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关于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到底涵盖哪些内容?目前尚未达成统一的看法。我们先来看看一些学者的观点:
华东师范大学倪文锦教授指出:语文素养首先是一个复合性概念,它的内涵和构成要素是十分丰富的……这里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听、说、读、写,这是形诸于外的显性言语行为;支配这些行为的智能因素是语文知识、言语技能、语文感悟和语文思维;参与和支配这些行为的直接心理因素是语文动机、情感和态度、语文习惯和语文行为意志;言语行为的背景要素则涉及言语主体的思想品德修养、文化知识积累、智力水平、人格个性以及具体的语言环境等。
浙江师范大学王尚文教授认为语文素养应包括四个方面:语感、语文思维、语文知识、语文技能。语感是核心,指语文直觉,即对语言、文学的直接感知能力;语文思维指对语言文字的分析和思考;语文知识包括语言知识(语音、语汇、语法),言语知识(言语主体、语体、语境等)和语文文化知识(文学、典籍、成语、音韵、书法等);语文技能指语文动作技能(如识字、书写等)和语文心智技能(如记忆、注意、联想等)。
温州大学彭小明教授认为,语文素养是一个人对语文长久的、深厚的素质和修养,也即俗话说的“训练有素”。就其内涵来看,应该包括语文知识(语文学科知识及其课程涉及的百科知识),语文能力(听、说、读、写),语文智力(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联想力、想象力),语文情意(思想、情感、道德、品行、个性、人格等)和语文审美(感知美、理解美、评价美、欣赏美等)等五个方面。
湖南师范大学周庆元教授提出,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是以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为主干,至少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一般智力、社会文化常识和感情意志与个性等五个基本要素在内的有机复合体。
我们认为,依照概念解析的基本规则,我们不妨先对“语文素养”进行结构上的分析。首先应该明确“素养”的含义:对于“素养”,《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平日的修养”,《辞海》则解释为“经常修习培养”,前者是名词性的,后者是动词性的,但二者都在强调平时的修炼,可见,素养重在日积月累,重在润物细无声的养成,重在日常的涵养吸纳,使之成为社会个体内在的品质。
明确了“素养”的含义,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语文素养”。这里,显然“语文”是“素养”的限制成分,规定着“素养”的范围。参照前面关于“素养”的解释,我们有两个选择:一是把语文素养理解为社会个体在语文方面的日常修养;二是把语文素养理解为社会个体在语文方面修养的培养。对于一个概念而言,我们认为,把“语文素养”作为一个名词性结构理解更能揭示语文素养的内容,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应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关于幼儿教师语文素养
幼儿教师语文素养,是基于幼儿教师个体和其职业要求而提出的概念。幼儿教师语文素养,其主体是幼儿教师。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幼儿教育工作的特殊性,这两个特殊性也势必要求幼儿教师的语文素养有不同于其他群体的个性。
尽管现代教育手段日益丰富,但口耳相传和借助文字获取信息依然是教育活动中最重要的途径与方式。面对处于语言学习敏感期的幼儿,幼儿教师不仅是幼儿的交流对象,更是包括语文习得在内的幼儿学习的示范者和引领者。幼儿教师的语文素养对于幼教工作意义深远。
从现实层面来看,毋庸讳言,目前幼儿教师整体的语文素养并不尽如人意,一些教师的语文能力还无法适应幼教工作的要求。比如,意清语明是语文表达的基本规范,然而,部分幼儿老师不仅在口语表达时思路混乱、辞不达意,在文字表达中,同样条理不清、啰唆冗长。
幼儿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就需要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作为学习者和成长者付出汗水和心血的过程。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把优秀的语言成果内化为自己的素养,让自己充盈深刻的思想与丰沛的情感。
语言和文字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语文素养是幼儿教师的基本素养。《幼儿教师语文素养》这门课以系统建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引导幼儿从教者学习语文规律,提高语文能力和指导幼儿习得语文的能力,自觉建构丰富的语文素养体系,为幼教工作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幼儿教师语文素养的养成,任重道远,我们一起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