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幼儿园自我意识教育的切入点
幼儿的自我概念,是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和人际间的社会交往逐渐建立和发展的。我们从教育实践中,归纳出发展幼儿自我意识的如下方法。
(一)帮助幼儿加深对自己的了解,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
第一,开展认识“我”的主题活动。我们可以从幼儿的身体入手,着重体现幼儿对自我的认识。例如,“我的五官”“我的外貌”“我的小手”“我的小脚”等,通过精心的设计与组织,让幼儿不断加深对自己的了解。例如,可以从名字入手,每一个幼儿都有自己的名字,让幼儿了解其独特性,感觉到自己是与众不同的人。帮助幼儿发现自己的优点,从而在心理上喜欢自己、欣赏自己。帮助幼儿在不断明确的认识中形成一个轮廓更为清晰的自我概念。
第二,开展自我肯定主题活动。通过开展“我真棒”主题活动,引导幼儿发现自己的优点,让幼儿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对老师、同伴、父母来说都很重要,自己可以给身边的人带来快乐,可以帮助身边的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因此自己是有价值、受欢迎、受重视的人,从而使幼儿在心理上形成一个积极的自我概念。具体可以开展“我能行”“我会做”“我的本领大(增强幼儿自信心)”“我是受欢迎的”“我是有用的”等活动。
(二)发挥成人及同伴的优势,帮助幼儿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第一,自我意识并非生来就有,是在社会经验中逐渐形成的。教师的言谈举止及对幼儿的评价深刻地影响着幼儿的心灵,是幼儿评价自己的主要依据,也影响着他们对自身行为的控制。“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要想让幼儿的自我意识得到很好的发展,教师必须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他们。每个幼儿都有独特的一面,对幼儿的评价应具体明确地指出哪做得对、哪做得好,不能用“你真笨”之类的话来挫伤幼儿的积极性。要善于学会用积极的、肯定的、尊重的话语和幼儿交流,如“老师相信你一定可以的”“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别担心,说错了也不要紧”等。不断引导幼儿体验成功,在成功的体验中幼儿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良好的自我概念日益形成。
第二,指导幼儿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皮亚杰曾指出:“一般的同伴交往和具体的同伴冲突是儿童发展视角转换能力的必要条件,是儿童摆脱自我中心的前提。”良好的同伴交往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幼儿的社会**往的发展,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很多刚入园的幼儿由于是独生子女,在家独立惯了,也霸道惯了,常以自我为中心,容易与同伴发生冲突。冲突不是坏事,可以让幼儿理解相互谦让、相互尊重的重要性。教师要做引导者,帮助幼儿在矛盾冲突中,学会用商量、分享、谦让等方法化解矛盾冲突。
第三,帮助幼儿实现自我调节。幼儿只要能够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其控制自我的动机就会增强,所以教师要正面引导幼儿的行为,使幼儿实现自我内化,变他控为自控。抓住教育时机,引导幼儿将自己与他人的想法进行比较,尝试理解他人感受和想法,从他人角度想问题,考虑自己的举动对别人的影响。只有在与同伴、成人的友好交往中,才能协调各种关系,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实现自我调节,最终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和积极的情感。
(三)引导幼儿在成功的体验中完善自我
第一,运用鼓励和奖励方法,让幼儿体验成功。幼儿自我评价能力差,很多都是依靠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从而进行自我认识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听到“老师说我是个好孩子”“老师喜欢我,她摸我的头了”。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拥抱、一朵红花、一句表扬的话,都很容易使幼儿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教师可以利用晨检和幼儿亲切交谈,使其心情愉悦、充满自信。
第二,热爱、尊重幼儿。幼儿还小,教师可以运用暗示的方法帮助幼儿树立良好的自我概念。暗示法是对幼儿的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教育。在这种教育中,教师不用直接阐述自己的观点,而是暗示幼儿自己去思考、去领悟,引导幼儿说出自信的话,获得成功,不甘落后,形成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为帮助幼儿树立良好的自我概念,教师切不可对幼儿动辄批评、指责,而要和颜悦色、循循善诱,引导幼儿进行自我教育。这样,既不会损害幼儿的自尊心,也不会使其产生抵触情绪。
第三,引导幼儿积极主动探索,尝试获得成功。现在很多幼儿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里受到了过分关注和溺爱,很多事情都被家长包办替代了,他们处于被动状态,久而久之,“我会,我自己来”等一些自信心萌芽在溺爱的环境中消失了。剥夺孩子自主发展的机会,为他们日后消极、无能、懒惰、自卑等表现埋下了祸根。因此,除为幼儿故意创设成功的机会外,还应引导幼儿在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努力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中体验自我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