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舞蹈构成要素

当我们欣赏了一部优美舞蹈作品后,经常会对舞蹈的精彩部分和舞蹈演员的优美动作留下深刻的印象,久久难以忘怀。当再次看到舞蹈作品名称时,即使不去欣赏其中的具体情节,也会在脑海中自然而然地回想起作品的构思、舞蹈的设计以及演员的动作和所饰人物的表情。舞蹈作品其构成要素是多方面的,如作品的主题与内容、题材与结构、动作与情感等,编导需要运用自身编导知识将其巧妙结合,充分发挥各环节的功能作用,才能创作出有生命力、有艺术价值、能够打动观众的舞蹈作品。

舞蹈艺术的三大要素是由舞蹈的动作姿态、节奏、表情构成的。其三要素在舞蹈艺术中相互影响,均以人物的内在情感和心灵贯穿,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从而实现以舞宣情的目的。

(一)舞蹈动作

舞蹈动作是经过艺术提炼、组织和美化了的人体动作。舞蹈动作是舞蹈作品最基本的艺术手段,是构成舞蹈的基本单位。“一部舞蹈作品,从形式上讲,就是各种动作的重复、发展、变化和衔接配合。”它来源于对人的各种生活或情感动作以及大自然各种运动形态的模拟、变形与加工。舞蹈动作来源于生活和大自然,但又与生活动作和大自然的运动迥异。换言之,舞蹈动作必须具备逻辑性、节奏、韵律、构图、风格等因素,只有具备这些因素的人体动作才可称为舞蹈动作。

舞蹈动作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舞蹈动作指运动过程中动态性动作,包括单一动作和过程性动作,如中国舞蹈的俯、仰、冲、拧、扭、踢、“云手”、“穿掌”、“凤凰三点头”、“风摆柳”以及芭蕾的蹲、屈伸等。广义的舞蹈动作包括上述动作和姿态、步法、技巧四个方面。舞蹈姿态是指静态性动作或动作后的静止造型,如中国古典舞蹈中的“探海”、“射燕”、“卧鱼”和芭蕾中的“阿拉贝斯克”等;舞蹈步法指以脚步为主的移动重心或移动步位的舞蹈动作,如中国舞蹈中的“圆场”、“蹉步”、“云步”,芭蕾中的“滑步”、“摇摆步”,以及舞会舞蹈中的“华尔兹”等;舞蹈技巧是指有一定难度的技巧性动作,如中国舞蹈中的“飞脚”、“旋子”,芭蕾中的各种跳跃、旋转、托举等。

舞蹈动作的分类,主要分为单一动作、复合动作及舞蹈组合。

舞蹈动作中的单一动作是以人体某一部位为主动,其他部位静止或随动的动作;复合动作是人体各部位在同一时刻按一定的顺序、规格同时动作。此外,还有动作、姿态、步法、技巧共同复合的动作,如“探海转”、“串翻身”等。

舞蹈组合是由两个以上舞蹈动作的结合,犹如字和词或词组的关系。一般舞蹈组合并不具备明确的含义,只具有美感。还有些舞蹈组合主要是为了达到舞蹈技巧训练的目的而编排起来的。舞蹈语言具有传情达意,表达舞蹈形象的思想、感情和叙述一定情节的作用。舞蹈语言是由几个舞蹈组合组成的。舞蹈动作组合构成的逻辑性,是指动作在一定的顺序、方向、力度、速度和幅度上的结合与变化,它必须服从舞蹈语言乃至整个作品内容和形式的要求。舞蹈动作的美感,要求对动作的节奏、韵律和构图掌握适度。节奏,是动作在方向、力度、速度等方面的对比、重复或变化;韵律,是节奏的延伸和发展,是身体各部位动作之间和动作与动作之间连绵起伏的流动线条;构图,是节奏和韵律在空间所形成的静态舞姿和位置的移动,是造型的空间调动。

舞蹈动作的民族风格,是各民族生活习俗、民族性格的一种体现,也是各民族舞蹈相区别的显著标志,它主要表现在节奏、韵律的不同上。民间舞蹈搬上表演舞台,动作的风格是否得当是表演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东方民族的舞蹈,上身动作比较丰富;西方民族的舞蹈,脚下步法比较复杂。中国古典舞蹈动作线条比较圆曲、含蓄,古典芭蕾动作线条比较长直、外开。由于社会的发展和各国各民族文化的不断交流,舞蹈动作的民族风格在保持传统特点的基础上,也在发展变化。

(二)舞蹈节奏

舞蹈的节奏是指舞蹈在动作、姿态上力度的强弱,运动速度的快慢,动作幅度的大小,动作完成时间的长短等,是形成舞蹈动作千变万化的重要因素。舞蹈的节奏最初是来源于日常劳动中的自然节奏,随着舞蹈动作的不断丰富,其节奏变化也越来越复杂。所有的艺术门类中,舞蹈与音乐的关系最为密切,节拍是二者结合的基础,舞蹈的“节奏”与音乐的“节奏”在节拍的统一下有规律地组织起来,音乐的旋律起伏、舞蹈的肢体动作变化给了欣赏者一个综合的审美体验。原始舞蹈情感的抒发仅仅是以脚下的踏地配以身体简单的摆动,仍能体现人们对自然的敬畏。“连手而歌,踏地为节”,我国汉代就出现的“踏歌”这一民间舞蹈形式,也是和着歌声脚下踏出鲜明的节奏,合以身体的变化,来抒**感。这样看来,音乐对舞蹈来说是重要的,但音乐对舞蹈并非起着决定性作用,舞蹈音乐的作用有二:一是为舞蹈的情感抒发营造一个听觉背景;二是为舞蹈的情感变化呈示剧情。舞蹈可以没有音乐旋律做背景,但不能没有节奏,舞蹈的节奏蕴含在人体的自然运动规律之中,是舞蹈不可分离的重要因素。

(三)舞蹈表情

舞蹈表情是运用舞蹈手段表现出人的各种情感,它是构成舞蹈形象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观众进行舞蹈欣赏、获得审美共鸣的桥梁。由于人的感情主要有三种表现方式:面部表情、语言声调表情和身体姿态表情,所以我们在谈舞蹈表情时就不能仅仅指舞蹈表演者的面部表情。通常情况下,一部优秀的成功的舞蹈作品中,舞蹈演员在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时,不仅要凭借面部表情,而且要通过人体各部分协调一致的、有节奏的动作、姿态和造型来抒发和表现。动作节奏的快慢、力度和幅度的大小,都能鲜明地表现出思想感情的变化。

舞蹈欣赏者对于舞蹈者的面部表情是比较熟悉的。舞蹈演员的面部表情主要表现为眼、眉、嘴、鼻、面部肌肉的变化。在舞蹈表情中,眼神常常是舞蹈的神韵所在。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能够最直接、最完整、最深刻、最丰富地表现人的精神状态和内心活动。眼睛通常是情感的第一个自发表达者,透过眼睛可以看出一个人是欢乐还是忧伤,是愉快还是烦恼,是喜欢还是厌恶。从眼神中有时可以判断一个人的内心是坦然还是心虚,是诚恳还是伪善:正眼视人,显得坦诚;躲避视线,显得心虚;乜斜着眼,显得轻佻。眼泪能够恰当地表达人的许多情感,如悲痛、欢乐、委屈、思念、温柔、依赖等。肢体动作不可或缺,而思想情感才是真正的主体,那么眼神就是这一主体前进的指明灯。倘若仅仅依靠肢体或一个个高难度的技巧动作,都不能称之为舞蹈,这就像水没有杯子来装,永远是散架的,而眼神则是杯口,指引着舞蹈有了情感的栖身之地。所以说在舞蹈世界里,眼神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像中国古典舞的“形神劲律”、民间舞中不同民族的向往与追求以及现代舞中所表现出的时代性与自由性,眼神都起着首要的作用。

在舞蹈表演时,给欣赏者留下的深刻印象并非仅仅靠面部表情的变化来完成,更重要的是舞蹈动作的整体表情。对于人的身体姿态“动作”表情,人们似乎不是很熟悉。当人处于强烈的兴奋、紧张、恐惧、愤怒等情感状态时,往往抑制不住身体姿态的表情变化,舞蹈演员则经常通过夸张的身体姿态来有意识地表达角色感变化。人的身体姿态、动作、表情是丰富多样的。正襟危坐可知其恭谨或紧张,坐立不安可知其焦急慌神,捶胸顿足可知其懊恼,手舞足蹈可知其欢乐,握拳时显得义愤填膺,振臂时显得慷慨激昂,不停搓手时可知其心中烦躁不安;轻盈的脚步可看出心情愉快,沉重而不均匀的脚步表明处境不佳,迟缓的脚步表示心事重重,铿锵有力的脚步表明勇敢与坚强;昂首挺胸表明自信与自豪,点头哈腰表明顺从与谦恭,手忙脚乱表明心情紧张,全身颤抖、冒虚汗表明心虚害怕。可以说,舞蹈中身体姿态、动作、表情,也是极为丰富的。中国传统舞蹈中的手势和印度古典舞蹈中的手势,就能表达出各种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