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2010年11月,《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建立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监管体系”。[1]但目前各地自行制定的幼儿园评估标准基本未经信效度检验,过分强调硬件和管理因素,对作为质量核心的教育过程性要素关注不够,在评价的操作过程和结果处理等方面缺乏科学性。[2][3][4]在此背景下,研发适应我国国情的、科学的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工具,成为学前教育研究工作者的重要使命。[5]众所周知,教育质量评价工具的研发是一个要求高、耗费大、周期长、见效慢的艰巨工程。那么,能否直接运用国外的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工具来评价我国的幼儿园教育质量呢?或者说,国外的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工具来到我国,是否会遭遇“文化休克”呢?这是本研究所关心并致力于探讨的问题。

幼儿教育的质量与文化情境有无关系?是否存在跨越不同文化而依然有效的质量评价工具?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认为,教育质量是一种与文化价值无关的客观存在[6][7],跨越文化情境衡量教育质量的共同标准与工具是可能的——存在的只是语言和翻译问题。[8]但也有学者从生态学、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揭示了儿童的发展和教育与其所处的文化情境之间存在互动的密切关系。特定社会的“质量标准”应当反映本土的文化价值和关切,但未必能够跨越自身的边界而运用于其他文化。[9]研究者们认为:一方面,儿童发展作为人类个体的自然成长过程,存在一定的普遍性规律,这是教育质量评价工具一定程度上能在跨文化情境中使用的基础;另一方面,儿童作为特定文化群体中的个体,儿童发展与教育作为社会化的过程必然具有文化情境的特异性,这又为教育质量评价工具的跨文化应用带来制约。

在国际早期教育质量评价研究领域,ECERS-R是著名的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工具之一,在国际上运用最为广泛,并在一些“跨文化”研究中被证明是有效的。[10]自20世纪80年代末,国内学前教育界开始关注ECERS及ECERS-R。[11][12][13]21世纪初以来,国内开始有了一些不同规模的运用ECERS-R的实证性研究。[14][15][16][17]但这些研究并没有真正回答:对于中国的文化教育情境而言,ECERS-R是否是一个可靠有效且具有文化适宜性的工具,能否直接用于中国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测量与评价?

自2010年起,我们进行了该项研究,致力于回答这一问题。本研究通过对ECERS-R试用于中国幼儿园班级观察测量结果的多层面分析,评估ECERS-R在中国的文化适宜性,基于实证探索的结果,讨论中西方文化情境与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工具之间的关系,进而在跨文化的视野下探讨中国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观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