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学前儿童感觉器官特点
人体与外界环境的联系,并感知周围事物的变化,主要是通过感觉器官实现的。人体的感觉器官包括视觉器官、听觉器官、嗅觉器官、味觉器官和皮肤。它们的主要功能是感知外界信息,将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传到大脑。
一、视觉器官特点
眼又称视器,由眼球和辅助装置组成。眼球(eye ball)是视觉器官的主要部分由眼球壁和内容物组成。眼球的主要功能是接受光刺激,并将光刺激转变为神经冲动,经视觉传导通路至大脑视觉中枢产生视觉。眼的辅助装置位于眼球周围,包括眼睑、结膜、泪器和眼球外肌等,另外还有睫毛和眉毛,对眼球有支持、保护和运动等作用。
学前儿童眼球的前后距离较短,物体往往成像于视网膜的后面,为生理性远视。1~3岁是眼球发育的快速增长期,以后增长速度缓慢。随着眼球的发育,眼球前后距离变长,一般到5岁左右可达正常视力。
学前儿童晶状体弹性好,调节能力强。通过调节晶状体的凸度能看清距离很近、细小的物体,甚至当只有5cm的情况下仍能看清而不觉得眼睛累。但长此以往,容易使睫状肌持续紧张或**,晶状体凸度增大而发生调节性近视(假性近视)。儿童的眼内压较成人容易发生变化,眼球巩膜柔弱,眼轴容易伸长,因此,调节性近视容易发展成为轴性近视(真性近视)。所以要教育学前儿童从小注意用眼卫生,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另外应每半年对儿童进行一次视力检查,发现问题,尽早治疗。
学前儿童出生时,因缺乏双眼单视功能(双眼能将两个分离的相同的图像综合成为一个引起立体感觉的图像的能力),可能有暂时性的斜视,即两眼向前看或转动时视轴不平行,一眼向内、外、上或下斜。一般在6个月时可以发育良好,5~6岁时,双眼单视功能发育完成。斜视是引起弱视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研究表明,儿童早期,特别是3岁以前是视觉发育的敏感期,视觉功能的发育有赖于外界环境光的刺激,刺激的剥夺会影响视觉功能的正常发育,甚至导致视力低下或视觉丧失。因此,可适当培养和发展学前儿童的辨色力。
拓展阅读
警惕蓝光危害 关注宝宝眼睛发育
著名眼科专家吴乃川教授表示,光会对婴幼儿视网膜造成伤害,损害程度取决于光的波长、强度和照射时间长度。很多人都知道紫外线会损害眼睛。其实,由于紫外线和红外线通常都被角膜和晶状体所吸收,一般不会接触到视网膜。而可见光中的高能量可见光——蓝光,则会穿过角膜和晶状体并且接触到视网膜。蓝光会加速视网膜黄斑区的细胞氧化,过量照射甚至会损伤视觉细胞。如果黄斑区长期接触蓝光,会增加年老时眼睛出现黄斑病变的风险,甚至有可能造成视力永久受损。因此,蓝光是最容易对视网膜产生影响的光。
值得注意的是,人体的晶状体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慢慢变黄,而黄化过程有助过滤蓝光,但是由于婴幼儿晶状体非常清澈,无法像成年人一样对蓝光进行有效过滤。故蓝光的最大危害性风险发生在生命最前期阶段,因此,婴幼儿父母需要谨防蓝光可能对婴幼儿眼睛健康造成的伤害。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们首先要注意宝宝避免日光、闪光灯、浴霸(其中含有蓝光)等直射眼睛,避免宝宝在较强灯光下睡觉;其次,要注意从饮食习惯入手,多补充富含叶黄素的深绿色蔬菜。
二、听觉器官特点
人耳有双重感觉功能,它既是听觉器官,又是机体位置和平衡的感觉器官。耳由外耳(external ear)、中耳(middle ear)和内耳(internal ear)组成。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我们通常所称的耳往往指耳廓,即外表可见的“耳朵”。中耳由鼓膜、听小骨和耳咽管组成。内耳由半规管、前庭、耳蜗三部分组成。
学前儿童的耳在发育过程中,5岁前,外耳道壁还未完全骨化和愈合,一旦感染容易扩散到附近的组织与器官,直到10岁外耳道壁才骨化完成,12岁听觉器官发育完全。同时,学前儿童耳廓皮下组织少,感觉神经末梢丰富,皮肤与软骨膜或骨膜相贴甚紧,外耳道炎性肿胀会引起剧痛。因此,洗头、洗澡、游泳时要防止污水进入外耳道,以免引起外耳道炎症。
外耳道内的耵聍腺分泌耵聍(俗称耳屎),具有一定保护外耳道皮肤的作用,但是耵聍分泌过多,凝结成块,阻塞外耳道会影响听力。正常情况下,耵聍会随着运动、侧身睡、打喷嚏等掉出,禁止用锐利的工具给学前儿童挖耳,以免损伤外耳道和鼓膜。
咽鼓管是鼓室前壁通往鼻咽部侧壁的管道(详见本章“学前儿童呼吸系统特点”)。
学前儿童耳蜗的感受性强,听觉比成人敏锐。因此,可适当对学前儿童进行听力训练,以促进其听觉的分化,学会辨别细微、复杂的声音。同时要避免过大声音损伤儿童的听力,其生活环境也应尽量避免噪声的污染,教育儿童遇到过大的声音时要张嘴、捂耳,以免强音震破鼓膜,影响听力。
三、嗅觉器官特点
鼻是人体重要的嗅觉器官,在鼻腔上端鼻黏膜内分布有几百万个嗅觉感受器(鼻的解剖特点详见本章“呼吸系统”)。胎儿7~8个月时嗅觉感受器已相当成熟且具有了初步的嗅觉反应能力,已能大致区别几种不同的气味。新生儿具有非常敏感的嗅觉,已能对各种气味做出相应的典型反应,如“喜爱”好闻的气味,可以辨别自身和他人身上不同的气味等,还能够由嗅觉建立食物性条件反射,并有初步的嗅觉空间定位能力。
学前儿童对各种气味的辨别能力较差,应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幼儿辨别物质所散发出来的气味,这对辨别有害健康的食品和饮料有重要意义。
四、味觉器官特点
舌头是人体的味觉器官,舌头上有味觉感受细胞即味蕾,分布在舌的表面和舌缘的舌**(小突起)中,特别是舌尖和舌两侧。味蕾接受食物刺激后产生兴奋,通过神经传入大脑,产生味觉。人体基本味觉有四种:苦、酸、咸、甜。其中,对苦味最敏感的是舌根,对酸味最敏感的是舌两侧,对甜味最敏感的是舌尖,对咸味最敏感的是舌尖和舌两侧。味觉对保证机体的营养和维持内环境的恒定起着重要作用。
味觉在儿童时期最发达,以后逐渐衰退。新生儿的味觉器官发育较其他器官强,能区分四种基本味道。学前儿童味蕾感受性很强,所以在组织学前儿童膳食时应注意提供清淡少盐的食物,让幼儿尝试各种味道,以免养成偏食的习惯。
五、皮肤的特点
皮肤(skin)由表皮、真皮、皮下组织和附属物构成。它覆盖在人体表面,结构坚韧、柔软有弹性,是保护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皮肤的真皮中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是重要的感觉器官(能感受触、压、痛、冷、热、痒等刺激),还具有调节体温、排泄废物的功能。
学前儿童皮肤薄嫩,角质层发育较差,表皮易脱落,真皮结缔组织和弹性纤维发育差,皮下脂肪较少,保护机能不足,易发生裂痕和擦伤,对外界的冲击、紫外线辐射、细菌侵蚀等抵抗力远不如成人。因此,应当经常组织学前儿童进行户外运动,多接受阳光照射和气温、气流的刺激,可增强抵抗力,提高耐寒和抗病能力。
学前儿童皮肤中毛细血管丰富,血管腔比较大,流经皮肤的血量比成人多;年龄越小,皮肤的表面积相对的较成人大(见表2-3),散热量较成人多。但汗腺发育不完善,神经系统对血管运动的调节作用还不稳定,学前儿童对外界气温的变化不易适应,当环境温度过低时,容易受凉感冒或生冻疮;当环境温度过热时,易受热中暑。因此,要根据气候变化和儿童活动情况,及时增减衣物(衣物选择应舒适、大小合适)。同时,学前儿童皮肤角质层薄,通透性强,吸收力和渗透力高,一些物质可以通过完整的皮肤吸收。所以,为保护婴幼儿皮肤,不要让儿童使用有刺激性的化妆品和成人护肤品,在皮肤上涂抹药物时也应注意药物的浓度和剂量等。
表2-3 人的体表面积表
(资料来源:麦少美.学前卫生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本章小结
学前儿童正处于迅速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虽已经具有人体的基本结构,但各器官、各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如形态结构不完善、各器官发育不成熟、生理功能不健全、不稳定等,致使学前儿童总体抵抗力弱、保护机能不足、调节机制差、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也较弱。
因此,对学前儿童的保育和教育以此为依据,既要适合儿童发育不完善、功能较弱的现有发展特点——注意保护;同时也要满足儿童不断完善、健全的发展需要——不能过度保护,要促进其各组织器官系统的发展。
关键术语
解剖结构;生理功能;脊柱弯曲异常;六龄齿;髓鞘化;大脑偏侧优势
思考与讨论
1.学前儿童各系统解剖生理特点有哪些?针对这些特点,保教活动应注意什么?
2.“乳牙患龋齿不要紧,换了牙就好了。”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3.根据学前儿童消化系统特点解释儿童的偏食挑食现象。
4.为什么世界各国都把儿童入小学的年龄规定在6岁左右?
5.从学前儿童神经系统发育的特点来论证学前期是儿童发展的关键期。
6.根据学前儿童免疫系统的特点,谈谈如何增强儿童的免疫力?