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知己——忠诚不二的内心动力
原文
知音难觅
唐朝诗人崔珏曾作诗曰:“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唯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是啊,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河水轻轻地流淌着,清风慢慢地在面颊前吹过。风儿,流水,你可知道我的心在撕碎着?我不停地问自己,我认识那么多人,但懂我的,明白我的心的人在哪里?古人有句古话:结交须胜己,似己不如无。因此,交友也要慎交,善交。
今朝有酒今朝醉,却无一人与我饮。喝酒本是人生一大快事,但却找不到红颜知己与我把酒共欢。徘徊在草地上,彳亍在林荫小道中,我感到无比惆怅,无比失落,因为我的知己在哪里我都不知道。对天大吼天不语,望地低吟地不说。仰望天空,白云仿佛在向我诉说着人世间的悲与欢。闭目聆听,垂柳好像在告诉我天与地的和谐统一。花儿凋谢,黄叶飘落,我似乎正在随着大自然的韵律而陶醉着,从中悟出人生的真善美。
踏着时光的脚步,来到这茫茫人间。岁月的尘埃慢慢在眼眸里滑落。手拿一盏明灯,为知己照亮前方;摘一朵荷花,给红颜一份纯净。纵使时光流转,我寻找知己的心依然不改变。皎洁的月光照射在大地上,我纯洁的内心仿佛得到了净化。知己你在哪?我的出现正在为你准备着,拂一首琴曲,我的乐声正在为你弹奏着。假如我是千里马,我的伯乐又在哪?此时我的心正在澎湃而着急地等待着,等待着。
窗外的雨一直下着,而我的心灵却在孤单中独舞,轻轻踮起脚尖儿释放心底无以表诉的哀伤。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人为知己者死,吾为知己者生。飘落窗台的雨啊,你若是来自我内心深处的天空,那就请你轻叩窗棂,坠落在我的掌心,让我知己的温暖抚慰今夜寂寞的思念,了却我内心的伤痛吧!
小轩窗,单凭栏,黯然叹,独落泪。我为你憔悴,为你缱绻,而你是否在为我黯然神伤,在秋风中独自泪流?我在河流的对岸边等你,知己。
时光的复刻中只留下了一个又一个叫做日子的东西,而我身处其中,一路跌跌撞撞、风尘仆仆,已经习惯了自己觅食,飞得高且远,虽然总会觉得伤心劳累,但我有着自由的灵魂。
我最大的幸福就是看着我爱的人一个比一个幸福。闺密,兄弟,朋友,知己。答应我,都要好好的。
与其因为别人看扁你而生气,倒不如努力争口气。争气永远比生气漂亮和聪明。好多事就像雨天打着的伞,你冲进房间就狼狈仓促地把它收起来扔在了一角,那褶皱里仍夹着这夜的雨水。过了很久再撑开,一股发潮的气息扑鼻而来,即使是个晴天,也会令你想起那场遥远的雨。有阴影的地方,必定有光!时光静好,与君语;细水流年,与君同;繁华落尽,与君老。
拼命提升自己。穷而弱往往容易玻璃心,一碰就浑身炸毛生怕自己被忽视。只有经济和精神都独立,才会让你更有底气,也更自信从容。这个世界上,谁都没有错,只是我们有不同的际遇,被迫走上不同的道路。没必要着急,若是注定发生的事,它一定会发生,在合适的时机,和对的人一起,因一个最恰当的理由。
人生最大的烦恼,不是选择,而是不知道自己想得到什么,不知道到了生命的终点,自己想有些什么人在身边。打开心灵的窗子,静看时光旖旎着一曲花开花落。红尘驿站,总会有人来人往,曾经的美好,未曾辜负,落花散尽,风轻云淡。
人之累由心而起,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用一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境界,那生活就会快乐,时光的纸笺上刻下的不都是沧桑,还有岁月沉淀的那份静美。
斟一盏记忆的茶,让往事在杯中**涤,归去的路口,时光已从指间的缝隙蜕化成惆怅,低眉处,不过是自己素描的那一片影。
一地落红,淡漠了冷暖;一树梅开,缱绻了浮华。你是不是有时也觉得,内心的那个自己,隐藏得好累,藏到快让自己找不到了。这么多年,我一直在学习一件事情,就是不回头,不为自己做过的事情后悔。人生每一步行来,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我得到了我想要的一些,失去了我不想失去的一些。可这世上的芸芸众生,谁又不是这样呢?
一个淡淡的我,简约、浅笑,静谧处念想昔日的想念,欢闹时融入当时的氛围。闲来读读书,看别人的行云流水般雀跃文字;寂寞写写字,画自己从未割舍的惆怅心事。
昨日风景昨日香,一曲寒水江雪凉;天籁之声天籁逝,独倚临窗然小样……
含英咀华
有了知音,你的才情才会有人来赏识;有了知音,你的思想才能引起共鸣;有了知音,你的高贵才会令人钦慕。因为有了知音,才有了你继续创造的灵感;因为有了知音,才有了你思想上的更高境界;因为有了知音,才有了你另一种高贵。真正的朋友,懂得沉默,懂得等待,他知道你想跟他说的话自然会跟他说,他会对你的好适可而止,他知道你好的比坏的多,但永远不会告诉你你有多好,就像他永远不会告诉你他有多爱你一样。时间把人划分成一个又一个圈,只有永远和你站在同一个圈子里的人,才能成为你可以守护一生的朋友。知音是每个人内心寻找的回声,所以我们要用言语交流,用眼神传达,用内心感悟。朋友交往的越久越应该尊重和爱戴。彼此的问候和照顾,都是情感涓涓如水的表达。天高地迥,才知道宇宙无穷无大;悲欣交集,才感悟情感的魅力和深度。
泛舟经典
俞瑞,字伯牙,战国时的音乐家,曾担任晋国的外交官。俞伯牙从小就酷爱音乐,他的老师成连曾带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他一直在寻觅自己的知音。
有一年,俞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俞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俞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俞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俞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俞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听了俞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俞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那打柴人看到俞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俞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俞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两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并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俞伯牙的琴声。
听了老人的话,俞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后人有诗赞美曰: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与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经典心语
俞伯牙精擅音律,苦于没人欣赏,偶于山中创出新曲,山水与人合二为一,此情此音更是迫切地希望得到认同。
正在此时,钟子期出现了,他不但听懂了俞伯牙的旋律,更听懂了俞伯牙的人。
最后,“知己”是专用词,可俞伯牙珍视音乐胜过自己,自是情理之中的事。于是,俞伯牙将钟子期视为自己平身仅有的“知音”,而不是“知己”。因为钟子期和俞伯牙在一起,钟子期永远只是个倾听者,钟子期是俞伯牙的知音,是一种追随和依附。高山流水的典故已经进入我们的集体内心。当我们说起知音的时候,强调的往往是要互相理解,而不是一意孤傲,我行我素。千里走单骑,是心有所往;雪中送炭情,是义的彰显。没有哪一种情感是理所当然的,没有哪一种劫难是平白无故的,我们面对生命给予我们的起起伏伏,唯一能做的是珍惜和感恩。
知识徜徉
中美友谊观对比
人处在社会中,不能独自生活,必须和社会接触,必须结交朋友,须得到他人的赞同,须得到别人的关怀。因此,朋友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甚至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扮演了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
对友谊的需求是全人类普遍存在的现象,无论对于中国人还是美国人,朋友都是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正如我们中国人的一句友谊格言所说:“没有真挚朋友的人,是真正孤独的人!”美国人对待友谊的看法也有类似的格言:“Without a friend,the world is a wilderness.(没有朋友,世界成了荒野。)”由此可见,朋友对于任何人而言有多么地重要。
但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对待交朋结友这件事上,中国人的友谊观与美国人的友谊观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下面从六个方面来加以比较。
一、中美友谊观中存在的差异
(一)从定义看
新华字典中对于朋友的解释为“同学,志同道合的人或特指恋人”,由此可知,中国人内心里对“朋友”的界定非常明确,内心有一把非常清楚的尺。而美国人的“朋友”概念却相对宽松。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七版中对“朋友”一词的定义为“喜欢的人、支持者,不是敌人,讨厌的人”等,由此可以看出,相比较中国人而言,对于友谊美国人更加开放、更加随性。有个留学生曾经概括说:“当一个美国人称某人为‘朋友’,大多数情形下他只是在表示礼貌友好,而不是真的要跟他建立一种友谊。”
(二)“友谊”持续时间
在中国,友谊往往是坚固、稳定甚至是终身的。就算是分别两地,朋友之间往往都会相互联系,或许是通过打电话或是聚会等,两者的友谊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逝。
外国人对友谊并不一定追求“永恒”,美式友谊就有些“速溶咖啡”的味道了,朋友交得快,忘得也快。美国是全世界流动性最大的一个国家,这种流动性使得美国人的人际关系相对淡薄。美国人对朋友的热情很快能从一个人转移到另一个人。因此,在美国,朋友之间如果一段时间内不联系、不见面,他们的友谊就会迅速地枯萎甚至死亡。
(三)“友谊”延伸的范围及领域
在中国人看来,朋友间的亲密程度是较高的,朋友之间往往会形成一种互相依靠的合作关系。美国人之间的友谊,大多数局限在某个领域,而不会自然而然地延伸到彼此生活、工作的其他领域之中。大多数美国人认为友谊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因此,和美国人做朋友,有一种“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感觉。
(四)交友目的的差异
在中国,交朋结友本身就是一种乐趣,很少有人从一开始就想从对方那里获取利益。中国人交朋友往往建立在有共同语言、志趣相投的基础之上,交朋友的目的相对单纯并且感性。
在美国,实用主义是美国人的独特信念,这种实用主义自然而然地反映在美国人的友谊观上。美国人找工作时有一句名言:“重要的不是你会什么,而是你认识谁。”这反映了美国人“交朋结友”,其意在扩大自己的交际圈,为自己未来的发展预留机遇和空间。
(五)建立及维系友谊方式的差异
1.建立友谊的差异
中国人对建立友谊非常谨慎,也就是第一道心理防线是非常高的,所以当他们和陌生人见面时往往比较谨慎,彼此之间要接触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交流到了一定的深度,摸清彼此的习性和脾气,发现彼此是志趣相投或是共同经历“磨难”之后,才会在心里承认彼此是朋友,才会看重这段友谊。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友谊意味着朋友间一生的信约,是要慢慢培养的,因为友谊一旦形成就终身相随。中国人所交的朋友必须是志同道合,兴趣相投,性格相近,否则就不能成为真正的朋友,只能算是点头之交,泛泛之辈。
而在建立友谊方面,美国人恰恰跟中国人相反。美国人刚开始和陌生人建立友好关系时,内心的防线是非常低的。但是当最初的这种友好关系进一步发展时,也就是要建立“真正的友谊”时,内心的墙体会不断升高,因为在美国文化中人们强调“隐私”和“独立”。或许你在初次和美国人打交道时会觉得他们很友善、很热情,但如果你想当然地认为他们已经把你当朋友看待了,你无疑要失落了。友善并不代表友谊,真正的朋友之间的友谊需要时间的历练及奉献精神,而这正是很多美国人所缺乏的。
2.维系友谊方式的差异
由于中国人的“互依自我构元”在社会环境中起了主导作用,因此一旦确定友谊,朋友之间就相互关心彼此依存。因为要彼此依存相互联系,从而也形成了非常有特色的中国式的友谊交流方式。中国人友谊的保持,需要不断地互动,而这个互动就是不断地串门,拉家常,甚至一口气聊天几小时。并且对于中国人来说,朋友之间的串门聊天是不需要预约的,因为这是“情不自禁”,而只要是朋友,随时随地都是受欢迎的。
但这些往往是美国人觉得很费解的习惯和方式。美国人认为朋友就是说得来一起,说不来就分开,在他们看来,朋友并不意味着总是要在一起。在很多时候,“朋友”对于美国人来说,也仅仅意味着逢年过节打个电话祝福或问候一下,所以他们维持友谊的方式就仅仅只是时不时地举行聚会而已,他们不会没有约定就擅自上门做客,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不礼貌,不尊重他人的行为。
(六)对“朋友”期望值的差异
中国人觉得给朋友帮忙是理所当然的,即使因此要蒙受物质方面的损失也是值得的,正如中国格言说的那样,“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为了朋友甚至可以“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为朋友两肋插刀”。中国人通常在需要朋友帮助的时候判断其是否为“真正的朋友”,正所谓“患难之交”“患难见真情”。中国人欣赏“君子坦****,小人长戚戚”,既是朋友也就不应该分彼此。朋友之间应当“肝胆相照”,为了知己朋友,牺牲自身某些利益甚至生命也在所不辞,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而在遇到正经事的时候,中国人往往也会把交情因素考虑进去,很少能做到“公私分明”。中国人的友谊讲究情深义重、重义轻利,人情味更浓一些。中国朋友更关心和在意对方、处处为对方着想、无微不至,甚至为朋友“两肋插刀”。因此,对朋友,中国人的期望值是非常高的。
中国人认为的朋友间理所当然的事和自然而然应当承担的责任及义务,很多美国人非常不认可。在他们看来,做朋友意味着彼此之间交流兴趣、爱好及思想;对双方而言,友谊更是一种乐趣、一种权利,而绝非责任和义务。他人不会为你承担其认为不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即使是朋友。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时,美国人很少主动地向朋友寻求帮助,而更多地依赖自力更生。遇到正经事的时候,他们往往会依赖理性而不是交情来办事,即“公事公办”。对美国人而言,朋友之间的交往,彼此并没有多少的义务和责任可言,美国人推崇的是独立性和自主性。美国人注重个体的独立性,信奉“自助者天助”,这样的价值观在他们的交友观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二、形成中美友谊观差异的原因
中国是典型的集体主义社会,美国是典型的个体主义社会。美国人往往比较独立,强调自由,变动非常多,而中国强调的是集体主义,注重合作与团结,再加上安土重迁思想的影响,变动较少,因此中国人的“互依自我构元”起主导地位,相反美国人的“独立自我构元”起决定作用,由此也导致了中美两国人民对友谊和朋友的观念定义的不同以及由此引起的待友方式等的差别。
美国人的流动性比较大,经常换工作,换住房,美国人更加喜欢租房,因此相对喜欢买房的中国人来说,美国人友谊的流动系数和变动频率要高得多。美国人把变化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对于美国人,认识新的朋友,结交陌生人,获得新的友谊是非常值得做的事情。可是中国人却更愿意和老朋友交流,对于陌生人和一份新的友谊往往会考虑再三才会做出行动。这也是造成中美友谊观有所差异的原因之一。
总之,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对待交朋结友这件事上,中国人的友谊观与美国人的友谊观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双方也有共同点,那就是:大家都珍视朋友之间所建立的真挚友谊。而了解中美友谊观的异同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不仅有利于我们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也有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原文
落叶与收获
这座城市的又一个过客,像枝头上不经意间飘落的一片落叶,那样轻盈,脆弱,一阵轻轻的微风就能将它飘走。你总说遥遥无期,转眼就各奔东西。
老朋友相见,虽然多一份苍凉,无法抹去的还是心中的那份永恒。每当想起他,我的心便禁不住碎落一地。没有朋友的日子我已经习惯,更多的时候,朋友也并不是解除孤独和寂寞的良药,而有人从一出生就可能比我终其一生的奋斗更要辉煌。生命里更多的东西是与别人格格不入的,最终割舍不下的还是与自己一脉相承的亲人。
一直无法找到平衡的支点,我知道痛苦会像秋天的落叶一样片片飘落。若所有的爱,注定只能使原来尚未愈合的伤口越来越疼,我愿意和你一样放弃。那远去很久的快乐,重新又绽放在我的心田。这将是我一生最致命的伤痛。天空有白云为伴,远山有群鸟相随。对人类而言,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欢聚的季节,而对于自然而言,它是播种的季节,离散的季节。
时间可以磨损青春,岁月可以洗尽韶华,而像他这种痴情人珍藏在心中的那份情,却是时间和岁月都无可奈何的。我不知道是谁最终停泊在这个温暖的港湾。在你失意的时刻,我愿是你共谈心事的知己,别忘了我们的友谊,并非一朝一夕很多没有感情的爱,如今已被很多人熟练地操作,所以真爱难寻,假爱难辨。
感情真的难解释,解释情感奥秘的人,总是备受感情折磨的人。那段没有他的日子里,被如潮的相思所淹没。愿为一场真爱而死的我,仿佛忽然觉得,历尽千辛万苦珍藏的友情,正如你所轻易放弃的那样,只能是一场过眼烟云。觉得自己像冬日的小草,似乎已到达生命的尽头。我全盘把自己托出,而所有感情将要落地时,我听到自己心碎的声音。爱没有爱到尽头,没有爱到覆水难收,就不算是真爱。我眼也不眨地看着他走远,刻骨铭心地记着我今生的至爱就这样走出我的生命。
我们从一开始就相互筑墙,好长一段时间才发现这堵墙筑来筑去,筑成一段伤心而又甜蜜的故事。我们磕磕碰碰,又互相冷漠。当我远行的身影在路上磨破,当我参天心情在异乡顷刻塌方,你知道我在等你吗?等你描绘的斜阳夕照拉长我的信念,等你诗意的朦胧,细雨的温柔风化我浪子的心。保留一份永不倾诉的友爱,永置心底的友爱,到地老到天荒,到海枯石烂,直到来世续今生之缘。
曾经有一段伤感而无望的友情,只因为那千百年来一直流传的一份缘。门里的眼睛漫不经心望着门外的风景,而门外又有多少双朝圣者虔诚的眼睛望着门里。憧憬死生相伴的友情,只是不再认为平凡的人可以拥有。真能干干净净忘掉你吗?我不知道是否应该打开窗棂,让小雨飘进来,我不知道面对春天的期待,我该付出怎样的爱。枫叶再红的时候,我已是他乡之客,成熟的秋天里你我却是一无所获。学多些,你选择生活,学少些,生活选择你。充满焦虑的等待把我的心化作一个纸蝴蝶,欲飞不能,却空长一对相思的翅膀。
此刻想你,风中的梧桐摇碎一树浓如秋雨的愁绪,不知这久亮的窗灯,是否能剪碎我们此刻共同感知的忧郁。我想把思念制成一板圆圆的唱片,遥寄给你一首永不褪色的情歌。用纯净的爱心,把祝福的花环奉献;愿你生活中流溢鲜花的芬芳,愿你生活中洒满明媚的春光。
缕缕微风是我的声声问候,丝丝细雨是我的点点祝福;点点花语,带着点点深意,片片花香,是你我的情谊,句句问安,祝你吉祥幸福。遥寄一份对远方友人的思念,尤其在这特别的季节,愿摘下彩色花朵,扣上思念,许下祝福。辗转苍茫月夜,枕着想入眠,梦中读你,不会失意,醒来看你,更觉痴迷。
只有心理上繁花似锦,才能引来行为上绿草如茵,和我们生活的悲与喜有着休戚与共、千丝万缕的联系。选朋友要慢,换朋友要慢,友情,不管别离多久,情在,相逢终有期。其实,思念是不经意的,也是无法扼杀的。仿佛晨钟暮鼓般准时,爱花之心人皆有,惜花之情何处问。但有时理智往往臣服于感情,蓦然回首,记忆深处的烟波浩渺中,还有一个完全懂你的纯精神友人在无言相送,让你知道你在世上从来就没有孤独过。
想舒展你紧皱的眉头,在上面留下我温暖的唇印,拾起你跌落的叹息,捧在手心轻轻抚摸;想将你脸上的泪珠当甘露饮尽。然而,却无法在你每寸肌肤上写下千古绝唱的爱情誓言,只有圆一个友情的梦。
想把所有灵魂浓缩成瞬间的狂野给你;想与你天崩地裂地爱上一次然后下地狱;想抛除一切顾虑与你重温别人的“廊桥遗梦”;想为你做一回离经叛道的先锋……然而,理智告诉我“不能”。窗外飘飞的落叶,可是你撒落的叹息与无奈吗?你是我这辈子一份酸甜交织的牵挂,正如你**气回肠的爱会照亮我未来的征程,伴我远走天涯,可我抚不平你的伤痛,擦不干你的泪花,因为我这双手已经挽起了别人的臂膀,而我擦泪的手帕也给了别人。
从今以后看月缺月圆我就知道你的足迹,月缺时你在他乡独自徘徊,月圆时就悄悄地走进了我的心上,远行中,你看见路边那盛开的鲜花,恰是我绽开的温情伴你天涯,那天上的雨云,是我撒不去的离愁和牵挂,当风从你耳畔发间吹过,是我对你轻轻的耳语亦或缠绵的五指在为你梳理蓬乱的头发,而夜晚床前那清冷的月光,则是我撒满一地的相思。
二月,大雪纷飞,是我飘洒不尽的相思;六月,芳草萋萋,是我蓬勃的爱在疯长。面对你执著而炽热的爱情,一个健康的血肉之躯,谁不想用火山爆发般的热烈来响应?可是我们中间还隔着道义,责任与义务,这重重的障碍,迢迢征途中还有人需要与你我相携着淋风沐雨一路走过,作为正直善良的我们又如何漠然视之,置亲人的感受于不顾呢?我做不到,或即便破釜沉舟地做到了也不会心安理得地去一味享受自己的幸福,如此,我们不如理智些,让一切不该发生的不要发生,只在彼此的心中守护着一份凄婉的美丽而渐渐老去,在生命尽头……
含英咀华
当一个人失落的时候,那么旁边陪伴的必定是她的朋友;当一个人不开心的时候,那么能陪着一起哭的必定是她的朋友;当一个人开心的时候,和她分享快乐的必定有她最好的姐妹,最好的哥们。有的人说:朋友就是一起疯,一起闹,有难一起担,有乐一起笑的那种铁哥们。也有的人说:朋友其实分很多种,也许是对你有帮助,也许是对你有所图的,或许是对你有损害的。当你的朋友向你倾吐胸臆的时候,你不要怕说出心中的“否”,也不要瞒住你心中的“可”。当他静默的时候,你的心仍要倾听他的心;因为在友谊里,不用言语,一切的思想,一切的愿望,一切的希冀,都在无声的喜乐中发生而共享了。
泛舟经典
把你的名字刻在石头上
有两个朋友在沙漠中旅行,途中吵架了。其中一个人打了另一个人一记耳光,被打的觉得受辱,一言不发,就在沙子上写下:“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耳光。”
他们继续走,来到了一条大河边,过河时被打的那个人差点被淹死,是他的朋友救了他。被救起后,他拿一把小刀在石头上刻下:“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
在一旁的朋友好奇地问他:“为什么我打你,你写在沙子上,而现在你却刻在石头上?”他笑笑说:“当一个朋友伤害你的时候,要写在易忘的地方,风会负责抹去它;相反的是如果别人帮助你,我们要把它刻在心灵的深处,那是任何风都抹灭不去的。”
经典心语
朋友在相处时,伤害往往是无心的,帮助却是有心的。忘记那些无心的伤害,铭记那些真心的帮助,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你有很多的真心朋友。
朋友不是玻璃做的,有许多人总是把朋友当做玻璃,小心翼翼地怕碰坏了。有时候,明明对朋友很不满,却不敢表达出来,害怕一旦表达不满,就会发生冲突;一旦发生冲突,就会伤害感情;一旦伤害感情,就失去这个朋友。真正的朋友不是玻璃做的,如果朋友真的像玻璃一样不许你碰,这样的友情也是自私的。
温馨提示
请记住,你还有我
累了,就要多休息;困了,就要入梦里;饿了,就要吃东西;烦了,就要解闷气;乐了,就要笑嘻嘻;想了,就要多联系。常给我发短信息,包你快乐又美丽。
阳光在播撒,花儿在绽放,鸟儿在欢唱,小草在生长,生命在搏动,绿色在萌发,我在为你深深牵挂,祝福为你早早送上,愿你幸福永无边,快乐永无疆。
怀着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和憧憬,过好今天迎接明天,懂得珍惜,懂得感恩,学会理解,学会包容,以微笑面对挫折,以坚强征服困难,愿友一生幸福!
用你的汗水、执著和勇气,在这个世界留下灿烂的痕迹,用我的善良、关怀和爱给你信任和依赖,朋友,请记住,你还有我永远的支持和祝福。
世上最难断的是感情,最难求的是爱情,最难得的是友情,最难分的是亲情,最难找的是真情,最难受的是无情,最难忘的是你开心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