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幼儿前期儿童心理的发展特点

(一)动作的发展

1.学会直立行走

满周岁的孩子,只是开始迈步,在学步车里,他可以自如地走动,但是,如果要求他独立迈步,他总是有些害怕,要成人伸出双手保护,或者牵着成人的一只手。他的步子还很不稳,显得僵硬,头向前倾,踉踉跄跄,容易摔倒。

1~2岁行走时还不能自如的原因:

(1)头重脚轻。

①孩子的头和身体的比例与成人相比,明显是头重脚轻。成人头和身长的比例是1∶8,刚出生的孩子是1∶4,2岁时孩子的比例是1∶5。

②孩子头围和胸围相比,1.5岁前是头围大于胸围,1.5岁左右胸围才赶上头围,两者达到差不多的程度,以后的发展是头围小于胸围。

从以上可见,这个年龄孩子的头明显要大,和身体的比例不平衡。同时,孩子的脚相对要小,头重脚轻,走路时自然难以保持平衡。

(2)骨骼肌肉比较嫩弱。

孩子的骨骼系统布满血管,组织还不是很坚实,而且基本上是由软骨组成。因此,支撑身体直立行走不够有力。

(3)脊柱的弯曲还没有完全形成。

孩子生下时,脊柱几乎是直的。他开始抬头时,出现第一个弯曲,即颈椎向前凸起,颈弯曲支持头的活动,因而孩子可以抬头和自如地转头。6~7个月时,出现胸椎向后凸起,支持坐的动作。1岁左右,腰部向前方的弯曲才逐渐成熟。这个弯曲的形成,既支持了直立行走的姿势,又是学习直立行走过程中的产物,如果孩子不学走路,就不会形成这个弯曲。

(4)两腿和身体动作不协调。

两腿和身体动作的协调是走路时全身平衡的保证。孩子在开始走路时,自发地把双臂张开,有时甚至横着走,以求保持平衡。

由此可见,孩子学走路时摔跤是自然的事。成人不必为此惊慌。相反,应该镇静地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继续往前走。

1.5岁以后,孩子不但会走路,而且学习上下楼梯,起先是手脚并用,向上爬楼梯或台阶;往下走时,先把脚放下,再全身趴下。2岁左右,孩子能够原地跳,学会跑,到处钻,还能学会扔球和踢球,弯下腰去从地上捡起东西而不摔跤。当然,这时的动作仍然比较笨拙。

2.使用工具

1岁以后,孩子逐渐能够准确地拿起各种东西。1.5岁左右的孩子,已不是拿着任何东西都只会敲敲打打,单纯摆弄。他已经会根据物体的特性来使用,这就是把物体当做工具来使用的开端。2.5岁以后,孩子能够自己用小毛巾洗脸,拿起笔来画画。

2~3岁的儿童能够学会各种动作,不仅双手协调,而且能使全身和四肢的动作协调起来。例如,能端着盛了水的玻璃杯或小碗到处乱跑等。

根据这个阶段儿童的发展规律,有以下几点建议。

(1)从2岁左右,就应该培养孩子使用工具的能力。例如,鼓励孩子自己拿着杯子喝水,自己用勺子吃饭等。据观察发现,在托儿所1~2岁的孩子能够很好地自己吃饭,可是在家里的孩子一般不能,这就是教育和不教育的结果。

(2)应正确对待使用工具中的反复或倒退现象。孩子学习使用工具要经历一个过程,有时还会出现反复或倒退现象。例如,有的孩子已经学会熟练地拿勺子吃饭,忽然又不好好地用了,而是把饭粒都撒在桌上。原来,这种看似倒退的现象,是另一个方面的前进。孩子对已经熟悉的动作失去了新鲜感,而对新的动作产生了兴趣。他撒下饭粒,是为了用大拇指和食指去捡细小的东西,他用这种新动作兴致勃勃地把饭粒逐粒地捡到嘴里。因此,这是前进中的倒退。

(3)重视安全问题教育。例如,有位妈妈一天晚上看孩子睡着时,发现孩子在嚼东西,她劝说孩子将嘴里的东西吐出来,结果一看吓了一跳,含在嘴里的居然是两颗白色的小纽扣。1~3岁的孩子会做出各种危险的动作,如把大塑料袋套在头上造成窒息等。因此,要十分注意孩子的安全教育。

(二)认知的发展

1.言语

婴儿期言语的发展正是处于一个准备阶段,到了幼儿前期,儿童才能开始真正掌握本族语言,所以,通常把幼儿前期幼儿言语的发展称为“最初正式掌握本族语言期”。

言语发展的阶段:

(1)单词句阶段(1~1.5岁)。这时期的孩子能听懂许多话,但是说的不多,有的孩子基本上不开口说话。这个时期的孩子最初所说的都是单词,但是这个单词在交往过程中,往往会表达一个完整语句所包含的意义。例如:孩子喊“咪咪”,成人可根据儿童当时说话的情境及儿童的表情来判断他的含义。所以,儿童所说的一个单词代表着一个句子,是“以词代句”。正是由于这个特点,言语发展的这个阶段被称为“单词句阶段”。

(2)多词句阶段(1.5~2岁)。一岁半以后,由于儿童掌握的词汇迅速增加,到两岁,大约已能掌握200~300个词,而且掌握的词汇逐渐具有了概括的意义,所以这个时期的孩子们是一个突然开口的时期,一下子说得很多,说得很好。但这个时期的孩子只能用由几个词组成的话来表达自己比较复杂的意思,例如:“饼饼,买,帽帽”,意思是说“饼干没有了,戴着帽子上街去买”,正是由于这个特点,所以称这个阶段为“多词句阶段”,或称“电报式的言语阶段”。

(3)简单句阶段(2~3岁)。2~3岁的儿童掌握的词汇更多,大约能掌握300~700个词,所以,他们和成人交往时已能够运用一些合乎语法的简单句来进行交谈,同时,这个阶段的孩子非常喜欢模仿大人说话。例如,有的孩子偶然学会了一句骂人的话,家长不但不加以制止,反而以为好玩,导致以后孩子见人就骂,弄得家长和客人都哭笑不得。因此,从孩子开始学说话起,就应该给他树立正确的榜样。

2.思维

幼儿前期儿童在摆弄各种物体时,有时拼合,有时分开,使他们的分析综合能力在实际操作中得到锻炼,另外,当儿童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困难时,逐渐会在实际行动中尝试解决。例如,拿不到桌子上的玩具,他会踩着一把小椅子上去取,这表明幼儿前期儿童逐渐认识到了事物之间的关系,会利用原有经验解决面前的问题,也表明幼儿前期儿童能对事物、行为进行初步的概括,出现了思维。当然这个时期的孩子思维是非常具体的,明显地带着行动性,具体表现在:儿童在行动中进行思维,离开了行动,思维便不再进行,所以我们把这个阶段的思维称为“直觉行动思维”,就是说,思维和行动密切联系。因此,对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在教育时要结合具体事物给他讲道理,切忌靠拉拉扯扯或是动辄以“打”来威胁。

3.想象

2岁左右的孩子,在游戏中已经能够拿着物体进行想象性的活动。如骑木马,用长方形木块放在头上擦等。当然,幼儿前期儿童的想象活动还很简单,只是实际生活中简单的改造重现。

这时儿童的认识活动,从感觉到思维都已形成,因此,我们说“幼儿前期是人的认识活动逐渐齐全的时期”。

(三)社会性的发展

2岁后,孩子就不像1岁时那么听话了,特别是2~3岁时他有了自己的主意,往往就不听话了,例如,1岁多的孩子,走路还摇摇晃晃,却要到处走,到处钻,见到东西就扯,见到小洞就抠;2岁左右,外出走到街上,他不愿总是让妈妈领着,而要自己跑跑跳跳,时而蹲下捡石头当手榴弹,时而捡根小树枝当枪使,这是孩子出现独立性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