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幼儿心理发展研究的内容

(一)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在幼儿园里,幼儿教师有时会惊奇地发现某个小朋友聊天时用到一些老师和家长都没有听说过的新词,这些词孩子是从哪儿学来的,为什么会对这些词感兴趣并记忆牢固?对于幼儿心理发生和发展的速度和结果影响因素的研究,一直是心理学家和幼儿教育工作者努力探讨的问题,他们采用各种方法来研究并尝试揭开其奥秘。

多数研究者认为,幼儿心理的发生和发展是生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但由于这两大因素本身结构的复杂性和它们相互作用的交错性,研究者只能揭示众多未知秘密的冰山一角。例如,脑科学研究发现了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与脑发展的关键期的关系。婴幼儿脑部高级神经网络的形成有一定的时间期限,不同区域的脑神经网络有不同的构建,并在不同的时期达到成熟。婴幼儿比较容易学习某些知识经验或形成某些行为,这是因为此阶段婴幼儿大脑中负责该行为的特定区域恰好处于发展最快速、最有效的时期。研究还发现,幼儿脑的结构和机能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和制约,例如,5岁以前,幼儿大脑任何一侧的损伤都不会导致永久性的语言功能丧失,因为语言中枢可以在适宜的早期语言训练下较快地转移到大脑另一半球从而克服言语障碍。但如果幼儿早期经验被剥夺,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发展出现减慢甚至停滞现象,从而对幼儿心理发展构成伤害。这些脑科学研究的成果,有利于幼儿教师和家长从生理角度科学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结果以及尽早发现幼儿可能存在的脑损伤,及早采取有效的补偿性教育和训练,使幼儿心理机能获得代偿性发展。

幼儿教师与幼儿的日常接触较长,便于观察和记录幼儿的语言和行为发展的具体表现,具有发现和揭示幼儿未知心理发展影响因素的有利条件。因此幼儿教师应注重做好幼儿心理发展的观察记录,详细记载幼儿语言和行为的变化,记录当下幼儿活动的环境特征,尝试探索幼儿一些行为变化的规律和原因,为教师创设更适合幼儿成长的环境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幼儿心理发展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幼儿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心,总喜欢问这问那。不少幼儿教师都会问:“孩子们是因为爱问问题而变得聪明,还是本来就聪明才好问呢?”不少幼儿的家长都有“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想法,给孩子设计了很多详细的“教育进补”方案,用“狼妈”“虎爸”的教育方式培养精英人才。但成功却是个例,有许许多多的孩子在父母的高压教育下永远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因此关于幼儿心理发展是靠外力塑造被动发展的还是靠自己主动参与活动获得发展的研究,一直是令关注幼儿心理发展的研究者着迷的问题。

心理学研究者普遍认同幼儿心理发展的动因是幼儿积极的实践活动中的主动选择,同时,外在教育创设的可供幼儿选择的环境影响力也不容忽视。例如,现代的认知心理学用信息论的概念来揭示幼儿的认知活动的动因。他们把人脑与计算机的操作功能进行类比,计算机是物理符号系统,它有能操作符号的功能,人脑也是物理符号系统,因此人的心理活动也可以看成心理符号(信号刺激)在人脑中操作的过程。幼儿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在大脑中经历了类似计算机符号操作的过程,从感觉的输入到行为的输出,再到信息在其中积极地被编码、转换和组织,整个过程都是幼儿自主完成的,幼儿学习的兴趣、积极主动性才是其心理发展的主要动因。信息加工理论的研究有助于幼儿教师和家长理解幼儿主动学习心理发展的规律,根据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创设幼儿感兴趣的、主动的学习环境。

因此,幼儿教师需要深入研究幼儿的兴趣、学习的需要,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主动发展。

(三)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幼儿的心理年龄特征也是幼儿心理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那些一般的、典型的心理特征。对幼儿的心理特征的研究一般分为三个阶段:3~4岁、4~5岁、5~6岁,每一个年龄段都有其特殊性。例如,3~4岁幼儿的心理年龄特征表现为:上幼儿园后的小班幼儿,生活范围扩大,他们的认识能力、生活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获得迅速发展,但他们的认识活动往往还要依靠动作和行动来进行。他们常常先做再想,而不能想清楚了再采取行动。情绪对他们的影响作用很大,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会引起他们情绪的巨大波动,受暗示性很强。他们对身边熟悉的成人有很大的依赖性,喜欢模仿自己的老师的语言、动作。

研究和了解幼儿的心理年龄特征,有助于幼儿教师更好地理解幼儿园各年龄段幼儿教育的目标,科学设计有利于幼儿心理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活动。同时,幼儿教师坚持做幼儿成长的记录,对幼儿心理发展做阶段性评价,收集汇总后建立幼儿成长记录档案,为幼儿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深入研究积累第一手资料。

(四)幼儿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幼儿园的每个班上都能发现一些在各方面能力表现都非常突出的幼儿,他们聪明活泼、语言表达能力强、思维敏捷,是在班上被许多小朋友喜爱的儿童。同时,也会存在少数各方面能力表现都比较弱或者某个方面发展特别差的幼儿,这些幼儿在人际交往中常常受到其他小朋友的忽略甚至被小朋友欺负。因此研究幼儿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探究不同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差异、个性化心理发展特点和造成差异的原因,是寻找促进每个幼儿心理个性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例如,在国内学者崔金奇的一项关于4~6岁幼儿执行功能性别差异性研究中发现,女孩适应环境的目的性和为了适应环境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比同龄的男孩强。具体表现在幼儿监控外部世界和内心活动,排除或抑制无关信息的干扰的能力方面,女孩比男孩强;在选择必要的信息、抑制不必要的优势反应以产生适应新的环境的活动方面,女孩也优于男孩。

当今心理学研究非常关注幼儿的差异性,关注焦点主要集中在幼儿的智力、社会化、个性发展等方面的差异研究。幼儿教师要因材施教,需要深入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评价他们心理发展的水平、研究造成心理发展差异的原因,为他们提供针对性帮助是幼儿教师应尽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