了,流了一身汗,就这样苦干了一上午也没有完成一半的工作。
爸爸特别严厉,也许董卿在她的童年和少女时期,从来没有体验过掌上明珠的滋味。
不过,上大学后,董卿与爸爸之间的关系突然出现了微妙的变化。有一天,爸爸也意识到他过去的某些教育方法的确有不当之处。他请求女儿原谅,并与女儿第一次像朋友一样碰了杯。
大学毕业后不久,浙江电视台招聘主持人。董卿前往应聘,并幸运地被录取了。正当她在浙江电视台当主持人,有时还做制片,干得如鱼得水时,上海电视台招聘主持人,父母希望女儿回上海工作。这样,董卿便应聘了,最终她从700多个应聘者中脱颖而出,来到了上海电视台。
最初,来到上海电视台的日子让董卿感到意外,因为没有节目让她做,也没有人理会她。在同事们的眼里,她只是个新人。到了年底的上海春节晚会,董卿只有跑前跑后、负责联络和催场的工作可做。近在咫尺的美丽舞台,那时并不属于这个心怀梦想的女孩。她还得等待。
那时的董卿,选择了读书,继续给自己充电,随后她顺利考入了上海戏剧学院电视专业,在那里完成了自己的新学业。
一段时间的沉寂之后,董卿抓住了机会,成功主持了《相约星期六》这档新节目,并让她在上海家喻户晓。
随后,董卿又有过一段失落的日子,她利用那段空闲,又报考了华东师范大学古典文学专业的研究生,继续为更大的梦想做起飞前的准备。
董卿在随后的岁月不断释放出自己的美丽和魅力,成为现在的“央视一姐”,并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梦想启示
小时候,董卿是文体爱好者,她的作文成绩很好,演讲、唱歌、跳舞也都很好。
同许多喜欢文艺的女孩子一样,儿时的董卿梦想成为一名演员。不过,父母对此事表示反对。最终,她不顾家里的反对,高中毕业后考入了浙江艺术学院的表演专业。
这样看来,“央视一姐”董卿,在很早的时候就是一个心怀梦想的孩子。
虽然爸爸在教育上很严格,但也让董卿在背诵古诗词中提高了作文成绩,培养了她热爱文艺的情结,也让她在后来的人生道路上取得了成就。在这一点上说,董卿是幸运的。
亲爱的小伙伴们,心中有梦想就去放飞吧!记得在路途之中,不断给自己的人生充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