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托幼机构教育质量与每一位在园儿童的生命与发展息息相关。

在儿童早期教育国际研究领域,越来越多的证据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接受机构化早期教育,对于儿童的长期或终身发展而言,机会与质量同等重要;托幼机构教育质量对于处境不利儿童更为关键。

基于未来核心竞争力与人才战略的考虑,近几十年来,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纷纷加大了对儿童早期发展与教育的投入,在增加机会、促进普及的同时,高度重视对教育质量的投入,研制并不断改进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与工具,逐步建立起教育质量保障与推进系统,以改善早期教育质量,致力于儿童早期的最优化发展。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发展,政府不断增加财政投入,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带来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的快速提升,但学前教育质量提升任重而道远。一方面,我国特别是发达地区学前教育的快速发展是工业化、城镇化累积势能短期爆发的结果;另一方面,民众的学前教育观念、教育质量观念还停留在一种简单、粗放的水平。这决定了学前教育质量保障基础薄弱,学前教育仍然是基础教育最薄弱的环节。

随着学前教育的快速普及,我国已成为学前教育大国,要实现中国梦,实现教育现代化,亟须将我国建设成学前教育强国。这需要在政策上,建立托幼机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在实践上,形成托幼机构教育质量提升的操作路径,探索教育质量改进的具体举措;在研究上,形成适宜国情的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工具,并具有国际可比性。

在此背景下,本课题应运而生。在跨文化视野下积极汲取国际权威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工具的精髓,通过扎根本土的长期探索,本研究致力于研制能够全面反映我国托幼机构教育环境和教育过程质量的评价工具,并运用这一工具对我国的幼儿园教育质量进行全面、系统、客观的评价和具体深入的分析,以期为我国的学前教育质量保障政策与提升实践提供证据支持。

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研究似乎是一个“黑洞”,其艰巨程度远超乎研究者们最初的预设。

何为托幼机构教育质量?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内部构成要素与影响因素如何区分?哪些质量要素对儿童发展更加重要?面对歧义丛生的文献,研究者必须做出理性的辨析与清晰的界定。质量标准与深层文化价值观的脉络关系如何厘清?适应我国文化价值观又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观念是什么样的?研究者必须经过深度的思考加以审慎建构。

在质量要素确定与评价指标体系建构的过程中,物质环境、健康与安全措施、课程结构、不同形态的活动过程、人际互动、内部支持系统、外部支持系统,权重如何平衡?在课程实践模式多元化的背景下,如何衡量幼儿园课程结构的均衡性与整合性?集体教学是中国幼儿园教育的重要路径与活动形态,但其有效性如何衡量?如何超越不同课程领域的特殊性、凝炼出跨领域的质量评价要素与指标?在量表结构与评分方案的确定上,如何凸显指标之间的内在关联、增强评价内容的逻辑结构?指标的等级如何更好地反映我国不同地区幼儿园教育质量的生态层级?采用结构精密(量表包含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七个质量维度)、指标数量如此庞大(1127个精细指标)的评价工具,面对复杂多变的评价情境,如何制订科学有效的观察评分操作程序?评分员如何培训?怎样的评分员安排方式最为经济?这些理论与技术难题必须基于实证研究结合实践的可行性一一加以解决。

评价工具的研磨过程自然是呕心沥血,数据采集工作是另一项令人望而生畏的艰巨任务。我国地域辽阔,环境复杂,人口众多,民族多样。要对我国幼儿园教育质量做出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必须进行全国范围的大规模实地调查。一百六十多人的评估团队,先后历时四年,纵横南北,横贯东西,跨越九个省市,到达几十个地区,进行近两千人次的班级观察与儿童测试,最终采集了两百多所幼儿园的结构性质量数据、五百多个班级的观察质量数据、两千多名幼儿的发展测试数据。

随之,数据处理与数据分析中的技术难题接踵而至:多版本量表数据的转换与整合;更具代表性的样本筛选与结构优化;多群组复杂变量的数据关联与关系探索等。

回首整个研究历程,其间的艰难与困苦、喜悦与收获历历在目。在研究者的心目中,这是一次以质量为信念的学前教育调查研究的“万里长征”。

与众多大规模的社会实证调查研究一样,由于诸多不可控因素和现实因素的制约,本研究是不完美的,有遗憾也有缺点,一些研究结论有待进一步验证,许多问题有待运用新的方法和数据分析技术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但是,一个不完美的大规模实证研究胜过一万个完美的未付诸实施的想法,因为它带给我们的数据资源和探索发现是宝贵的。

对学前教育质量评价工具及相关问题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在汗牛充栋的国际学前教育质量评价研究中,我国还没有发出多少声音,特别是持续的、组合式研究更为匮乏。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研制出国际认可的有影响力的教育质量评价工具,其背后所需的强大支撑是动态、立体的测量数据库,特别是数据库可持续的运行机制;唯有如此,教育质量评价工具才能实现动态、自适应、智能化甚至可视化,真正实现“质量改进看得见”的理想目标。真正有影响力的、可持续的教育质量评价工具一定是成体系的、多关联的、有广泛应用基础的、有改进实效的系列化集成性工具。它既考量研究者的耐心、恒心,更考量团队合作的胸怀以及国家的科研环境。

值得期待的是,《中国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量表》有潜质向此目标逼近。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是为序。

秦金亮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

2017年3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