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一般书信
一、一般书信的概念及特点
书信是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用得最广泛的一种文体形式,可分为一般书信和专用书信两种。专用书信,是单位与单位之间或个人与单位之间进行工作联系或为了完成某项任务、表达某种特别的思想感情的书信,如慰问信、感谢信、祝贺信等。一般书信是个人与同志和亲友联系或交换意见时使用的一种文体。它应用广泛,表达方式灵活,有固定的格式,针对性强,可以毫无拘束地畅所欲言。
二、一般书信的种类
按写信对象可分为亲人间的书信往来、同学朋友间的书信及在学习、工作、生活中为交流思想而写给非亲属朋友、同学等人的一般书信。
三、格式与写法
一般书信由称谓、正文、祝颂语、落款四个部分构成。
(一)称谓。首行顶格写称谓,后加冒号。也称“起首语”,是对收信人的称呼。
(二)正文。称谓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开始行文。正文通常以问候语开头。问候是一种文明礼貌行为,也是对收信人的一种礼节,体现写信人对收信人的关心。问候语最常见的是“您好!”“近来一切可好?”。依时令节气不同,也常有所变化,如“新年好!”。问候语常自成一段。
接下来便是正文的主体部分,即写信人要说的话。
(三)祝颂语。正文写完后,都要写上表示敬意、祝愿或勉励的话,作为书信的结尾。习惯上,它被称为“祝颂语”或“致敬语”,这是对收信人的一种礼貌。祝愿的话可因人、因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词,不要乱用。
信末祝颂语的习惯写法有两种:
1.正文写完之后,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此致”等,再另起一行顶格写“敬礼!”等。
2.正文写完之后,也可以不写“祝颂语”上半部分,如“此致”。只是需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安好!”“健康!”“平安!”等词。也可以在正文结尾下另起一行写“祝你”“敬祝”,再空两格写上“安好”“健康”等。
(四)落款。即署名和日期。如果是写给亲属、朋友,可加上自己的称呼,如儿、弟、兄、侄等,后边写名字,不必写姓。如果是写给组织的信,一定要把姓与名全部写上。而在署名之后,有时还酌情加上“恭呈”“谨上”等,以示尊敬。上述自称,都要和信首的称谓相互吻合。
日期写在署名之下。有时写信人还加上自己的所在的地点。
此外,如果信已经写完,又发现内容有遗漏,在信的后面还可以补写。但是在补写的话前面要加上“还有”“另外”“再”“又及”等字样。
四、注意事项
由于书信是人类借助文字交流思想感情、互通信息或联系各项事务的一种方式,因此在撰写书信时,态度要诚恳,思想要鲜明,叙述要清楚,内容要具体,语言要得体,书写要工整。这样才能实现交际的目的。
要按照书信的格式写,信封写作更要规范,避免投递困难。现在的标准信封是横写的。信封上面写收信人的邮政编码、收信人地址;中间写收信人的姓名;下面写寄信人的地址、姓名及邮政编码等。
五、典型文案
亲爱的MM:
我们的书要出版了——不可思议吧?那个老是往你**爬的小孩,爱听鬼故事又怕鬼、怕闪电又不肯睡觉的小孩,一转眼变成一个可以理性思考、可以和你沟通对话的成人,尽管我们写的东西也许有意思,也许没有意思。
你记得是怎么开始的吗?
三年前,我是那个自我感觉特别好的十八岁青年,自以为很有见解,自以为这个世界可以被我的见解改变。三年前,你是那个跟孩子分开了几年而越来越焦虑的母亲。孩子一直长大,年龄、文化和两地分隔的距离,使你强烈地感觉到“不认识”自己进入成年的儿子。我们共同找出来的解决问题方法,就是透过写信,而这些信,虽说是为了要处理你的焦虑的,一旦开始,也就好像“猛兽出柙”,我们之间的异议和情绪,也都被释放出来,浮上了表面。
这三年对话,过程真的好辛苦:一次又一次的越洋电话、一封又一封的电子邮件、很多个深夜凌晨的在线对谈、无数次的讨论和争辩——整个结果,现在呈现在读者眼前。你总是说我的文字风格不够讲究,老是念叨“截稿期到了”,总是要求我一次次地“能不能再补充一点细节”。其实,有时候我觉得我写得比你好!
现在三年回头,我有一个发现。
写了三年以后,你的目的还是和开始时完全一样——为了了解你的成人儿子,但是我,随着时间,却变了。我是逐渐、逐渐才明白你为什么要和我写这些信的,而且,写了一段时间以后,我发现自己其实还蛮乐在其中的,虽然我绝对不动声色。
开始的时候,只是觉得自己有很多想法,既然你给我一个“麦克风”,我就把想法大声说出来罢了。到后期,我才忽然察觉到,这件事有一个更重大的意义:我跟我的母亲,有了连结,而我同时意识到,这是大部分的人一生都不会得到的份,我却有了。我在想:假使我们三年前没开始做这件事,我们大概就会和绝大多数的人一样只是继续过日子,继续重复那每天不痛不养的问候:吃了吗——嗯,功课做了吗——嗯,没和弟弟吵架吧——没,不缺钱用吧——嗯……三年,真的不短。回头看,我还真的同意你说的,这些通信,虽然是给读者的,但是它其实是我们最私己、最亲密、最真实的手印,记下了刻下了我们的三年生活岁月——我们此生永远不会忘记的生活岁月。
在这里,因此我最想说的是,谢谢你,谢谢你给了我这个“份”——不是出书,而是和你有了连结的“份”。
爱你的 安德烈
2007年9月26日
(此信节选自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
六、实训演练
你离开你的初中母校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初中老师的谆谆教诲似乎还在耳边,请你给你的初中老师写一封信报告你的近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