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 职业转换管理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带来生机。这条真理同祥适用于职业生活。在一个人漫长的职业生涯中,谁都希望工作顺利而又丰富多彩,谁也不想把职业生活搞得乱七八糟或死气沉沉。尤其是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职业需求瞬息万变,自我选择的机会越来越多,过去那种一纸定终身、一职伴终身的职业束缚已经成为历史,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变成了可能,职业转换和人员流动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在知识经济发展时代,从业者一生只从事一项工作变得越来越不可能。无论年龄大小,我们都处在职业发展的某个阶段。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个体会根据自己的期望做出对职业的调整;就像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同时担任好几个角色一样,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个体所面临的问题、个人需求、组织机会都是不同的。职业转换是市场经济社会职业生活的最显著的特点。
一、职业转换引起的原因
众所周知,职业需求热点的变化是非常快的。而我们每个人都具备许多从职业中获得工作成就感的潜力,当你要重新选择职业时,你所需要做的是,通过自我评估去了解自己,从而确定最适合自己个性的职业。
一般说来,从业者出现职业转换的原因有:不喜欢所从事的工作,但由于某种原因而不得不继续干下去;工作努力,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肯定和回报,以至于丧失了对工作的热情;工作出现了一些挫折,比如受了老板的批评而感到委屈,还有提高生活质量,等等。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些分析。
1.客观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社会职业结构也必然跟着调整变化。比如,以加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以及以信息业为主的第四产业的蓬勃发展,使产业工人、服务人员、科技信息操作人员等职业模迅速扩大,需要大量的劳动者填补这些职业空缺,必然吸引一部分原有职业者,投身到这些朝阳产业或事业中来,从而为职业的结构性转换创造了条件。
在市场经济中,公平竞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最基本的游戏规则。在这个游戏规则的作用下,劳动者的职业风险或失业风险无时不在,每个人都有随时转换职业的可能。这种风险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方面,社会生产经营组织即用人单位,在残酷无情的市场竞争中可能处于劣势,甚至败下阵来,倒闭、转产或破产随时会发生,直接后果就是员工失业,不得不走进职业市场重新找工作;另一个方面,用人单位虽然没有倒闭、转产或破产,但是内部的组织机构和人员调整随时可能进行,一些员工被清理,另一些新人被引进,批量或个别裁员,几乎是每个老板都会运用的管理手段;在这个过程中,某些劳动者被解雇了,也不得不走上职业市场重新找工作。遗憾的是,这些人可能再也找不到原来的工作,他必须接受一个从未做过的职业,走上职业转换之路,否则便得不到急需的“饭碗”。还有组织的调动安排,也是职业转换的一个重要因素。
目前职业转换呈几何增长的态势,首先,高速发展的交通及通信方式为职业转换提供了条件,为人们在不同城市甚至国家间变换工作成为可能,同时便捷的通信技术,让人们能够获得职业转换信息和机会。其次,现代社会生存竞争压力加大,需要不断转变自身的角色来适应新环境。再次,现代教育培训体制的不断完善,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通过各种培训获得新技能以适应新角色要求。最后,职业转换也是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主观原因
主观上的原因是造成职业转换最直接的原因,其中个人价值观、个人目标和个人条件是对个人职业转换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
(1)个人价值观被忽视
个人的价值观往往是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各种环境因素影响作用在心理层面上,从而逐步形成的一种系统的评价标准。在生活和工作中个体会对其面对的事物进行衡量,当在工作中的个人价值观得不到强调时就产生了角色内的冲突。导致冲突的原因很多是由于个人的价值观与主管的价值观不匹配。最终个体是否要转换工作组织提供的角色任务和环境是否和个人的价值观相匹配,如果匹配,则个体不会再选择转换工作,如果无法相匹配,则个体会最终选择转换这条路。
(2)个人目标不断调整
个人目标往往在不同事业和生命发展阶段不同,因此不同的个人目标必然要求不一样的职业环境和内容,这就导致了职业转换。个人目标与职业之间的冲突,有可能导致角色间角色内转换两种情况。当角色发展方向与个人目标完全不符合的时候,个人会选择角色间的转换;个体对其担任的不同的角色会有不同的目标,而这些目标和目标之间、角色和角色之间会有存在着一个重要性的顺序,不同的时期,个体会对这些目标的重要性进行调整,进而引发了角色内的转换。
观念决定出路。有时候,我们之所以陷入死胡同,就是不懂得换个思维去看问题。如果站在对立的角度看问题,就会看到事情的实质,也就更为客观。
(3)个人兴趣、素质条件的变化
① 个人兴趣转移
很多人在选择职业的时候,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会仓促地作出职业抉择;或者明知道不是自己喜欢的职业,只是为了临时过渡一下而做出抉择。
在经过了一个时期的职业生活以后,他们却感到现在所做的,根本不是他们喜欢的工作。于是,他们开始重新思考职业的选择。比如,原来找工作时考虑的是挣钱就行,现在感到钱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特别是无法满足成长与发展方面的需求,需要重新调整自己的职业选择目标,使自己的职业生活过得更有意义。这种情况下,职业转换已经不可避免了。
有些人当初对这项职业是感兴趣的,但是几年过去了,日复一日地从事一项职业,驾轻就熟的职业行为,变成了重复性劳动,难免会产生懈怠甚至厌倦情绪:感到这个工作没意思了,继续做下去无异于浪费时间和生命,从而产生换个职业的想法;希望通过变换职业领域,寻找一份真正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来激发自己的兴趣和热情。很多人的职业转换行为,就是在这种状况下发生的。
事实上,再令人激动的工作,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很多时候不是工作造就了人,而是人造就了自己的工作,关键问题不是换不换工作,而是如何拓展你的事业。因为一个人可以把事情越做越大,也可以越做越窄。所以说,换工作并不是解决问题的万能药,而积极行动起来,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充实自己的能力才是最关键的。
随着职业生活的渐进,我们就会逐渐失去对工作最初的**,出现倦怠甚至是厌恶的心理。这个时候,你就有必要好好检视一下你的工作——究竟是什么因素造成了这样的境况,是公司,还是工作本身?又或者是自己?
心理学家认为,对工作或职业产生疲倦感,其实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工作到了一定程度,程式化的模式本身很容易在人类“求新求异”的本能心理需求中被厌倦和抛弃。通常情况下,能力大于期望值和期望值大于能力的人都容易产生工作厌倦心理。
每个人的问题因人而异,不可一概而论,但对于解决问题的态度,却有着同样的主动与被动之分。有的人,当工作出现问题时,他会主动寻求解决的途径和方法;而有的人呢,面对问题,却被动地选择了逃避。
② 个人素质条件的改变
在社会干变万化的同时,个人的职业素质也在不断变化,最终都可能导致职业转换。形式一,劳动者通过一个时期的工作,职业素质能力大幅提升,从事原来的职业犹如大马拉小车。为了不浪费自身资源和成长机会,往往选择变换职业来实现自己的更大梦想。形式二,个人的素质能力没变,但是所从事的职业领域内的科技进步和设备更新,使职业活动手段更加现代化,使个人的职业能力呈下降态势;或是指劳动者由于知识陈旧、年老体衰、身患疾病等原因,导致职业活动能力明显减弱的情况。这两种状况的后果是,从事原来的工作力不从心了,只好转换职业。形式三,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发生了方向性的转移,比如原来踢足球的,现在打篮球更出色;放弃足球生涯,从事篮球运动,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现实生活中,当一个人对某种生活状况不满时,就会尝试换一种活法。很多人是受到职业声望、工资收人、福利待遇等利益驱动而转换职业的。比如,大批农民弃农从工、弃农从商;很多工人、农民、记者、律师、科技人员争相报考公务员;有的人认为自己挣得太少了,需要换一个薪水更多的职业;有的人感到工作压力太大了,不想在每天都紧张忙碌、焦躁不安的职业环境中待下去,需要换一份轻松的职业,以便享受生活的乐趣;有的人拥有一份理想的工作,但是突然发现自己敬重的老板走了,自己不想为那个人见人烦的“傻瓜”工作,所以不仅需要换一个老板,也需要换一份职业,有些人转换职业,是因为原来的职业工作。或夜班多,或离家远,或住房小,或被人瞧不起等。比如,为了解决夫妻两地分居问题,可以放弃教师职业,去从事收发员的工作。
二、职业转换的分类
大家通常认为职业转换是指劳动者变换职业种类或职业领域的职业行为方式。而路易斯(Louis)把职业转换定义为:个体改变工作角色或者改变原来工作角色导向的过程。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刘小平在《职业转换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综述中》分析提到职业转换可以分为角色间转换和角色内转换两类。角色间转换主要包括:进入转换、公司内岗位转换、公司间岗位转换、职业间的转换、退出转换等五种。角色内转换主要包括:角色内调整、角色间调整、角色/职业阶段转换、生命周期转换等四种。这些转换会使转换者产生相似的认知决策过程,并提出了认知决策过程的几个维度。
大学毕业生第一次参加工作面临的就是一种进入转换。从学校到工作是目前受到极大关注的一种进入转换。在这种转换中,新旧角色间存在各种差异,例如身份、物理环境、任务结构、经济状况、挑战性和自主性等。从公司内的某个部门调到另一个部门就是公司内岗位转换,此时同事、任务、技术、物理环境、正式和非正式程序都可能不一样。即使是同一个部门从技术角色转换到管理角色,责任、权力、以及工作空间都可能发生了变化。
公司间岗位转换指从一家公司跳槽到另一家公司,此时转换者的角色数量、角色内容发生了变化。
这种差异程度取决于新旧工作要求的相似性,以及工作群体、组织氛围和行业的相似性。某人离开商界成为政府官员或进入高校成为学术研究者,或者军人转业成为商人就是一种职业间的转换。在职业间转换中,转换者面临着语言、人际交往规则、伦理标准、参照群体、职业身份以及社会对职业地位的反应等各方面的差异。
退出转换指永久退出一种特定的角色。例如失业就是一种非自愿性的退出转换,这种转换通常是没有预期到或没有准备好的,失业时问非常难以预测。在预期到的退出转换中(例如退休),转换者通常有机会选择或构思一种新角色以取代原来的角色。研究表明,离职和退休都可能会引起身体恶化,心理压抑,甚至死亡。
研究表明,角色问转换可能需要跨越三种不同的边界:功能性边界、层次性边界、非包容性边界。
例如,当大学毕业生进入某个工作环境,他们要跨越所有三种边界:承担某个职能领域的一系列任务、在层级结构中获得某个岗位、把自己置身于陌生的组织信息和网络中。大部分角色间转换需要跨越部分或全部边界,至少个人的岗位在转换期间会发生变化。总之,每种类型的角色间转换在新旧角色和背景方面都存在差异性。这种差异可能是普遍性的,也可能是个体性的;既有客观特征差异,也有主观特征差异。
角色内转换和角色间转换有一个非常大的区别:角色间转换通常是在个体有意识的情况下进行的,而角色内转换可能是在个体无意识下进行的。
角色内调整代表了个体随着经历的增加而对角色的导向进行调整。例如原来上司的领导风格刻板严厉,员工对工作采取被动应付态度;后来换了一位开明的上司,员工的态度也变得积极主动。这种角色内调整是个体没有预期到的,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角色导向已经发生了改变。角色间调整则反映了各个角色重要性程度的差异。
角色/职业阶段的转换代表了职业周期一系列阶段的正常变化。在不同职业阶段个体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和组织发展机会。生命周期转换是指一个人从婴儿老年一系列的心理发展过程。在不同生命周期有不同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潜在地引导着个体的生活空间和工作导向。尽管心理转换会与职业阶段转换同时进行并大体对应,他们可能分别对个体工作角色的重新定位产生影响。某种职业阶段转换预先需要充分的心理阶段的转换,个体职业转换过程中发生的事件和结果也会极大地促进或防碍他们心理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任何特定的工作岗位变化可能包含几种职业转换的成分。例如,从技术角色转到管理角色可能会经历一个简单的公司内部转换,或者一个非常主要的职业间转换,也可能被认为是一个职业阶段转换。一个特定转换如何归类取决于特定情景和个体对转换的主观体验。
职业转换可以看成是职业选择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动态阶段,对职业转换的研究是将职业历程中的每一次工作变换过程作为分析单元。所有的职业转换都有一些共同特征,都存在一些新旧角色的差异。转换者在从事新角色之前能够预测一些差异,其他一些差异只能通过他人经验或者是个体亲身体验才能体会到。转换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新旧角色间差异的大小,或新旧角色导向差异的大小。一般说来,角色或角色导向间差异越小,转换时间越短,反之,转换时间越长。
职业转换前后角色间差异的总体性质和大小可以通过转换的类型来估计。例如,从一名学生到一名员工的转换很可能包含大量的学生角色和员工角色以及角色情景方面的差异。相反,从A公司的销售岗位转到B公司的销售岗位,在角色及其背景方面的差异就要小得多,特别是如果产品线和销售区域大体相同的情况下更是如此。新旧角色既有客观特征上的差异,例如工作名称、组织归属性、办公地址、同事和主管等方面的差异;同时也有主观特征上的差异,例如对新旧角色的定位和判断,这种差异是是因人而异的。
影响职业转换过程的因素有很多。例如,新旧角色客观特征的差异、职业转换者预期及实际体验差异,等等。转换者对这种差异进行评估和调整是重要而又困难的,特别是角色预期和经验闯的差异。转换者在转换前有意识或无意识形成的预期,是任何职业转换的自然属性。转换者通过预期以取代对环境第一手资料的缺乏,描绘可能的图景以作为个人决策的基础。预期对转换者起着类似信仰的作用,引导个体对事物的理解和选择恰当的行为。
三、如何成功实现职业转换
1.关于目标
职业过程也是不断地发现自己的可能性进而确定自己的最佳贡献区的过程。因此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并能引导自己坚定的努力。通俗来讲,找到自己一定要成就的角色目标,比如优秀的教师、工程师、职业经理、培训师、创业者,等等。确立职业目标也是职业定位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个人的职业取向、职业经历、职业资源,在这方面通过测评能给人们的选择一些启发。
每个人都面临重新审视自己及其职业轨迹和重新确定目标的局面。你必须了解职场的变化以及哪些职业最能够使自我得以实现,最能够发挥你的所长和才能。在分析自我的同时,要把自己放在整个就业市场的全局中加以衡量,寻找那些能够将你引入一种职业的工作目标;只有当你真正了解了自我,深知你从一份工作想要得到的如你所需要的,你才能勇敢地面对工作的变化。
2.做好准备
你做好准备了吗?答案往往是否定的!
准备我觉得两个层面:首先是自我成熟层面:思维成熟、可迁移技能提升、知识提升、心理成熟、人际成熟等;其次是职业认知:职业要求、发展路径、行业特点、企业发展环境等。
从一些成功人士的经验中,可得到的这样的启示:你必须投入大量精力思考和关注的是,什么是你想要从事的职业,以及如何组成你的教育和培训结构,以满足你的个人志趣和企业的需求,你有必要分析和评估自己所拥有的技能,从中发现那些过去职位上积累起来的,可迁移的技能。了解你自己并根据对自己的志趣和职场需求的分析中建立一个行动计划,只有这样你才能在职场中如鱼得水,并获得工作的满足感。因此,你一定要有意识地进行职业准备。
3.角色适应
确定了角色目标后,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首先要调整好自己去适应角色。角色适应首先培养职业精神:简单说就是说到做到,精于此道!角色适应是考虑角色要求为主,个人个性要发挥角色,比如一个演员演什么像什么,他是拿能力适应角色要求而不是相反。
4.发展提升
一旦进入一个角色系统后,一般是朝横向、纵深两个方向发展,比如演员的职业周期是可以活到老演到老的,但是不可能总演主角也不可能总演风华正茂的青年岁月。那么无论选择纵向发展还是横向发展其基础就是人们得到环境的认可。
在职业转换中成功的标准因人而异,从生涯成熟度和生活满意度这两个指标出发可以把握职业主动。
当今,研究者们对影响职业转换成功的因素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自的论点。一些人认为,影响人们适应新的职业环境的因素包括:工作价值观和工作特征,工作自主性、职业发展的计划性,职业探索精神和已取得的成绩、职业决策、过去经验的总结等。路易斯从认知的角度探讨了影响转换过程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过去经验、个性(例如控制源)和他人对这次转换的看法等。也有人认为,影响因素包括基本技能(例如数学能力)、适应性技能、问题解决技能、人际关系处理技能、职业发展动力和个体能力等。
今天的职场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面对职场上不断拉响的各种各样的警报,最常见的应对方法是,拼命去寻找某一个能够具有确定性和稳定性的职业,虽然这是可以理解的应对方法,但对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的职场环境来说是不现实的,从业者必须培养自己具备一种从容面对冲击和打乱我们计划的不确定性和变化的心态。我们必须认识到并且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当我们做出计划时,生活也在前进。
总而言之,职业成功与否是基于对自己的了解程度的,你越了解和接受自己的独特性,你越可能做出适合自己的生活和职业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