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与社会行为
认识自我
1岁以后,随着认识能力、语言能力的发展,孩子的情感与社会行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孩子开始认识自我,有了独立意识,独立愿望的增强与行为能力不足的矛盾使宝宝易发脾气,宝宝的情感体验对外界更加好奇。
1岁以后的孩子能够开始对自己有所认识,这是自我意识萌芽的表现。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意识,是人对自己的认识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它并非天生就已具备,而是在后天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婴儿早期还没有自我意识,不认识自己身体的存在,所以会吃手、抱着脚啃,把自己的脚当作玩具玩。以后随着认识能力的发展,逐渐知道了手和脚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1岁以后孩子有了自我意识,表现在知道了自己的名字,并且能用自己的名字称呼自己,这表明他开始能把自己作为一个整体与别人的名字区别开来。开始认识自己的身体和身体的有关部位,如“宝宝的脚”“宝宝的耳朵”等,还能意识到自己身体的感觉,如“宝宝疼”“宝宝饿”等。1岁左右的孩子学会走路以后,能逐渐认识到自己能发生的动作,感受自己的力量,如用手能把玩具捏响,用自己的脚能把球踢走,这些都是宝宝最初级的自我意识表现。
大约到了2岁以后,当宝宝会说出“我”“你”代词以后,自我意识的发展又上了一个新台阶。这时候,宝宝不再把自己当作一个客体来认识,而是真正把自己当作了一个主体。
到了3岁以后,宝宝才开始出现自我评价的能力,会对自己的行为评说好与坏。自我意识是人个性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有着很多社会因素的作用,在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中,家长要教会孩子自己教育自己,完善自己的个性。
要求独立
1岁以后,孩子的感觉和基本动作已得到了相当的发展,心理的其他方面也相应地有了一定的发展,随着行走动作和手的随意动作的发展,生活范围也显著扩大了,所受外界的影响也大大增加。
这时的宝宝常常会提出“自己来”,如自己穿衣服、自己走。这是该年龄宝宝的特点。但是这时宝宝的心理发展水平还很低,还不足以能随心所欲地活动,独立完成一件事情。因此,这种要求独立性的心理和自身能力之间的差距,是该时期宝宝面临的一个矛盾,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是促进宝宝心理发展、培养宝宝独立能力的关键所在。
宝宝这种独立的要求,会表现出对父母要求的抗拒,和家长作对。这时期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还没有正确的判断能力,家长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不能一味地限制或顺从,否则孩子会表现出依赖和任性。
利用孩子这种要求独立的特点,可以培养他们生活自理能力,如自己吃饭、洗手等,同时也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家长要允许孩子自己动手做一些自我服务方面的事情,对孩子来讲,这些劳动是自我能力的体现,他参与了,尽管做得不好,他也会觉得很高兴、很自豪,从而培养其自信心。否则,就会导致孩子过分依赖和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